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推荐 > 正文

国际业务增长400%的阿里云,为何为了日本市场新建了新加坡中心?

2017-03-17 16:39:45  来源:钛媒体

摘要: “如果现在不布局全球市场,未来3-5年世界还与你有何关系?”
关键词: 阿里云
\

  阿里巴巴启动了一项代号为“NASA”的神秘计划。

  该项计划是阿里巴巴集团在2017年3月9日召开的首届技术大会上透露的。所谓NASA,即面向未来20年组建独立研发部门,通过新的机制体制为服务20亿人的新经济体储备核心科技。马云在技术大会上表示,

  “阿里巴巴未来20年的愿景是构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服务全球20亿消费者、创造1亿就业机会、帮助1000万家企业盈利。”

  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的全球性计划,自然离不开阿里巴巴国际战略的支持。2016年11月,作为阿里巴巴的核心科技战略组织之一的阿里云在迪拜宣布其位于欧洲、中东、日本和澳大利亚的数据中心于月内相继开服。至此,阿里云在全球建立起了13个服务节点,“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大致的‘日不落’结构”,负责国际业务的阿里云副总裁喻思成表示。

  喻思成表示,阿里云的国际客户群体也迅速增长,国际业务在阿里云整体大盘里所占的比例也在不断提高,阿里云海外客户营收的增长远远快于阿里云本身的增长,目前已达400%的增速。

  开拓日本市场

  作为同时“飘”入多个国家市场的中国云,阿里云在国际化过程中面临着几个主要的挑战:技术与服务、文化与语言、政策法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在技术上继续推进自研产品与服务外,阿里云在进入各个国家市场的时候有不同的灵活方式,例如与日本软银成立当地合资公司,从而更加贴近本地市场的需求。

  为了让阿里云这朵中国云的业务能够在日本市场生根发芽,阿里云与软银公司合作,由软银负责在日本市场的gotomarket即市场开拓,包括销售、渠道、营销、售后以及一线的支持。此外,软银还负责阿里云在日本节点运维的工作。

  阿里云为了日本节点的开服,还特意做了一个日文网站,日文网站开服意味着阿里云真正可以用日文服务本地市场。

  孙炯告诉钛媒体,为了让阿里云日本节点开服,阿里云加紧启动了阿里云的新加坡国际中心。实际上,阿里云在国际上采取了双中心策略,即阿里云服务的调控中心、监控中心等。阿里云之前在杭州设立了一个调控和监控中心,而为了更加国际化而采取了杭州和新加坡双中心策略。今天阿里云的日本服务节点,就是通过新加坡中心调控与监控。

  喻思成透露,为了建立新加坡中心,阿里云对内部做了巨大的代码改动,把所有产品的核心都在新加坡中部署了一遍。而且在新加坡中心部署的过程中,阿里云还要满足很多海外国家市场对于数据监管的需求,因此阿里云也特意通过了新加坡国家标准MTCS的最高认证T3,该认证证明阿里云能够正式服务新加坡政府等在内的最严格的国际企业客户,最近几个月阿里云也开始获得新加坡政府等大型客户。

  而之所以启动新加坡中心,则是因为阿里云海外业务的总部设在新加坡,新加坡对中国和整个东南亚地区有很好的网络连接与覆盖,新加坡本身对于云计算的接受程度非常高,本地云计算运营、支持与开发人员充足,这也得益于新加坡整体高教育水平。

  再有,新加坡对于数据隐私、数据法律、数据安全立法等在国际上处于属于领先水平,被世界上其它大部分的客户以及政府接受的程度比较高。孙炯表示,日本客户更容易接受总调中心位于新加坡。

  从无人相信到一云跨两国

  在谈到阿里云进入日本市场的过程,孙炯说一开始阿里云在海外没有知名度,软银当初也不相信阿里云的技术。当时亚马逊AWS和Azure已经很有名,阿里云到海外市场去拓展的时候,很多当地合作伙伴都没兴趣。于是,阿里云请这些合作伙伴到中国看了阿里云的技术,这些合作伙伴看后都大吃一惊,“他们没想到世界上还有这么好的技术”。

  在2016年天猫双11全球狂欢节当天,阿里云的“飞天”系统实现了每秒17.5万笔交易峰值、每秒12万笔支付峰值。依托中国庞大的大数据和用户优势,阿里云的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安全等产品也处于全球领先水平。而阿里也对全球技术社区有贡献,截止到2016年9月阿里已经开源115个项目,加入了FSF基金会、Apache基金会、Linux基金会和Xen顾问团队。自从2015年11月正式加入Apache基金会以来,阿里技术已经向Apache基金会捐赠了三个开源项目。

  从不信到相信容易,但从相信到拥抱阿里云则是另一回事。如何把一个中国的产品变成国际的产品?特别是当阿里云刚开始国际化的时候,在国际市场与AWS和Azure竞争,“当时直接‘裸奔’了,人家武装到牙齿,我们还穿草鞋”,这就是阿里云刚开始国际化时的实际情况。阿里云海外业务拓展高级专家宋子暨透露,在进入日本市场之初,当时有300多个工程师在杭州总部日以继夜做开发工作,产品开发完成后又请了专业的日本测试团队做测试。

