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推荐 > 正文

工具类产品要商业化,怎么才能不走入“死路”?

2016-09-29 17:09:51  来源:钛媒体

摘要: 用户粘性低、可替代性强、市场严重饱和,这些都被认为是工具型应用的通病。更要命的是,由于工具应用的成长路径太长,在培养用户付费习惯上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如何变现的问题成了悬在工具型产品创业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关键词: 工具 商业化
\

  近日,51信用卡宣布完成总额约3.1亿美元的C轮融资,消息在业内引起了不小的关注。要知道,51信用卡是靠信用卡管理工具起家的,而工具类应用,一直以来都是个让人内心纠结的领域。

  移动互联网创业大潮从2012年开始。在游戏、电商、社交等领域持续火热的背景下,工具类应用却变成了最不被投资者看好的方向,逐渐进入降温通道,离互联网优质资源渐行渐远。它们在商业化的道路上往往被其他应用甩在后面,仿佛成为了这场资本狂欢的旁观者。

  用户粘性低、可替代性强、市场严重饱和,这些都被认为是工具型应用的通病。更要命的是,由于工具应用的成长路径太长,在培养用户付费习惯上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如何变现的问题成了悬在工具型产品创业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从一个信用卡管理工具出发到年营收十亿,51信用卡的成功或许仅为个案,但也让人再次发问:一个工具型产品的想象空间还能有多大?

  互联网工具应用,如何摆脱自身宿命?

  在互联网时代,异质性群体的抱团效应被无限放大,创投领域更是重灾区。每天都有所谓专家跳出来说“某类APP没前途”、“某种商业模式没未来”。于是圈子里的人就跟着人云亦云,完全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工具类应用也是如此。在工具类APP普遍被叫衰的情况下,还有没有机会?笔者认为,这类产品显然具有用户价值,出门查路线用地图、听音乐用播放器、付钱用支付工具,大部分工具类应用解决的是普遍性的需求。大部分工具型应用举步维艰的原因,并非用户量太小,而是缺乏完整的商业逻辑。

  脸萌、足记、魔漫这些曾经刷爆朋友圈的现象级产品,都因没能找到持续发力的方向,在火了一阵子之后迅速落寞,用户留存率极低。商业模式这种东西,虽然不是拍下脑袋就能想清楚的,但在产品摸索期,还是应该适当地考虑,才能在遇到瓶颈时见招拆招。

  找到产品定位,选择正确变现模式

  想要构建商业模式,首先要对产品有准确的定位。

  根据重要性,频次两个维度,笔者将工具类产品放入四个象限。

  工具类产品要商业化,怎么才能不走入“死路”?

\

  象限1

  这类应用的用户打开率高,拥有刚需式的高频,天然具备独立发展成生态的潜力。比如最具有代表性的国民应用支付宝。随着支付宝用户量的增多,阿里借助支付宝平台衍生出了众多生活场景,进行消费、理财、缴费、挂号等操作。

  象限2

  主要是一些垂直领域的专业性工具。这部分应用满足了一部分特定人群的特定需求,比如产品原型Axure,对产品经理来说,这就是一款必不可少的办公工具。

  象限3

  这部分应用着眼的并不是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属于非刚需产品。但娱乐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生活娱乐应用的打开率普遍偏高。满足用户生活服务需求的APP亦是如此。

  象限4

  主要是根植于PC、手机系统本身的应用,使用频次低。

  一般来说,高频的服务更容易积累用户量,形成流量入口,实现流量变现。另外,金融工具与用户的交易行为联系紧密,变现道路会比其他常用的工具型产品走得更轻松些。但如果是低频次的服务,在对于交互和界面体验的要求不是那么高的情况下,介入大平台,以第三方的形式存在,或许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

  移动互联时代的工具转型:做场景化的交叉黏合服务

  关于工具类应用商业模式的讨论几乎贯穿了整个互联网的发展史。早在pc时代,3G门户总裁张向东就表示过,在他看来,一款大众工具类App若想实现商业模式,必须经历几个门槛:第一道是拥有大量用户;第二道是拥有良好的产品体验;第三道是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第四道是能使用户长时间停留。

  按照这个逻辑,上文中四个象限的产品在商业模式的探索上,大体可分为两大类——大众工具类APP/非大众工具类APP。另外,由于金融工具拥有“离钱很近”的特殊性,笔者会对其进行单独论述。

  大众工具类APP

  第一、第二象限中的高频应用都有机会发展成大众工具类APP。

  一款优秀的大众工具类APP获取用户并不难,因此普遍能走过前两关。但由于工具性的属性,很难提供丰富的交互体验,大多都卡在了第三道门槛,靠流量变现的模式成为了被动的选择。

  几乎所有大众工具在这个问题上尝试了社交+内容的模式。然而,转型成功的依旧寥寥。即使是支付宝这样体量的工具应用,在强行加入社交功能后依然被吐槽得体无完肤。

  工具类应用做社交怎么就这么难?答案是:加入社交的工具挑战了用户习惯,打破了用户的心理舒适区。工具一直扮演想用的时候才点开,用完就关闭的角色,这已经成了用户根深蒂固的习惯。现在加入社交功能,谁会突然习惯在自己的地图或者钱包里聊天?

  笔者认为,在工具+适度内容的基础上,技术加持才是决定胜负的那张王牌。

  非大众工具类APP

  三、四象限中的应用都属于非大众工具类APP。

  第三象限中的垂直领域专业性工具本身就是付费点。对于国内C端用户付费意愿差的情况,可以采用先体验免费阉割版,再收费购买完整版的打法。

  至于第四象限那些打开率低,非刚需的应用,它们的功能性、平台性和交互性都不够强大,撑不起足够体量的用户规模。对于这些应用,依附巨头可以为其提供更广的生存空间。比如最近讨论最多的“小程序”,也许就会是一个不可小觑的流量渠道。

  金融类工具

  与其他工具型产品不同,金融类工具直接与用户的交易行为联系紧密。

  有文章指出,做金融工具产品的思路往往是类似的:通过满足用户一个单点需求,迅速获取用户,取得独特的数据积累,再以一种更高效的方式回到金融服务领域。

  另外,记账理财类工具也是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的领域。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互联网+记账理财”逐步成为了不容小觑的流量入口,比如先从记账入手,导入大量用户,之后再跟上理财投资的功能板块,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金融服务。

  结语

  实事求是地看,工具类刚需永远都在,和游戏、社交娱乐相比,一款好的工具类产品应该拥有更长的生命周期。抛开现象看本质,想要持续发展,判断清楚用户真实的需求是问题的关键。找准某一细分领域作为切入点,围绕核心功能,挖掘用户的需求,拓展使用场景,工具型APP依然拥有众多可能。

        原文链接:http://www.tmtpost.com/2488535.html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houlimin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