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推荐 > 正文

跟跑ofo、摩拜 单车小玩家会有机会吗?

2016-10-14 10:58:37  来源:网易科技

摘要:10月13日,共享单车领域创业公司摩拜单车宣布完成由腾讯、美团王兴等投资方参投的新一轮融资。
关键词: 单车 摩拜
\

  10月13日,共享单车领域创业公司摩拜单车宣布完成由腾讯、美团王兴等投资方参投的新一轮融资。而在几天前,摩拜单车的竞争对手ofo刚刚宣布完成由滴滴、小米等参投的1.3亿美金融资。如今,小黄车ofo、小橙车摩拜单车在北京和上海的街头随处可见,再加上融资赛跑、舆论争宠,共享单车这个新锐领域里两大玩家的竞争意味正越来越浓。

  但互联网创业从不寂寞,每当风口出现,想飞的“猪”们就会成群涌现。当下资本寒冬的冷风正劲,不少创业项目勒紧腰带勉强求生,多数投资人捂着钱袋不敢出手,共享单车适时出现,让创业者和投资人都看到了新赌注、新战场。

  在摩拜和ofo之外,共享单车还有不少小玩家。日前,网易科技联系采访了其中4家,包括从互联网切入自行车领域的优拜单车和小鸣单车,也包括从传统有桩自行车领域切入互联网的CCbike和奇奇出行。它们,也想从这股热潮中分一杯羹。

  当然,有摩拜和ofo这两大实力玩家在前,其他小创业者只能另辟蹊径,在软硬件、运营策略、投放区域等方面寻求差异。庆幸的是,这个领域才刚刚起步,且不像团购、专车等行业一样具有明显的二八效应,小创业者并非没有机会。

  而在滴滴、腾讯、小米、美团王兴等巨头纷纷入局之后,相信会有更多的资本涌入这个市场。变量,仍有很多。

  两种玩法:互联网PK传统

  同为互联网背景,和摩拜、ofo不同的是,优拜和小鸣都引入了传统自行车品牌的资源支持——优拜单车选择了上海永久,后者是优拜天使轮领投方中路资本的子公司;小鸣单车的联合创始人,则是法国自行车品牌“凯路仕”的董事长邓永豪,据报道,邓永豪出资1亿元,并参与小鸣的经营战略、产品研发和供应链整合。

  在具体的业务策略上,优拜希望从改装自行车着手,并盘活市场存量。

  优拜CEO余熠曾是大众点评的第三位工程师,负责过大众点评最早的团购系统。他告诉网易科技,“全中国一共有100多万辆和政府合作的公共自行车,这其中永久拥有近10万辆。”余熠认为,这些数量庞大,没有被充分使用的政府资源“挺宝贵”,“我们会首先从改装政府已有的公共自行车着手,盘活存量市场;同时在部分场景下,会更适合投放我们设计的无桩单车。”

  就改装的细节,余熠介绍,“你可以通过手机扫码实现这些自行车的解锁和支付,但同时也保留了原来办卡刷卡的存取方式;另一方面,我们会为这些车加上追溯的装备。”

  而在永久多年的整车制造工艺和后期维护经验的加持下,余熠对10月底在上海推出自己的无桩单车充满信心,“我们甚至采用了一些过去只在汽车上存在的工艺,单车的耐久性和成本会更低,质量也更加可靠。”

  小鸣的路子与优拜不太一样。小鸣单车创始人金超慧曾是校园生活服务平台宅米的联合创始人,他打算通过更换实心胎、加装安全锁的方式来改造普通单车,并计划把造车成本控制在500元左右,采取成本适中、规模投放的策略。

  优拜、小鸣,这些具有互联网基因的玩家,或许更长于战略和运营;而从传统有桩自行车切入共享单车的CCbike和奇奇出行,则更看重硬件和工艺。

  CCbike创始人张进的公司从2009年就开始做和政府合作的有桩公共自行车系统,覆盖了20多个城市,基本以县级市和三四线城市为主,自行车数量在10万辆左右,用户数近50万人。张进颇为欣赏摩拜单车的创始人,他认为,“摩拜是从互联网领域杀进来的,他们的思想可能更好一点。”

  但张进并不认为自己玩不转共享单车,他告诉网易科技,10月底将携自己的共享单车品牌CCbike率先登录南京市场。为此,他成立了一家独立公司,专门负责CCbike的运营。而同样这么做的,还有位于杭州,做了8年自行车共享租赁系统的公司“行我行”,其CEO石国伟将自己的共享单车项目命名为“奇奇出行”,计划在一个月之内投入杭州市场。

  这两家公司,用张进的话说,“属于公共自行车行业里的传统公司”,互联网思维下的极致用户服务和新颖的活动运营,他们并不太擅长。但或许正是在有桩单车上积累的多年经验,加上几年前无桩单车的失败尝试,他们没有盲目跟风“无桩”潮流,不约而同都采取了有桩和无桩单车结合的运营模式。

  张进给单车安装的智能锁,既可以锁本车,也可以和他设计的一种停车桩相连,而在智能锁的显示屏上,二维码将动态显示,“我在后台可以直接控制二维码的显示,这块屏几乎不耗电,即使在断电后,二维码也会像图片一样呈现。”张进停顿了一下,“每辆车多这么一块屏,成本只要20元。”