  “这条路很不好走。但如果现在不布局全球市场,未来3-5年世界还与你有何关系?”阿里云海外技术架构总监王宇德说。喻思成透露,从阿里云角度的确看到国际市场对中国品牌的不信任,但这也很正常。阿里云在过去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建立起数据中心的全球化布局,表达了阿里云向国际市场进军的决心,而在日本等地成立合资公司,表达了阿里云在拓展国际市场方面的灵活性。

  除了证明中国品牌、与中国公司的海外业务合作外,阿里云当然还是希望拓展本地市场和本地客户。日本客户为什么会愿意采用阿里云呢?阿里云的日本客户NewTrustSystem以及中国公司中科创达公司日本分公司负责人均表示,采用SoftBankCloud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一云跨中日两国市场,SoftBankCloud运营的是AlibabaCloud技术,可以无缝跨中国与日本两国市场区域,对于中国公司拓展日本业务以及日本公司拓展中国业务都是最佳选择。

  中科创达副总裁兼日本子公司总经理今井正德在东京办公室做了一个无人机的视频演示,该无人机在国内飞行而视频则通过阿里云向日本办公室输出,对比由国内本地的微信视频输出结果,用阿里云视频的直播效果要远强于微信视频直播的效果,这也揭示了一云跨两国的巨大价值创新空间。

  云计算市场才刚起步

  孙炯及今井正德均表示,由于日本企业的保守性和对稳定、安全等业务运营的要求,其实日本的云计算市场才刚刚起步。

  虽然中国与日本都是工业大国,但日本以制造和研发为主,而中国则以加工为主,日本在工业制造方成更注重匠人精神,因此日本企业的IT化和信息系统化工作反而走的比较慢,这主要是因为太多创新会导致生产制造上的风险。而中国的制造业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因此信息化反而普及的快。孙炯表示,对于日本企业来说,目前很多巨量业务都没有上云,还处于云计算的初级,未来IoT的爆发才会带来云计算的爆发。

  中科创达是一家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及平台技术提供商,该公司自2008年成立以来就专注于智能终端操作系统方案和技术的研发、销售及相关技术服务,目前公司业务涉及面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车载以及智能硬件、物联网设备的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以及面向企业行业客户的移动安全操作系统与移动设备管理系统等。

  负责中科创达海外市场拓展的副总裁杨宇欣介绍说,中科创达最初的创业团队来自NEC中国的软件团队以及Linux厂商中科红旗,他们当时看到中国移动市场的兴起,感觉到移动操作系统越来越重要,于是创业并专注于移动智能操作系统。在2014年以前中科创达专注于智能手机领域,2014年以后随着智能汽车和IoT的兴起也转向了这个方向。

  中科创达在日本市场已经9年,与很多日本知名企业都有长期合作关系。在日本有移动、车载、IoT三大业务,与10多个日本最顶级的OEM厂商包括索尼、夏普、富士通、NEC、松下等建立了业务关系。随着智能汽车等硬件的成熟,中科创达接下来的创新将转向软件,而这就需要云计算服务的支持。今井正德表示,今后中科创达将加深与软银云和阿里云合作,把云服务与智能终端紧密联系在一起,作为整体系统提供给客户。

  当然,喻思成表示阿里云最开始国际化依靠更多的是中国企业出海,后来逐渐开始出现海外客户的小规模尝试。但海外客户最初的ARPU值非常低,但是现在也已经出现百万级别人民币花费的纯海外客户,接下来阿里云希望能够出现千万级别甚至亿级花费的大客户。

  喻思成强调,阿里云在海外市场的产品定价一般来说跟随对标企业,而不希望通过价格战来竞争。阿里云更愿意通过质量来证明自己的实力,更为奇特的是阿里云在海外的产品价格甚至要高于中国市场的定价。

  如今,阿里云花费了两年时间完成了国际化1.0阶段,初步建立了阿里云技术及品牌的国际网,各地的本地人员也部署到位,陆续取得了一些本地品牌客户。“接下来就是阿里云国际化2.0阶段,阿里云希望花3-5年的时间,在欧美、日本、东南亚、香港等国际主干网市场,成为当地市场的四大云供应商(AWS、Google、Azure以及Aliyun)。”

  阿里云有多大机会进入其它国家和地区市场的四大云服务供应商?不言而喻的是阿里巴巴自身的业务已经随着中国商家和有意愿与中国做生意的海外商家进入了全球主要的国家地区市场,电商和支付的国际流通体系已经为阿里云的技术流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接下来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的阶段。特别是有像软银这样左手收ARM瞄准物联网、右手与阿里云合作拉起云服务大势的大盘玩家,软银云+阿里云将是进军全球四大的强有力竞争者。

(文章来源:钛媒体)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houlimin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