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推荐 > 正文

今日头条做到的广告规模,2B企业最有可能复制

2016-11-28 16:46:37  来源:钛媒体

摘要: 对众多专注于某一领域的企业来说,聚焦一点的生态才是最切实际的做法。
关键词: 今日头条
  前段时间,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公布一组数据:截至2016年9月底,今日头条已经有5.8亿用户,日活用户超过6300万,单用户日均使用时长是超过76分钟。也就是说,现在用户每天在今日头条上会停留45亿分钟。也因为这样一组数据,今日头条已经超额完成60亿的年度收入目标,全年有可能会达到100亿元。

  这组光辉数据的背后,是业界波涛汹涌的目光。今日头条算是吃着火锅唱着歌,还把钱赚了。

  实际上,类似今日头条资讯类客户端,广告都是相同的feed流模式。不论网易新闻、腾讯新闻、搜狐新闻,和今日头条的广告模式可谓一模一样。即使微博和微信,投放广告也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手法。”

  相信这也是信息流、社区类最通用做法,知乎一旦大举商业化,相信最可能就是采用这种模式。

  但很多行业只是吃火锅唱着歌,并不赚钱。比如视频领域,不论是传统大佬的优土,还是新晋贵族爱奇艺、乐视网等等,在盈利的道路上举步维艰,用户们也已经习惯在广告中插播视频的模式。广告对互联网行业来说是主要的供血来源。而视频界普遍供血不足,为了生存,经常花大价钱买版权、自制影视剧,这种感觉,就像病人在雾霾天跑步。

  在用户广泛吐槽视频网站广告时间太长的时候,视频网站也在千方百计让用户开通会员,差点就没跪下了叫爷爷了。也正说明广告营收没有达到理想状态,才需要增值服务进行开源。

  视频界的一股清流——B站,实际上也显现出艰难的迹象,大会员制刚刚以失败告终,也预示着号称不做广告的B站,在增值服务上需要更多的探索。

  直播视频、O2O这些行业就不用提了,不仅不赚钱,还在烧钱,基本上还是在花钱留用户。

  用户留存是商业化道路是基础之一

  广告、增值服务、游戏作为互联网公司最主要的营收方式,做游戏要靠实力加运气加策略,最难搞;增值服务来钱慢;只有广告简单粗暴老少咸宜,广告早就是互联网公司营收的绝对霸主。

  道理谁都懂,实际情况是,商业化是所有投资人和股东的心病,财季报表不好看其实无所谓,情怀可以谈,理想可以吹,但别忘了赚钱的时间表就行。

  长期以来,2C领域获取用户都是采取偏野蛮的收割方式。就像去年的O2O潮,满眼放去,一堆地推大军。同时,用户流失率就像水土流失一样严重。

  在2C行业,高占有率和高流水率往往成了“双高”通病。因此,拥有45亿分钟的今日头条,有了特立独行的高留存率后,广告效果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君不见,高留存率其实是2B行业的专长。

  2B行业商业模式的广阔天地

  这种黏度是建立在工作密不可分的基础之上。想想看,QQ如果是作为工作沟通的工具,那就赋予了协作性质,用户登录习惯与时常基本上固定。但QQ毕竟不能作为专业的2B工具,在2B拓展方面局限也很多。

  目前声势很大的钉钉,还不屑于商业化,毕竟是马云爸爸为了企业社交的的重磅产品。

  再看脉脉,已经成为企业雇主品牌塑造主阵地,但目前商业前景并不明晰。但我想,feed流广告也是最有可能的商业模式。

  而用户基数和feed流模式都形成规模的有今目标,因为今目标是少有的能拿出惊人数据的2B企业,2016年,今目标用户每天停留总计达到20亿分钟。

  据说目前已经有有280万企业使用今目标,依托这个庞大的企业人群,今目标的闪屏、弹窗、固定展位、信息流等实际上已经足够形成了强大渗透力。

  做广告实际上是门技术活

  展示广告并没有想象中简单,比如,如果没有数据基础,那展现的广告并不一定能达到理想的转化率。而这个数据基础,需要庞大的用户基数群体、精确地用户行为分析,结合LBS服务等等综合手段,才会达到让广告方满意的结果。

  这一点,国外Facebook的广告模式据说算是十分先进的了。不论他们是通过怎么计算推送的数字广告,但还是得益于Facebook庞大的生态产业链,在整个闭环中发现商机。

  这些年来,科技圈最喜欢说的话就是构建自己的生态圈。概念虽好,做起来却不容易。苹果的iOS+硬件生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迄今仍在完善。而国内,除了阿里腾讯,估计没几家公司有能力搭建覆盖整个互联网领域的生态圈。

  对众多专注于某一领域的企业来说,聚焦一点的生态才是最切实际的做法。这一点,2C的今日头条做到了,美团做到了,B站做到了,2B的脉脉做到了,今目标做到了,接下来就是他们在各自领域施展拳脚的时候了。

        原文链接:http://www.tmtpost.com/2537016.html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houlimin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