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推荐 > 正文

开源是什么?技术方案、哲学,还是文化……

2016-11-11 16:25:48  来源:百度百家

摘要:开源不仅仅是代码,而是文化。企业领导者很快会意识到,开源软件不止是一种技术解决方案,更是促进业务发展的一种更好的方式。
关键词: 开源
\

  在消费产品领域,安卓系统是开源的;在企业级产品领域,Linux、OpenStack也是开源的;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比如容器技术、软件定义存储Ceph、大数据平台Hadoop等都是开源的。毫无疑问,开源已经成了技术创新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以前,人们更多是从技术的角度理解开源的重要性。开源代表着开放,意味着快速迭代,引领着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其实,开源今日之所以能成为IT世界的主导力量,其意义和重要性早已跳出单纯的技术层面。还是红帽公司大中华区总裁张先民博士总结得到位:“开源是一种哲学,也是一种崭新的工作方法。若想在数字经济时代从容应对竞争,并取得创新和发展,就需要互相协作,并参与到开源社区中。开源是一种参与的力量。”

  开源重在参与,你愿意加入吗?

  时至今日,渐进式的创新已经落后了。企业只有通过快速开发和现代化的运营进行持续地创新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红帽的解决方案、工具、流程和专业知识可以帮助企业客户方便地创建混合环境,自动化并简化工作流程,更快地开发出更好的解决方案。红帽的成功本身就意味着开源的成功。红帽将开源的技术商业化,提炼并转化为能够满足企业级客户需求的解决方案,保证其功能的丰富性,以及高可靠、高可用性和安全性。同时,红帽开创性的订阅服务模式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客户的认可。这也是红帽能够从众多开源厂商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之一。

  今天的红帽已经不仅仅是一个领先的Linux操作系统厂商,在开源的云操作系统OpenStack、开源的软件定义存储Ceph,以及容器、中间件等领域也保持着业界领先地位。开源为红帽也为整个IT业界提供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开源方式是人们自由分享想法,并且基于他人成果进行开发和创新的协作形式,有力地推动了包括医疗、教育、政府、管理等多个领域的巨大进步。”红帽全球产品营销总监MargaretDawson这样理解开源,“开源不仅仅是代码,而是文化。企业领导者很快会意识到,开源软件不止是一种技术解决方案,更是促进业务发展的一种更好的方式。”

  为了让MargaretDawson所说的开源这种更好的方式能够更好地服务企业客户,让我们都积极地参与进来吧。这也是近日举行的“红帽高峰论坛北京2016”的主题“参与的力量”所倡导和弘扬的一种精神。

  越来越多中国的企业、用户也受到开源这种文化和精神的感染,投入其中,并获益匪浅。在每年的红帽高峰论坛上,红帽都会举行创新奖的评选。今年,联想、首都在线、ZTE中兴、兴业银行等获得了该奖项。这些获奖者不仅使用开源技术实现自身的业务转型,同时也向他们的客户交付了满意的数字化体验。

  举例来说,联想既是红帽的合作伙伴,也是客户,双方保持着长期密切的合作关系。联想基于红帽OpenShift打造的PaaS平台,结合联想的自动化管理工具,使得联想可以对内对外提供高效、敏捷的云服务。

  首都在线采用红帽技术搭建的弹性、高效、可扩展的私有云平台,不仅实现了自身业务的快速成长,而且为客户拥有属于自己的全球私有网络打下基础。

  实践证明,企业只有通过拥抱开放式的架构和生态系统,才能更快地为市场提供新的方案,以及从广泛的社区合作中获利。红帽和它的合作伙伴、客户正是这样做的。

  OpenStack开始放量,你准备好了吗?

  现在,在云计算方面,OpenStack显然已经成了用户的第一选择。红帽近日宣布,包括FreeBit、KazTransCom和Turkcell在内的全球多家通信行业领先企业已经部署了具有高度扩展能力的红帽OpenStack解决方案,用于构建IaaS平台。

  10月6日,OpenStack最新社区版本Newton正式发布,全球共有182家企业、2581名贡献者为此版本贡献了代码,其中,贡献最突出的国际厂商包括红帽、Mirantis、HPE、Rackspace、IBM等。“从整体上看,红帽对OpenStack的贡献在内业属一属二,尤其是在一些关键的技术领域。比如在OpenStack的管理和使用的便利性方面,红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MargaretDawson表示,“我们希望用户可以轻松上手OpenStack,并简化管理过程。红帽统一的混合管理平台CloudForms既可以管理红帽自己的OpenStack平台,也可以管理第三方的云平台。

  对于OpenStack的发展来说,红帽认为还有两点非常重要:一是持续集成,因为不断会有新的代码出来,红帽会在OpenStack平台上进行测试和集成,让解决方案变得更加敏捷;二是容器技术,红帽会将它与OpenStack进行很好的结合。

