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推荐 > 正文

人工智能成了科技巨头吸引人才的新武器

2016-12-19 13:50:50  来源:腾讯科技

摘要:关于人工智能的热潮与面向用户的推广关系不大,而更多的是为了吸引开发者的关注。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巨头 武器
\

  2016年是科技行业不同寻常的一年。除Snapchat推出Spectacles之外,市场上并没有真正颠覆性的技术,能吸引公众的广泛讨论。

  美国科技行业规模最大的公司,尤其是Facebook、微软、谷歌和亚马逊,今年投入了大量精力去推广稍显抽象的技术:它们正致力于开发所谓的“通用人工智能”,并在各自产品中加入这些智能元素。

  过去几周中,谷歌开源了DeepMind的许多代码。Facebook在一系列视频中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展示了人工智能是如何工作的。微软则发布了庞大的数据集,协助训练Siri和Cortana等虚拟助手。亚马逊则公布了亚马逊Lex,帮助开发者在各自应用中集成类似Alexa的智能服务。

  如果你去询问这些公司的CEO,那么他们所做的是在应用中开发新特性和新功能,包括谷歌照片中的面部识别、Facebook中的即时翻译,使用人工智能去智能调度互联网流量,以及在微软HoloLens现实增强设备中实现“远程传送”。

  然而,这些公司向人工智能投入巨大的精力仍是件很奇怪的事。无论科技行业对人工智能有多么狂热,对广大公众来说,人工智能仍然非常抽象。人工智能无法触摸、无法感觉、无法穿戴,也无法购买。除非你密切关注科技行业,否则对你来说,人工智能很可能只是某些内在的、不可见的东西。

  然而,除了人工智能机器人直接带来的帮助之外,微软、亚马逊、谷歌和Facebook等公司过去几个月热衷于探讨人工智能可能也有其他目的。

  原因1:招聘

  如果去问问全球规模最大的科技公司,可以看到,人工智能的兴起正成为科技行业的重大趋势,堪比从桌面计算向移动计算的转移。

  谷歌CEO桑达尔·皮查伊(SundarPichai)是人工智能的忠实支持者。他曾设想,在未来的世界中,所有用户都会使用个性化的谷歌服务。Facebook和微软也展示了人工智能如何改善各自的应用,给PowerPoint等工具带来帮助。

  未来的前景非常光明。我们的所有照片、文件、消息,乃至生活,都将更有组织、更智能,变得更好。我们将依靠软件去做所有一切,无论是办公、购物还是出游。

  然而这里出现了一个重要问题。Facebook应用机器学习部门负责人乔奎因·坎德拉(JoaquinQuinoneroCandela)表示:“你无法在全球范围内找到足够多的机器学习专家。”

  硅谷公司正在尽一切可能招聘程序员。顶级的人工智能专家则更热门,各大科技公司都在争抢这些人才。

  因此,关于人工智能的热潮与面向用户的推广关系不大,而更多的是为了吸引开发者的关注。这甚至不是针对目前一代开发者,而是在校学生,以及自学的专家。

  让这些人群对人工智能感兴趣符合Facebook、谷歌和其他公司的最佳利益,尤其考虑到,在外界眼中,人工智能存在魔力,很难掌握。

  在实际工作中,人工智能属于应用数学和统计学的范畴,而这些是可以学习的。如果下一代程序员畏惧人工智能的概念,那么这将成为谷歌、Facebook和所有其他科技巨头的大问题。

  简而言之,如果你希望未来几年在科技行业找到工作,那么应当花些时间去学习编程和统计学,并着手了解微软、Facebook和谷歌免费提供的人工智能代码。

  原因2:云计算的大战

  对亚马逊、微软和谷歌来说,情况尤为如此。在云计算市场,这三家公司排名前三。

  通过云计算服务,创业公司和“财富500强”公司可以付费获得无限多的计算资源。在起步之初,你需要的只是一张信用卡。

  亚马逊AWS是公有云的领先者,而从多项指标来看,这样的领先优势很明显。未来几年后,AWS甚至有可能成为亚马逊最主要的营收动力。不过,微软和谷歌也在尽一切可能去把握云计算市场的机会,投入资金和资源发展微软Azure和谷歌云计算平台等产品,并招聘高管去负责这些业务。

  然而为了赢得云计算市场的大战,你需要赢得开发者的信任和支持。由于市场上存在许多选择,门槛较低,因此这三家科技巨头正努力采取种种措施,吸引开发者使用自己的服务。

  这意味着,这些云计算平台需要提供开发者想要的功能。

  尽管目前人工智能才刚刚起步,但许多公司都希望在未来能使用人工智能。首先是创业公司,未来几年后“财富500强”公司也将加入。对亚马逊、谷歌和微软来说,目前建立关于人工智能的专业性将有助于未来的回报。

(文章来源:腾讯科技)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houlimin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