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推荐 > 正文

AR手机吹响号角,未来的发展之路在哪里?

2016-12-26 16:57:05  来源:百度百家

摘要:2016年12月20日,联想推出了AR手机。此前,华硕手机、华为手机、iPhone负责人表达了进军AR的决心,这标志着AR技术融入智能手机领域已经成为趋势。那么,AR手机将如何发展,发展的背后又会有哪些隐患呢?
关键词: AR手机 发展
\

  2016年12月20日,联想与谷歌、高通合作推出了全球首款增强现实(AR)智能手机——Phab2Pro。此前,华硕CEO沈振来表示,将在CES2017上推出基于GoogleTango的ZenfoneAR手机。华为消费者业务总裁余承东曾表达了进军AR的决心。有媒体分析,iPhone7plus是苹果进军AR的伏笔,下一代iPhone很可能引入AR技术。

  诸多手机厂商纷纷布局AR,标志着AR与手机得到初步融合,AR技术融入智能手机领域将会已经成为发展趋势。那么,AR手机将如何发展,发展的背后又会有哪些隐患呢?

\

  AR手机的发展

  AR手机的发展需要芯片、摄像头模块的基础支撑。AR手机竞争的背后,更像是芯片和摄像头模块厂商的竞争。其中,芯片是影响图形计算、并行处理等性能最重要的因素。今后,AR手机芯片将形成以CPU、PMU、MCP为核心,以图形加速芯片、无线通信芯片等做辅助的发展格局,朝着体积更小、传输更快、功耗更低、计算能力更强的方向发展。

  2013年2月,德国Metaio发布了针对AR技术的芯片组AREngine,并与ST-Ericsson合作,将该芯片整合到手机。近些年,高通、英特尔等芯片巨头纷纷表示将布局AR移动芯片领域,从硬件底层上推动AR手机的发展。

  AR技术的实现需要获取物体的景深,双镜头模块根据三角定位原理,为手机抓拍并营造深度图像信息,并进行3D扫描、物体分割、动作识别等。近几年,HTC、华为、iPhone、小米、中兴等手机厂商发布了诸多“标准摄像头+景深摄像头”模式的手机,比如HTCOneM8、红米Pro、荣耀6X等,这无疑为AR手机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也是AR手机发展的方向。随着实时景深的普及,景深信息的分辨率不断提高,AR手机将为用户提供更加细腻真实的体验。

  2016年9月,SoftKinetic发布了为手机AR服务的3D深度传感摄像头DepthSense541。LGInnotek与苹果合作研发具有3D拍摄功能的相机模组,并可能会用于iPhone8上。亚马逊firephone尝试在手机上利用双摄像头进行AR手势识别。

  硬件决定了AR技术能否与手机进行整合,软件则决定了这种整合所产生的影响的广度和深度。相比硬件,应用生态的构建更有利于AR手机的普及和持续发展,是AR的灵魂所在。未来,在视频、医疗、游戏、教育、军事、文化遗产保护等细分领域,AR应用构建将逐步得到完善。

  百度地图在9.5.5版本中,增加了“步行AR导航”功能。扬子晚报手机客户端上线了AR读报的功能。此前,谷歌推出了基于手持增强现实平台的UnitySDK,为开发者开发AR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2016年12月,京东发布了一款基于谷歌Tango的AR购物应用,消费者可以体验浏览物品、下单支付等一整套购物环节。

  AR手机背后的隐患

  AR手机虽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是也面临着一些隐患,其中最大的隐患是信息安全。AR的技术特点决定了其需要对用户的地理位置、经济状况、购物历史等个人敏感信息进行采集、保存,这也就增加了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2014年,谷歌Glass眼镜在发布之初,因为个人隐私问题遭到了很多用户的质疑和抵制。根据toluna的调查,有72%的美国人表示拒绝使用GoogleGlass。AR手机可能会遇到和GoogleGlass相似的问题。

\

  对于企业和国家而言,这种信息泄露的风险成本更高,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AR手机的发展前景。2016年7月,手游《口袋妖怪》上线后风靡全球,但是,美国五角大楼和以色列国防部出于信息安全考虑,禁止官员玩这款应用。

  另外,AR在解决目标识别、定位跟踪和软件建模等一系列计算机视觉问题,尤其是多模态交互同时运行时,需要大量运算资源,对CPU和GPU的要求较高。现阶段,智能手机的硬件水平仅仅能够运行某些轻量级应用,短时间内,手机硬件不足以支撑起AR生态的全面建设。

  综合来看,AR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在数据与现实之间随时自然交互的方式,带来了全新的人机界面,为手机提供了开辟了多元化发展方向。尽管AR手机面临着硬件、隐私泄露等隐患,不过随着芯片、双摄像头模块等的发展和应用生态的完善,AR手机将大规模普及。
(文章来源:百度百家)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houlimin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