  在基于OpenStack的技术创新和商业应用方面,中国与国外几乎是同步的。张先民结合自身的感受谈到,OpenStack在中国的发展有两个突出特点:第一,在OpenStack、Ceph、Docker等新兴技术领域,中国有上百家初创公司开发相关的解决方案,这一数量在美国也未曾有过;第二,经过三四年的培育和运作,OpenStack已经在一些企业中得到了大规模的部署,甚至进入了企业的生产环境,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

  红帽作为一家外企,若想在中国落地,就必须“土洋结合”。目前,红帽积极地与中国的一些初创公司形成战略合作,比如在OpenStack方面与UnitedStack有云缔结战略合作关系,在Ceph方面与国内的XSKY公司达成合作关系。这些中国初创企业的项目定制化能力非常中,这与擅长打造企业级产品的红帽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谈到开源技术的应用,张先民谈到了一个许多用户会步入的误区:“很多中国客户认为,开源产品从网站上下载下来就可以直接使用。实际上,很多开源技术在社区里都是以项目的方式呈现,虽然有许多创新的功能,但并不是一个可以满足企业需求的商业化的产品。从开源技术到一个成熟的商业化产品,中间还有一段路要走。一些初创公司之所以乐于与红帽合作,也是因为红帽在打造产品方面有自己的心得。”

  正如上文所提及的,电信运营商是OpenStack应用的主力军。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在国内的几个城市都部署了红帽的OpenStack解决方案。在电信业,网络功能虚拟化(NFV)是一个非常热门的应用领域,可能会带来电信业的一场革命。当前,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都在做NFV项目的概念验证(PoC),明年可能就会进入大规模商用。NFV项目的落地也是OpenStack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推手。

  张先民总结说:“目前,OpenStack市场确实有很多机遇。越来越多的企业对这一技术感兴趣。走在业界前列的厂商正在进行OpenStack的产品化。在中国,红帽要赢得OpenStack这一市场,就必须坚定地与UnitedStack有云、XSKY这样的本地厂商合作。”

  OpenStack基金会的调查显示,目前40%以上的OpenStack客户已经在生产环境中部署了OpenStack,这一比例相对去年有大幅提升。OpenStack已经不是在进行概念验证,或者小规模使用,而是真正进入了关键业务领域。

  开放混合的IT,你要如何治理?

  对于很多企业来说,他们不太可能完全抛弃原有的IT基础设施,全面转向公有云。因此,混合云被认为是未来的一种主流的应用模式。像亚马逊AWS这样信奉公有云的云服务商,在中国全面商业化时也选择与本地的合作伙伴一起,为中国客户提供混合云解决方案。

  MargaretDawson表示,从操作系统到公有云,红帽可以为客户的混合环境提供管理。尤其是一个客户同时许多个云时,包括各种私有云和多个公有云混合的环境,红帽仍能提供高效、统一的管理。这是红帽给用户带来的附加价值。

  在10月底举行的OpenStack巴塞罗那峰会上,MultiCloud的管理成了一个热门话题。混合云特指私有云和公有云融合的一种方式。而MultiCloud则是指包含多个私有云、公有云的混合环境。显然,MultiCloud的管理更加复杂。

  红帽提出的“开放混合云”的概念,其目的就是在多云的混合环境中实现统一的管理,以及不同云之间的协作。

  “在多云的混合环境中,以开源为基础,让不同的云之间具备互操作性,用户可以将应用非常轻松地从一个云迁移到另一个云。整个混合的环境可以实现统一管理,并且是开放和互操作的。这就是红帽的云计算愿景。”MargaretDawson表示。

  开放混合云的实质就是开放混合的IT,在传统的物理架构和虚拟架构,以及私有云、公有云之间建立起一致性和互操作性。为实现这一目标,红帽提供一个单一的平台,以实现统一的管理。

  张先民以红帽的PaaS平台OpenShift为例介绍说,OpenShift的好处是可以在很多平台上运行,不管是亚马逊AWS、阿里云或是VMware。在云的环境中,OpenShift是红帽的一个制高点,其地位如同操作系统中的Linux。

  谈到红帽在大数据方面的进展,MargaretDawson介绍说“我们正在和许多公司联合开发新产品,包括IBM、ARM等。这些新平台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高度可扩展性,而这正是大数据应用所要求的。今后一两年,我们将重点关注这一领域。”另外,红帽的很多解决方案还与高性能计算相关,因为高性能计算与大数据也是密切相关的。红帽也在关注物联网、超融合等,未来的物联网与大数据也会紧密结合。

(文章来源:百度百家)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houlimin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