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推荐 > 正文

腾讯、阿里都富可敌国了,为什么还要每年先借几十亿美元?

2017-03-13 16:41:16  来源:凤凰网科技

摘要:海外业务开始刺刀见红,外汇管制跟着愈发严格,现金充足如腾讯阿里,每年也都要跟银行借几十亿美金弹药。
关键词: 腾讯 阿里
\

  海外业务开始刺刀见红,外汇管制跟着愈发严格,现金充足如腾讯阿里,每年也都要跟银行借几十亿美金弹药。

  北京时间3月10日,汤森路透旗下基点援引消息人士报道,中国电商巨头阿里巴巴(BABA.N)正在与银行洽谈一笔50亿美元的新贷款。这笔“子弹式贷款”的还款期限是5年,主要用于一般企业目的,包括再融资。一名阿里巴巴发言人不予置评。

  北京时间3月8日,汤森路透旗下基点报道,三位知情人士称,中国科技巨头腾讯控股(0700.HK)正在与银行洽谈筹贷至多20亿美元。腾讯正在以俱乐部形式筹集这笔贷款,同样是“子弹式贷款”,并且还款期限同样是5年,主要用于一般企业目的。腾讯未予置评,负责协调的花旗银行拒绝置评。

  一个月之前,收费科技新闻网站The Information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报道,中国最有价值的互联网金融科技公司蚂蚁金服在寻求通过发债或贷款筹资逾30亿美元,为海外扩大提供资金。蚂蚁金服是阿里巴巴掌控的公司,旗下最著名的产品是用户数超过4.5亿的支付宝。

  这种大借美元巨款的局面令人熟悉,以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为代表的中国互联网巨头,近年来每年的上半年都在向国际银行贷款,而下半年则在海外大肆并购与扩张,当然这个时间标准不是绝对的。

  据PingWest品玩不完全统计,仅在2016年,BAT合计美元贷款就超过百亿,其中包括百度的20亿美元、阿里巴巴的30亿美元、以及腾讯的65亿-75亿美元(收购芬兰手机游戏厂商Supercell耗费了其中至少一半)。2015年及更早几年的情况与此类似。

  这个美元贷款俱乐部有时还包括王健林的万达集团,只是比起BAT,万达旗下公司海外贷款的额度要更小一点,也没有那么频繁。

  这些大多都是以“子弹式贷款”的形式交易的。子弹式贷款与普通贷款最大的不同是:贷款人在借款期限内只需按月/季度支付利息,而本金将在到期日一次性给付。每月的利息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子弹式贷款非常适合发展飞快的公司,以便其短期内进行大额投资并购交易。缺点是到期时偿还压力巨大,而每年都进行子弹式贷款的公司将在3到5年后每年都需要还给银行巨额本金。

  但是这一缺点对于BAT这类公司几乎毫无压力,他们账上现金充足,每家账上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都在千亿人民币左右的规模,业务板块多样,预期收入和利润也很高,几乎没有违约风险。贷款到期时,BAT有不少方式可以轻松还款。

  但子弹式贷款的优点却是BAT们非常需要的。

  中国互联网公司近年来出海的需求越来越大,无论业务还是资本,BAT全面铺开了海外的摊子,投资并购了各种技术、游戏、媒体公司。不仅如此,第二集团的滴滴出行、美团点评、小米、今日头条也纷纷在东南亚、中东、南北美洲等地进行贷款(融资)——投资(并购)的成套动作。

  一方面,海外并购对美元的需求非常大;另一方面,一般来说,银行的美元贷款利率都比人民币贷款利率要低很多,利息便宜;但更重要的是,由于换汇过程的复杂与外汇管制的收紧,中国公司存储丰沛的人民币现金越来越难换成美元参与到国际化中。

  上个月8日,也就是蚂蚁金服新一轮借款的时间点,中国外汇储备5年来首次跌破3万亿美元关口,虽然降幅已经是7个月以来最小的了。中国外汇储备在2014年6月曾达到3.99万亿美元的峰值,但此后央行两年来用了1万亿美元外储来防止人民币过度贬值。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外汇管理局1月曾表示,将加强对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测,确保现有规则得到遵守。但同时外管局补充,真实和合规的汇兑和跨境收付不会受到影响。

  2017年截止目前,阿里的80亿美元贷款(包括蚂蚁金服的30亿美元)暂时领先于中国互联网的其它竞争对手,可以预见,今年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将很可能在国际并购上有大手笔的交易。

  一名接近蚂蚁金服的消息人士曾对PingWest品玩说,国际银行们仍然很愿意借钱给蚂蚁金服。

  与此同时,这也暴露了中国公司国际化程度严重不足的问题。与国际互联网巨头们不太一样的是,由于享受着中国市场的长期增长福利,中国公司们的主要业务和收入都局限在中国国内,没有一家的海外收入能撑起规模。这是必须承认长期存在的事实。

  但近年来中国公司对内对外都越来越频繁强调国际化的重要性,在招聘、业务、资本等各个层面推进国际化布局。也正因此,美元贷款的需求持续走强,BAT每年开年先向国际银行借个几十亿美元的情况还会持续个几年时间,甚至会有更多的中国公司加入到这个贷款俱乐部当中。

(文章来源:凤凰网科技)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houlimin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