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有互联网技术的“码农”们取代有体力的“农民工”成为春运抢票团的主力军,而一些互联网公司则开始意识到这里潜藏的商机。
有数据显示,超过50家网站或App推出了有偿抢票服务,部分App甚至还将抢票服务和保险行业进行捆绑销售。这些“帮忙者”信奉一个最简单的商业逻辑,加价越高,抢到票的几率越大,还可以额外购买“插队券”“提速宝”等提升抢票成功概率。
这意味着乘客要付出不菲的代价才能买到一张需要的火车票,据腾讯科技观察,抢到一张火车票可能要支付至少几十元甚至上百元的服务费。一个可以对照的数字是在2015年春运期间,一张前往东北方向价值300元的火车票,线下票贩子加价是票面的三分之一。
另外由于火车票实名制购买,当乘客利用抢票软件代购火车票时,对方可以轻松获得购票人的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等大量个人信息,造成个人信息泄露,给购票者带来风险隐患。
或许有偿抢票还未触发法律监管,但有法律界人士对腾讯科技表示,国家相关部门正在对这一现象进行调研,或许会在近日出台相关政策。
带血的蛋糕
在12306网站诞生的元年,市场上就开始出现各种抢票软件,这些抢票软件大多为互联网爱好者、程序员制作。随后几年里,一些互联网公司(主要是浏览器公司)开始制作一些刷票插件,甚至和12306产生了冲突。
据一位网络安全专家介绍,抢票平台的工作原理,一是模拟个人购票流程,减少订票各流程时间,不间断刷票,同时进行路径优化,寻找最合理的购票方案;二是提高网速,2G的网速抢不过宽带,宽带抢不过光纤网速,抢票网站会提供“流量加油包”以“提高”网速。该专家进一步表示,有的抢票软件会不间断提交购票申请,超高频度的申请和大量订单,会占用12306网站服务器资源,造成网站卡顿,让服务器接收不到“非刷票”的购票申请,影响正常购票。
不过此时大多数刷票软件仍然为纯公益性质,一些浏览器制作插件也仅仅为了扩大影响力。而虽然12306网站大声疾呼自己是“唯一官方网站”,但由于根本拦不住乘客用抢票软件刷票,最后为了防范第三方刷票软件影响购票公平,12306甚至自行开发了刷票系统。
不过今年春运,抢票软件们却不愿意再做公益了:20元的VIP抢票通道,30元的VIP极速抢票通道、66元的至尊光速抢票通道等收费手段层出不穷,一些抢票软件收费甚至超过200元。
另外这些网站绝大多数都并不承诺一定能够抢到车票,以携程网为例,其在抢票服务栏中提示:“我们将为您抢票至发车前3个小时,抢不到票我们将全额退款,在抢票期间,您也可随时取消订单。”此外,还有网站提供了“抢票险”,如果抢不到票,会对乘客提供一定的补偿,补偿内容则是钱和网站消费券。
腾讯科技随机询问了一些使用付费抢票软件的乘客,绝大多数乘客均认为这种有偿抢票服务和线下的“黄牛”没有本质区别,而之所以选择付费抢票软件,是因为买票困难。
面对忽然送上门来的这块蛋糕,那些做付费抢票软件的公司,你们吃得安心吗?
游走在灰色地带
每年春运都是回家过年的刚性需求与铁路运力不足之间矛盾的集中爆发,那么一个自然的问题是,抢票软件到底是否合法?
有法律界人士对腾讯科技表示,有偿抢票与通称的“票贩子”存在着性质上的不同。“票贩子”是将票买到手后,倒卖给旅客,直接赚取差价,双方构成非法买卖关系,该行为违反了国家相关法律;而有偿抢票则更类似于,网站提供相关服务,赚取服务费,双方构成委托代理关系。该法律界人士进一步表示,如果抢票平台没有对12306网站进行非法修改或者侵入对方后台、没有对消费者进行欺诈等,就不直接涉嫌违法。
2006年,国家工商总局、公安部、国家发改委和铁道部曾联合发布《关于依法查处代售代办铁路客票非法加价和倒卖铁路客票违法犯罪活动的通知》,对火车票销售、代售服务价格进行了明确规定:
一是服务费5元封顶。5元的铁路客票销售服务费。除此以外,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名义、任何形式在客票预订、销售环节加收任何费用,地方有关部门也不得批准收取各种费用。
二是代售车票过程中,加价或变相收费属于价格违法。
不过该法律界人士对《通知》中的内容进一步表示称,付费抢票软件可以称自己并非是“火车票销售、代售服务”,而仅仅是为乘客提供技术服务,乘客购买的也是技术服务而非火车票,不过如果抢票软件明确向消费者索取“5元代售费”,消费者或许可以要回该费用并对其提起诉讼,因为绝大多数抢票软件没有代理销售火车票资质。
事实上,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线下违规的经销手段被用各种互联网手段搬到线上,如披着“革新电商”实际涉及赌博的一元购,钻的还是国内互联网监管领域的漏洞。显然对这些游走在灰色地带的“线上黄牛”,相关部门必须完善针对互联网企业的新规定,同时学习其中的便民举措,才是根本。
骗局频发
在12306还没有出现的时代,一些“黄牛”针对乘客对火车票的渴求,印制假火车票的案件时有发生。而进入互联网时代,针对火车票的骗局也进入了新的时代。这些从火车站广场转战互联网的“黄牛”们除原有的业务加价“代购”火车票外,一些还使用虚假订票截图骗取用户票款和代购费。
据腾讯科技了解,一些骗子运用微信、qq等社交软件和乘客进行联络,在收到身份信息和车次以后,制作虚假订票截图并要求消费者先支付票款、手续费以及加价费,随后将消费者拉黑。
