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首富(净值产313亿美元)
旧城改造赚千万
王健林,1954年10月24日出生于四川省广元市,1970年入伍,1986年毕业于辽宁大学,同年7月进入大连市西岗区人民政府任办公室主任。
军人家庭出身的王健林,是名副其实的红二代,仕途无量。但在1988年到1995年间,王健林正好赶上经商热,看着那么多人辞去原有职务“下海”经商,且当时国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大家经商,王健林也毅然选择了弃政从商、
于是,1989年,王健林开始进入房地产行业,接到的第一个业务就是谁都不愿意也不敢干的旧城区改造工程。王健林曾谈到,“这些现在看起来很平常的改动,在当时可是要冒很大风险的。那个时候,只有局级干部的住房才可以配备洗手间,因为这个,我还差点被纪委调查。”当时王健林成立的万达,首次为新建的商品放配上卫生间,把木头窗户改为铝合金窗户,还再配一套防盗门,使得本来房地产本来就丰厚利润变得更加丰厚,城区改造完成800多套房子以每平高于市场价近500元的价格全部售罄,这个项目让万达赚了接近1000万。
李嘉诚
香港首富(净值产312美元)
塑胶花传奇
逆境的时候,你要问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条件,当我身处逆境时,我认为自己有足够的条件,因为我勤力,节俭,有毅力,我肯求知,肯建立信誉。
为了实现对父亲的承诺,李嘉诚觉得只有加倍努力才行,要想出人头地,学习是惟一的武器,他开始自学。一边工作,一边自学,虽然艰辛,但李嘉诚觉得十分充实,“年轻时我表面谦虚,但内心很骄傲。因为你看见身边的人每天保持原状,而自己的学问却日渐提高。”
1940年秋,李嘉诚一家从潮州逃难至香港,栖居在舅舅的钟表行中。李家原本没有商业传统,到香港前,父亲是一位小学校长,爷爷是清朝最后一届秀才,两位伯父在民国初年就取得了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博士学位。李家可算的书香门第,在当地受人敬重。
但这些在当时的香港没有半点价值,甚至为生存带来了压力,一家人卑微如蝼蚁。13岁的李嘉诚不得不失学,寄人篱下当学徒。白天有做不完的工作,夜晚则必须搬开家具与其他伙计挨着入睡。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攻占香港,李嘉诚的母亲只好带着弟妹重回老家,留下他们父子二人。更大的不幸是,贫困抑郁的父亲竟染上肺结核,大半年后去世。在父亲过世前一天,并没有向他交代事情,反而问他有什么话说。“我安慰父亲,告诉他‘我们一定都会过得很好’。”14岁的李嘉诚独自面对父亲的死亡,“彷佛一瞬间被迫长大”。历经家道中落、少年失学、父亲过世、孤独的流落异乡,迫使李嘉诚在很短的时间内压缩成长。
为了实现对父亲的承诺,李嘉诚觉得只有加倍努力才行,要想出人头地,学习是惟一的武器,他开始自学。一边工作,一边自学,虽然艰辛,但李嘉诚觉得十分充实,“年轻时我表面谦虚,但内心很骄傲。因为你看见身边的人每天保持原状,而自己的学问却日渐提高。”
李嘉诚的机会终于来临。1945年,二战结束后的某天,他所在工厂的老板亟需发信,但是书记员请假,李嘉诚因好学被推荐帮忙。出色的表现使得老板对他另眼相待,将其从杂役小工调至做货仓管理员,继而成为了业绩很棒的推销员,再升到经理,19岁更成为总经理。李嘉诚也从中学到了更多的关于货品的进出、价格、以及货品管理,推销等技巧。
因为业务关系,李嘉诚一直订阅英文塑料专业杂志,顺便提高英语,这也让他能时刻把握该行业的可能商机。随着二战后经济复苏,塑料制品的市场需求很旺盛,李嘉诚认为机不可失,决定自行创业。1950年,他利用自己的积蓄连同舅父的借款共5万港元,开设了长江塑料厂。
1957年,李嘉诚从行业杂志中得到启迪,赴意大利考察,回港后转产塑胶花。得益于当时的消费环境,业务迅速发展,由于产品能不断创新,李嘉诚继而成为了香港乃至全球的塑料花大王。如今这已成为李嘉诚财富故事中的经典情节。之后,李嘉诚又瞅准地产业机会,从而开始了成为“超人”的脱胎换骨般的升级。
马云
福布斯全球排名23(净值产283美元)
推销中国黄页的“骗子”
马云,1964年9月10日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父亲是曲艺界元老。但马云没有从事戏剧行业,其1988年毕业于杭州师范学院外语系,同年担任杭州电子工业学院英文及国际贸易教师。后来,马云辞职后换了几份工作,包括做过一个新开张的肯德基店的店长助理。
1995年,马云凑了2万块,创办了海博翻译社。因为帮助杭州市政府和美国一家公司谈合作,马云在去美国时第一次接触到了互联网。1995年4月,马云垫付7000元,在家人好友的帮助下,凑了2万元,创建了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公司之一“海博网络”,并启动了中国黄页项目。
当时的互联网并不普及,很多人将马云视为到处推销中国黄页的“骗子”。出人意料的是,到了1997年年底,网站的营业额不可思议地做到了700万元!