  不同于其他玩家,石国伟在“奇奇出行”项目上,将同时推出两款不同价位的单车,造价在400到1000元之间。“有桩和无桩各自有不同的使用场景,我的停车桩有专利,叫车锚,任何车只要装上类似链条锁的车锚,都可以停在停车桩,而识别码设置在车锚里。像造价高的单车,我会倾向于有桩。”

  而目前规模较大的传统公共自行车系统公司永安行,其CEO孙继胜也向网易科技记者表示,永安行的未来业务方向,是如何把永安公共自行车与共享单车有效结合,并充分利用永安现有的3万个固定站点和运营团队优势。

  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玩家正在入局,这让共享单车有了更多变量和未知,也让这个原本两强争霸的市场,多了一些诸侯割据的硝烟和看点。

  两种可能:机遇与威胁

  业界将共享单车和当年打车大战相类比,但实际上两者有很大不同,几位创业者都向记者表示,共享单车并不是一门靠烧钱就能马上起量的生意,因为投放到市场的自行车是自己的资源,不像司机和乘客,只靠砸钱是夺不走的。

  正是共享单车这种天然B2C的特质,让入场的所有玩家在骑行体验、车辆外形、布点位置以及后期运营上,都有提供精细化、差异化服务的机会。

  中路资本合伙人沈文杰认为,“目前共享单车领域属于初级阶段,还存在很多问题,而能够立足这个领域的创业者,需要在软件、硬件、运营三方面都能兼顾做好。”

  有业内人士表示,ofo单车的无故障运营寿命在六个月左右,如果ofo不能像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所说的在90天内快速结束战斗,将会给其他共享单车玩家反扑的机会。

  然而反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后入场的共享单车们想要站稳脚跟,还将面临着严峻的多重挑战。

  首先,来自摩拜、ofo两大先入场者的挑战。

  据报道,目前ofo小黄车的几个供应厂商加在一起,产能是一天一万台。而据摩拜单车B轮投资人、熊猫资本合伙人李论透露,摩拜目前用户数量是市场第一,在北京还会投放几十万台自行车。

  两家的先发优势明显,加上滴滴、小米之于ofo,腾讯、美团王兴之于摩拜,彼此产生的乘法效应,会让共享单车市场瞬息万变。而对于后入场的几位玩家,抢占速度变得至关重要。余熠告诉网易科技记者,“每天晚上都会工作到两三点,希望能跑得快一点。”

  自行车是能快速规模化的产品,以太资本投资顾问王宽向记者表示,未来的市场格局,很大程度在于铺设投放的速度,看谁先占领了这些城市,并护住了已有的用户。

  沈文杰认为,即使某一玩家投放了最多数量的单车,但需要在意的是,其中的有效供给能占到多少,也就是说,体验、运营都需要配套跟上投放数量的节奏。

  其次,来自单车本身的挑战。

  如何平衡骑行体验和造车成本,是每个玩家都必须要面对、解决的难题。

  9月用户数暴增带来的连续服务器宕机事件,让摩拜单车CEO王晓峰在朋友圈求安全和架构师高手;ofo单车造价成本不高,尽管初期投入成本低,但后期更容易面临损坏率高、使用寿命短的问题;被普遍采用的实心胎虽然降低了后期维护的成本,但并不利于骑行体验。

  问及用户骤增可能带来的系统宕机,曾经做出过大众点评最早的团购系统,也是大众点评第三位工程师,技术出身的余熠并不太担心这个问题,“我们的系统每天能成单上千万单,甚至亿级别的用户,都不会存在特别大的挑战。”

  而作为传统玩家,张进告诉记者,“我们的单车已经采用二代实心胎了,有内胎和外胎,内胎是泡沫做的,不会那么颠。”而CCbike和奇奇出行都采用了内三速变速器,“从我们的经验来讲,内三速是骑行感最舒服的。”石国伟介绍道。

  更为严峻的是,来自政府有序管理的挑战。

  即使在不断优化自身软硬件条件的当下,共享单车们将集体面对的,是无桩的自由而可能引发的“公地悲剧”。

  破坏二维码、破解ofo密码后锁上自己的锁,停在小区里,甚至扛回自己家中,以上情况屡见不鲜。

  最致命的是,随着大量的单车投放市场,用户大面积的乱停乱放,如果不加合理引导,随时可能触达政府的管理红线。10月11日晚,微博上传出疑似城管回收ofo、摩拜的照片,摩拜单车CEO王晓峰微博回应“正在调查中”。

  余熠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难题,“上海有桩的公共自行车,通常会设在偏远一点的郊区,使用频率少,如果随意停放,下一位用户找起车来会很困难;而优拜自己的无桩单车,会更多得投放在人流量大的市区。”

  怎样既满足用户需求,又能实现有序管理?张进给CCbike设计的停车桩,是“一对多”的存在,“一个站点就一个桩,但可以锁好多车,占用空间很小,不需要去开挖通电。这样一个桩,造价在100元左右,因此可以大量铺设。”

  仅从历史发展阶段来看,现在的共享单车像极了当年的打车大战,自身的博弈、用户的博弈、竞争对手的博弈、政府的博弈,一个都不会少。

  优拜单车、小鸣单车、CCbike和奇奇出行之外,相信还有更多的共享单车小玩家在路上。

  一切,才刚刚开始。笑到最后的,不一定是摩拜或ofo。

(文章来源:网易科技)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houlimin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