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不仅仅是个技术问题,随着技术的深化,可以带来体制机制的变化,可以提供新的金融规制,使得社会和人类生活发生根本改变。近日在由中国金融文化研训院、环球金融家智库、金融界、金融客、华融国际信托、恒天基金、金融电子化杂志等共同举办的第二期“金城坊街论坛”上,全国社保理事会副理事长王忠民、交通银行副行长侯维栋、中国人保副总裁王和、社科院金融所所长助理杨涛等从不同视角进行了深入分析,勾画出未来短中长期金融科技发展的路线图。
王忠民:金融科技发展的内在逻辑
王忠民集中揭示了金融科技之所以能够产生巨大生命力的三个内在逻辑,而这些都会在2017年得以大大推进。
金融科技让数据信息准确、可追溯
金融科技可以有效推动金融基础架构和基础逻辑的变化,提供有效的新制度架构。他说,互联网中的大数据可以永久记载,会对科学决策,风险管理提供量化标准。但是目前来看,某些经济门类中很难找到准确的数据和准确的基准,很难找到准确的比较方法和准确的数据分析,信息碎片化、不对称比较严重,大量信息难以挖掘使用。尤其是数据的缺失,使得企业及个人信用无法准确量化,从而大大影响信用社会的进程。
金融科技让信用可量化、价值化
金融科技的最大贡献是可以量化信用积累。王忠民说,‘信用,信用,关键是让“信”有用,当正信用达到利益最大化的时候,全社会都会选择正信用。如果“信”没用,就等于“信”没有价值。“信”有用叫正面价值,“信”若无用,负面价值就会蔓延出来。假如坑蒙拐骗可以获得利益,而技术创新的风险又比坑蒙拐骗大得多,为什么大家要去技术创新?所以一个社会对“信用”这一稀缺资源的态度以及保障至关重要。
“让每一个人的信用都成为自己的财富”他说,互联网金融等金融科技的发展已经证明或正在证明金融科技可以加速实现阿里巴巴蚂蚁金服的这一信条。他强调,金融科技能够大大推进信息的真实度、准确度以及非扭曲性,金融科技可以推动信用的资本化,信用的价值化,信用的收益化,应该是信才有用的根本逻辑。因此,互联网特别是Fintech给信用、给中国的基础金融架构和基础,金融架构的内在逻辑提供了一个最有效的东西:
金融科技是减少套利寻租的有效工具
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取得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最广泛地应用,不仅取决于把美国成熟的东西拿来,而取决于这个场景在中国的比较成本,比较竞争优势如何。不仅是它的技术能力、数据搜索能力、数据能力、不仅是它所有的在Fintech领域当中任何一项的迅速应用,包括我们今天说的区块链等更加深厚那层逻辑是我们金融的管制、金融的非市场化情形更加突出。
金融制度本身就有因为速度,因为巨量交易,哪怕每笔只是小额度,几百亿、几千亿、几万亿巨量交易时,即便只是一两个BP,就可以产生巨大的盈利,这是金融交易本身的优势,而中国今天恰好有这些套利空间。无论贸易端口、投资端口、在所有的端口,即使有微量的可套利空间,Fintech都会把它做到最大化,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Fintech会使中国金融套利在不同领域当中的加速暴露。
王忠民指出,这不是恶化的问题,短期看是把问题白热化,长期看会加速问题有效解决,就是说金融科技大大促进了现代金融制度的诞生。只有让传统的弊病暴露到极致的时候,人们才知道,原来这样做不对,必须改成现代的有效金融制度,使信用真正有价值,让所有的金融行为都无法轻松简单套利时,让一切套利行为都只是有利于社会的和金融发展的正能量的套利,而不是负能量的套利,甚至根除了金融套利的风险,当达到产业资本投资的风险收益特征相一致的时候,根本不用提“反对金融套利”,不用提“脱实向虚”,因为资本一定是逐利的,逐利的风险收益特征自然就会在全社会的产业布局当中走向根本的一直。
侯维栋:商业银行视角下的IT发展趋势
交通银行副行长侯维栋以一位大行资深信息IT领导及专家的眼力透彻分析了商业银行视角下的IT发展趋势。