不过,随着互联网在中国升温,竞争者们也随之出现。而当时强大的杭州电信,最终使得马云向对方出让了70%的股份。由于双方合作并不愉快,在外经贸部向马云伸出橄榄枝时,马云将自己所持的中国黄页剩余股份贱卖,带着几个创业伙伴远走北京,继续开发网上贸易站点。在租来的不到20平方米的小房间埋头苦干15个月后,不仅让外经贸部成为了中国第一个上网的部级单位,而且将净利润做到了287万元。
然而,外经贸部此前对马云团队许诺的股份因种种原因迟迟没有落实。于是,他决定再度重新创业。
1999年2月,连续四次创业失败的马云,靠着凑来的50万元,在杭州的湖畔花园创办了阿里巴巴,alibaba.com上线。马云希望能在十个月内拿到融资,但却一次次被VC给拒绝了,据说这些拒绝的VC达37家。这边钱花完了,那边融不到资,马云只好四处借钱发工资。
但幸运的是,马云的梦想,吸引了高富帅的蔡崇信。蔡崇信放弃了年薪百万的工作加入阿里巴巴,月薪仅500元。而不仅利用自己精通的法律和财务知识,帮马云打造了阿里巴巴的制度框架、股权架构和管理权限划分等;更雪中送炭的是,蔡崇信利用自己在华尔街的人脉,帮马云募到第一笔天使投资,即由高盛公司牵头的500万美元。随后,这笔融资也引起了软银董事长孙正义的注意,“神奇6分钟”后,马云打动孙正义投资2000万美元,从此,马云的商业帝国开始走上正轨。
马化腾
福布斯全球排名31(净值产249美元)
差点60万卖掉QQ
马化腾,1971年10月29日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
1998年11月11日,幸运赶上第一波接触网络的马化腾,在计算机通信行业摸爬滚打一阵后,就和他大学同班同学张志东正式注册成立了“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之后曾李青、许晨晔、陈一丹也相继加入,形成后来广为传说的“五虎”格局。
一开始,只有5条电话线和8条台电脑的腾讯,主营业务是为其他公司做软件外包。巧的是,当时广东电信拿出90多万元招标,要做一个即时通信系统。毫无疑问,90多万对一个创业公司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项目。早前接触了以色列人开发的即时通信软件ICQ并成为它的用户的马化腾,看到了商机,决定做一款中文即时通讯软件OICQ。
然而,腾讯团队最后并没有拿到中国电信的标。舍不得自己辛苦开发的成果消失,腾讯只好自己继续去经营这个业务。只是不久之后,采取免费模式的OICQ,用户快速增长,甚至高达2亿。但缺乏收费渠道的OICQ,不但没带来收入,还不断加重了其运营负担,加快了腾讯的资金消耗,最后甚至到连服务器托管费用都负担不起。
被钱所困的马化腾,找过房东深圳赛格集团,找过广东电信,找过中北寻呼集团,也曾数次把OICQ改良后再去投标,但都不幸落榜。
同时,已经收购了ICQ的美国在线(AOL)给腾讯发来了英文律师函,称OICQ侵犯了旗下软件ICQ的知识产权,要求腾讯立即停止使用OICQ的域名。
一时间,OICQ要收费,甚至要关门停摆的消息盛传一时。在最艰难时刻,马化腾差一点以60万把“OICQ”卖给深圳电信局。
后来,马云选择找银行,找熟人借款,并向债主提出“以股还债”,但却没人愿意要腾讯的股份。
终于,1999年8月,中央决定在深圳设立一个助推高新技术成果实现产业化的交易项目: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获知消息的马化腾团队,决定把OICQ带上去交易。最终,IDG和香港盈科,各出110万美金各投了腾讯20%的股份。
据说,为了这笔融资,马化腾做了两次腰椎手术。但幸运的是,这笔融资不仅让腾讯上到新台阶,同时还帮他们解决了英文律师函的问题,并将OICQ改名为QQ。
但好景不长,2000年前后,互联网行业泡沫破灭,互联网公司转眼成为烫手山芋,人人避之不及。因此,当快烧完钱时,IDG和香港盈科却不再愿意追加投资,并试图从腾讯抽身。随后,腾讯先后找了新浪、雅虎、搜狐、网易、联想等大公司,希望他们接手跟投,但结果都不成功。
进退维谷之际,南非MIH集团中国业务发展副总裁网大为,接手了盈科持有腾讯的全部股份和IDG持有腾讯的12.8%股份,腾讯迎来了新的生机,并逐渐走上了稳健的发展道路。
丁磊