而一些抢票软件也涉及对消费者进行欺诈,经腾讯科技对十几款抢票软件进行观察,几乎所有的抢票软件均默认勾选“加速套餐”,一些则捆绑销售了保险、酒店等其他服务。腾讯科技进一步观察得知,绝大部分“加速套餐”可以取消,但均被放置在不易观察处,而一些抢票软件干脆没有办法取消加速套餐。一位法律界人士对腾讯科技表示,由于系统默认为开启,消费者购票时间仓促的情况下,很容易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了消费,这样的销售行为已经侵犯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涉嫌不正当竞争。
另外,有部分网站运营商甚至故意隐瞒重要信息,比如车票已经售罄却在页面或者App中仍显示有票,进行虚假销售,这样的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甚至有可能构成欺诈性消费。根据工商总局发布的《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规定,欺诈消费者行为是指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务中,采取虚假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欺骗、误导消费者,使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行为。如果消费者有遇到类似情形,可以要求退款和惩罚性赔偿。
崩盘、奇葩验证码
幸运的是,今年春运12306网站自身并未出现问题。
中国铁路总公司官网数据显示,2016年12月15日至29日,铁路部门共发售车票16565.9万张,同比增长28.4%;高峰日售票量达1239.2万张,同比增长29.6%。互联网售票量占总售票量的72.5%,同比增长57.3%,互联网售票量连续4天在900万张以上,高峰日售票933.2万张,同比增长53.3%,远高于2016年国庆黄金周日售票高峰805万张;其中手机客户端日均发售车票535万张,占互联网售票量的66.8%,同比增长126.9%,最高日售票量达686.3万张。
节前车票预售期间,12306网站(含手机)累计登录用户84769.5万人次,同比增长126.7%,单日最高登录8727.3万人次;网站日均页面浏览(PV)244.6亿次,同比增长92.6%,单日最高浏览426.2亿次;网站日均余票查询267.5亿次,同比增长95%,单日最高余票查询294.5亿次。
要知道,在此前的2012、2013、2014年时,12306曾连续崩盘。这是因为高峰时期的12306几乎是世界上最繁忙的网站,电商网购的订单和球赛门票、演唱会门票、机票等比较类似,自身维度较少,系统处理的难点在大规模的集中并发;但火车票的不同点在于,一条线路从起点到终点,中途任意站点均可生成一张票,维度的增加带来了复杂度的几何级数增长。
而在最近两年,各种奇葩验证码则成了乘客回家的最大障碍之一,去年年初,“请点击下图中所有的百合”、“请点击下图中所有的博斯普鲁斯海峡”……这些奇葩验证码刷爆了朋友圈。
不过今年这些情况都没有出现,一位业内人士对腾讯科技表示,这是因为12306在最近两年应用了比较先进的云计算技术,后台崩盘的情况会越来越少出现。而另一位来自人脸识别系统公司的程序员则对腾讯科技表示,为了方便旅客购票,12306网站在春运购票环节减少了对验证码的使用,近六成车票发售时旅客不再需要使用验证码,而且验证码的辨析度也正在逐渐增加,以前的“渣画质”大幅减少。
支招:如何买票
据有关部门预测,今年全国春运铁路交通发送旅客预计达到3.56亿人次,同比增长9.7%。有分析称,受春运人数增多、火车票预售期缩短等因素影响,今年春运很有可能成为“史上最难抢票年”。
不过根据铁路局相关反馈显示,铁路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目前路网比较完善,运能有大幅提升,在平时已经有不少线路是供大于求的状况。另外在春运期间,各铁路局都会根据客流出行情况,增开临时旅客列车,让运能紧张的线路得到缓解。网络上所称的“最难抢票年”,只是大部分网站的炒作噱头。
不过针对还没有抢到火车票的读者,腾讯科技通过整理以及亲身体验,准备了一些小办法:
1、春运抢票有5个抢票高峰点,分别为每天9:00-9:30、11:30、13:00-13:30、14:00-14:30、16:30。而16:30则是全天售票车次最多、最密集的时段,相应地也成为抢票最高峰。在高峰半小时内,往往有乘客选择放弃支付,此时是“捡漏”的最好机会;
2、可以选择跳站买票或联程出行,以东北城市哈尔滨为例,可以选择留意北京至沈阳-沈阳至哈尔滨,或者北京至锦州-锦州至哈尔滨的车票,或许没有那么紧张;
3、注意留意加开的临客以及部分暂停发售的车次;
4、由于退票手续费的相关规定,开车前15天、开车前48小时、开车前24小时,这3个时间节点也可能有退票放出。
(文章来源:腾讯科技)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houlimin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