2016-08-29 14:48:38 来源:企业网
物联网行业尚处发展初期,即将步入高速发展期。依据Garter2015年技术成熟度曲线(该曲线位于产业发展初期),物联网已经进入炒作周期峰值,未来5-10年内物联网行业将迎来爆发式快速增长阶段。《IBM商业价值报告:物联网+》是IBM商业价值研究院出品的一本针对物联网科技和产业调查研究的系列专业报告合集,一方面基于全球视野,另一方面又有专业深度,是业内外有识之士透视物联网行业、捕捉商业价值不可多得的佳作。
该书收录了IBM商业价值研究院《设备民主》、《增强边缘设备》和《物联经济》等思想领导力经典作品,这些专业作品在书中既独立成章又逻辑连贯,形成了一条以物联网所带来的设备民主化为开端,分析物联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提出物联网前进道路上的五大障碍,结合制造业、保险、互联健康设备等若干重点行业分析跨越障碍激发变革思路的“明线”。应该说,“设备民主”一词是IBM商业价值研究院独家首创,在物联网发展史上具有思想启蒙的意义,它既是一种互联 网时代新的精神内涵,也是一项更加彻底地“去中心化”的技术战略,最终体现为保护用户隐私、自治的物联网的解决方案,既非水中望月也非唾手可得。 Richard Brown曾经说,“去中心化”这一概念启发了论文“IBM物联网白皮书:设备民主”,他们将最终的架构称为“去中心化、自治的物联网”,IBM这篇论文详细解释了此概念,并从更深的层面解释了“设备民主”。
IBM商业价值研究院专家作者对于中国具体问题的研究和分析所投注的精力、所展现的宽广视野和敏锐洞察绝不亚于官方及其支持的研究机构,这在“中国 制造业走向2025——构建以数据洞察为驱动的新价值网络”一章体现得尤为明显。在解读和分析“中国制造2025”战略和趋势时,作者认为中国制造业规模位列世界第一,门类齐全、体系完整,在支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中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制造业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中国制 造2025”正是基于在制造业重新成为全球经济竞争制高点、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制造业亟待突破大而不强旧格局的复杂背景。
从趋势上来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制造业生产方式、企业组织、产品模式都将发生巨大变化,譬如生产方式智能化、网络化,企业组织扁平化、虚拟化,产品模式定制化、服务化。事实上,“中国制造2025”这些发展趋势正对应着当下企业所面对的内部挑战和外部环境的双重压力。只有将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物联网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才能提升智能制造水平,进而有能力缓解企业内外部压力。
具体路径又在何方呢?作者提出,制造业企业必须高瞻远瞩主动求变,积极顺应国家战略和市场要求,充分把握新工业时代下信息资源带来的机遇,根据自身 已经具备的能力和战略目标确定发展和转型的路径,构建以数据洞察为基础、赋予价值创造智慧内涵并通过协同互联形成集制造和服务为一体的全球化价值网络。
具体而言,就是一方面要对价值创造的三要素——参与者、产品、生产——进行智慧赋权,另一方面还让它们彼此之间协同互联。对于参与者来说,要从“以企业生产为核心组织各类资源”转向“以客户需求为核心组织各类资源”,从线性价值传递方式转向网状价值交互方式,让更多的参与者融入价值创造并且其角色更加多样化。创建智慧的参与者的核心能力包括挖掘消费者需求、进行客户关系管理、实现产业链资源协同;对于产品来说,产品价值卓越性和体验超越客户期待,个 性化和服务化产品与客户需求契合度更高,产品研发呈现开源化、集成化、协同化趋势。
创建智慧的产品的核心能力包括建立集成产品研发模式、利用大数据优化开发、提供智能产品、进行产品数据管理;对于生产而言,提升效率和控制风险是设备变革的两个驱动因素,设备与设备之间信息交互更高,交互过程更加准确和快捷。创建智慧的生产的核心能力包括实现自动化控制、实行生产制造执行管理、进行预测性维护;对于协同互联来说,就是要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跨界、跨地域的资源配置,基于大数据分析实现定制化、柔性化、自动化生产,实现业务模式创新及服务转型最终达到共生共赢。创建协同互联的核心能力包括:推进客户协同创新、实现全球化整合运营、推动服务型产品的创新和运营。
据国内券商报告称,中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M2M市场,且低功耗广域网技术将额外提供7.3亿连接,使得总连接数超过10亿。到2025年,预计全球 280亿台互联设备中有50%将适用于低功耗广域网络连接。而且,互联网时代的公司都百亿美金,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公司是千亿美金。物联网时代预期会产生万亿美金的公司。对于中国众多制造业企业来说,这是别人眼里的金光大道,可能却是自己的羊肠小道,只有走出去才是另外一片天。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