Fintech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侯维栋认为金融科技主要从四方面对商业银行发生着深刻的影响:一是互联网,这仍是未来的趋势,交通银行手机4G在科技大会上拿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仍需要深化银行互联网金融的布局。二是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分析,银行的很多判断都是这么来的,未来趋势就是智能分析,这是个基础。三是人工智能,这是下一步是商业银行信息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比如AlphaGo,还有一个叫沃森。现在这种机器人很多国内外已经很普遍。他认为机器人最可怕、最厉害的就是学习能力。比如商业银行的呼叫中心,现在已经有很多这方面的应用。伴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它的理解应用会更加深入。四是区块链,国内外商业银行普遍认为区块链未来还是方向,假以时日,伴随着技术的成熟,还是有很大的空间。
商业银行信息化的趋势
侯维栋从六个方面阐释了未来商业银行IT的发展趋势。一是IT会越来越得到高层的重视,因为未来的银行就是一个数字化的银行,没有IT,银行无法运转。所以,它的重要性将持续提高。二是银行的信息化将集中体现出自身实力与差异化。大型银行未来的主流叫做自主+合作的模式,而小型银行没有力量,像农商行、城商行等未来越来越多地应当是注重合作+外包的模式。三是Fintech对未来商业银行信息化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四是对IT管理的投入会更加明细和科学。银行盈利收窄,将倒逼IT投入更加有效,好钢一定要用在倒刃上。五是应对海外监管的变化。这方面所遇到的诸多挑战与新课题,需要IT先商业银行应用而布局。IT绝不仅仅限于维持银行的正常运营,而是要在创新上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商业银行未来IT发展相关的建议
侯维栋认为未来商业银行的信息化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新技术的应用探索。对于各家银行都是必须的,不然你就会在竞争当中陷入被动。现在互联网金融已确定在满足客户方面已经走在了银行的前面,银行应当变被动应对为主动转变。二是来加大未来信息化应用的研讨。可以通过联盟做一些宣导,做一些跨行业、跨机构的课题组来进行研究其应用。三是为了保持中小银行在IT方面的竞争力,大量的信息化布局要依靠外包,这就需要法律保障,因此应当加快一些立法的程序,起码是地方的立法。四是银行要加强同业的合作,协同解决好跨行、跨系统问题,以应对跨界的挑战。商业银行互联网合作就起步很好,而互联网界的支付宝、腾讯等有着很紧密的合作。五是真正要把银行的信息化发挥更好的作用,监管的政策要跟进,监管调整也是必须的。
王和:重构信用重构金融
王和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揭示了金融科技的本质,提出金融将被科技重构是不争的事实,从总体趋势看,金融将实现从一种“更制度”的平台走向一种“更技术”的平台过渡。
金融的本质是中介,中介的本质是信用。在现代金融体系越来越被诟病的背后,是它的信用体系出问题了。一直以来,人们一方面享受着信用经济带来的效率提升,但另外一方面,又深陷一种信用的困境,难以自拔。人们不断质疑现代金融的公平和效率,其本质是质疑信用的社会成本。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科技给重构信用以可能,继而推动金融的重构。
金融要回答“再存在”问题
金融将被重构是不争的事实,重构金融的本质是重构信用,其背后的一只看不见的手是科技。
去年,华尔街的一批“金融大鳄”都不约而同地说了一句话:其实我们是科技公司!这绝对不是“哗众取宠”,而是“先见之明”,更是“一语道破”,因为,就金融而言,科技已经从一种支持和保障的角色,逐步成为了颠覆和重塑的力量,成为金融行业深刻转型和迭代的基础动力。
以互联网、大数据和区块链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将从根本上改变现代金融,其核心能力可以总结为“三个更加”,即更加透彻的感知,更加全面的互联互通和更加深入的智能化。这“三个更加”将从根本上改变金融存在的三个关键要素,即集合、预测和信用。一是互联网能大幅度提高金融的集合效率,提供更多的可能;二是大数据将从根本上改变金融的预测,也包括了专业化的风险管理;三是区块链会重塑信任,打造出更加公平、高效和透明的信用体系。在这“三个更加”的背景下,传统金融需要思考并回答一个问题:再存在。
互联网将如何改变金融