福布斯全球排名52(净值产173美元)
创业没借过一分钱
丁磊,1971年10月1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1993年,丁磊电子科技大学毕业,回到家乡,在宁波市电信局工作。
1994年,丁磊第一次登录Internet,开始接触互联网。1995年,由于丁磊感觉工作辛苦,从电信局辞职,遭到家人强烈反对,但丁磊去意已定,一心想出去闯一闯。
丁磊来到广州后,加盟新成立的广州Sybase,在Sybase工作一年后选择离开。之后,丁磊当上了广州一家ISP的总经理技术助理。在这家ISP,架设了Chinanet上第一个“火鸟”BBS。但由于竞争激烈、电信收费高昂,ISP难以生存,丁磊只得再一次选择了离开。
1997年5月,丁磊创办网易公司,占有50%以上的股份,成为真正的老板。之后,大胆设想用163这样的一个数字来注册公司域名。
网易从丁磊创办起,没有向银行或朋友借一分钱,所有的创业基金都是他当年写软件时慢慢积攒下来的。走这样一条路,丁磊经历了比别人更多的困难。
1998年3月,163.net正式运行,它是国内第一个全中文界面的电子邮件系统。网易开始售卖这一软件,但是处处碰壁,以至于最困难的时候只有2万元资金可以利用。广州电信提出收购丁磊曾推销过的“分布式免费邮件系统”,最后以20万元成交,丁磊还搭上了163.net域名。
但聪明的是,网易利用广州电信这一交易的影响,又成功地把免费邮件系统卖给了其他用户,丁磊既是老板,又是销售员,四处出差,到1998年年底,只有8个人的网易竟然有了500万元的利润。
于是,网易开始得到国内外一些投资商的关注,并在2000年6月在纳斯达克正式挂牌上市。
王卫
福布斯全球排名60(净值产159美元)
头脑敏锐,抓准商机
王卫1971年出生在文革时代的上海,父亲是一名空军俄语翻译,母亲是江西一所大学的老师。文革结束后,王卫随家人去了香港。
由于当时内地的学历不被认可,王卫父母只能去做小工,收入微薄,备受歧视。高中毕业之后,王卫没有继续升学,开始在香港叔叔的手下做底层小工。
改革开放时期,王卫做工的工厂搬到广东顺德,头脑敏锐的王卫很快发现新的商机:当时很多香港人都在广东设厂,常常需要在码头边求人帮忙把样品寄到香港给客户看。王卫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大的市场需求,于是,试图成立一家小公司专门做运送业务。
1993年初,王卫从父亲那里借来10万元启动资金,在顺德注册了顺丰速运。一开始,公司只有6个人,几十平方米的店面就是公司在香港的大本营,没有专门的运货车,王卫就和他的小伙伴用背包和拉杆箱运货,专替企业运送信件到珠三角。
随着快递公司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王卫大胆采用低价策略,使得顺丰快递业务火热发展。在广东迅速“占领地盘”后,王卫继续大规模扩张和建设网点。同时,每建一个点,顺丰就注册一家新公司,分公司归当地加盟商所有。疯狂的团队、疯狂的业务模式、疯狂的增长方式,短短几年内,便让顺丰在香港和珠三角立稳脚跟,至1997年香港回归时,王卫几乎垄断了所有的通港快件,顺丰的“快递王国”初具雏形。
然而,1999年前后,早期顺丰一直采用的加盟扩张模式让顺丰面临丧失企业控制力的威胁。王卫当机立断,决定收权,将加盟改为直营,展现出极其强悍的一面。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要用钱来解决问题,还需要摆平各种各样的威胁、恐吓,传言王卫还因此被香港黑社会追杀。这样整整3年后,王卫终于完成加盟到直营的改革,也成立了自己的总部,理清顺丰的架构和各分公司的产权,重新掌领大权。
2003年,“非典”来袭,王卫再次发现机会:在大家不敢出门、航空订单骤降的时候,借机找航空公司合作,用飞机运货,最快程度完成快递运输。此后,顺丰很快在业内树立起“快”的品牌优势,顺丰的出货量每年以50%的速度提升。于是,王卫又开始北上主攻华东和华北市场,迅速完成全国200多个网点的布局。2009年底,顺丰又布局自己的航空业务,成为首家正式获准运营自己飞机的快递公司,也更加稳固了顺丰的江湖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