互联网发展到现在,尤其是移动互联和物联网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金融赖以生存的重要因素:集合,包括效率与可能。集合对金融业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没有集合,就没有分散,就没有融通。从某种意义上讲,金融机构发展本质是扩大集合,而传统金融的集合模式依赖于资金、产品和时间,即需要网点,需要产品,还需要时间。
互联网的出现给集合带来了深刻变革的条件和动力,从根本上讲,互联网从两个方面改变集合,一是集合的效率,二是集合的可能。从效率的角度看,互联网作为一种开放的平台,它的集合是高效和低成本的,甚至是零成本的,将从根本上颠覆传统金融运营成本的概念。从可能的角度看,互联网为集合提供的各种可能性,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提供了移动、实时和动态集合的可能,为场景化和碎片化的金融服务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大数据将如何改变金融
中国有句古话:“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说的是当数据(信息)的达到一定量的时候,这个世界就没有什么是不确定的,它讲的是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这可以说是对“大数据”最经典的诠释。
信用,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建立在信息的基础上,信用管理和信用中介存在的背景是信息不对称。在大数据时代,当数据被极大丰富,不仅是数量,更有维度、实时性、颗粒度等,将从根本上改变认知科学,改变预测,改变不确定性,继而改变信用的基础,那么,信用被重构就是必然。
就保险而言,大数据将挑战传统的预测、精算、定价和风险管理。就根本而言,大数据和认知计算带来的认知革命,最终将推动从预测走向预知,并颠覆传统保险经营的基础,特别是定价。面向未来,我们不禁要问:当生命和健康是已知的时候,保险还保什么?怎么保?
区块链将如何改变金融
最近非常热的一个话题是“区块链”,区块链之所以会引起全球的广泛关注,是因为其具有独特的“社会性”,即具有群体利益管理的功能,它实现了一种从信息网络向价值网络的转变,给金融创新提供了新可能,特别是能够有效解决金融创新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如信用、安全和隐私等。
在重构信用方面,区块链改变了传统对信用中介依赖的思维模式,通过分布式的逻辑架构,在共识机制的基础上,配合智能合约等技术,能够构建一个更加自主、透明和刚性的信任体系。这种信任不再需要别人,或者中介机构的背书,而是基于一种算法构建的信任,即算法信任,它不仅能够提高社会信用体系的效率,更能够体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就保险而言,区块链与保险面临的共同任务是:个体的集合与协同,因此,二者具有“基因性相似”。区块链在保险领域的应用可以从三个视角展开,即标的、事件和执行。首先,“保险标的”是保险合同的基础,同时,也是经营管理的对象。“唯一性”是保险标的管理的基础和重点,也是难题所在。区块链以及生物识别、加密算法和分布式等技术为破解“唯一性困境”提供了可能。其次,事件,即承保风险,具有显著的“时间”特征,因此,“时间”是经营管理的主要矛盾,无论先出险,后投保,还是倒签保单,均涉及时间问题,区块链的“时间戳”技术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条件。第三,保险条款的“晦涩”,让消费者“望而生畏”的同时,也成为了社会和消费者诟病的重要原因,区块链,特别是基于共识机制的智能合约为简化合同执行和改善客户体验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金融行业,尤其是管理者,要高度关注并切实重视金融科技,从眼前看,它将为提高效率,创造可能提供支持。从长远看,它决定了存在方式与可能。
(文章来源:金融首席观察)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houlimin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