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无人零售业的元年。无人超市和无人货架作为无人零售业的主要商业形式,不但吸引了阿里巴巴、京东集团、苏宁易购这样的电商巨头参与其中,也吸引了众多创业公司进入这个领域,这些大大小小的公司,裹挟着大量的资本,一时间成为热门的风口。
无人货架作为抢占办公室等新型消费场景的项目更是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据不完全统计,从2017年到2018年年初,无人货架这个小小的细分领域就让资本市场卷入了30亿美元的真金白银,进入这个领域的各种创业公司更是多达50多家。
2016年亚马逊集团推出Amazon Go无人超市,从2017年开始,阿里巴巴推出了“淘咖啡”,京东集团推出了京东X无人超市,此外,缤果盒子、F5未来商店、Easy Go便利店等无人便利店也都开始布局一线城市。
然而,无人零售经历了一年的试水和扩张,现状如何?近期,每日优鲜被曝出无人货架从郑州、长沙等二线城市全面撤出,其他二线城市也存在相应的撤柜、裁员、分公司倒闭的信息。作为无人货架领域的头部企业,每日优鲜尚且如此,其他中小创业公司会不会更加困难?尽管有资本的强力支撑,但是如果无法实现商业化和盈利的可能,无人零售就无法为自身输血和完成商业模式的探索,最终还只是一个概念。
迅速崛起
被资本追逐的风口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2018年初发布的《2017年中国无人货架市场前景研究报告》,2017年被定义为无人零售的“元年”,就市场潜力来看,无人零售是块千亿级的蛋糕。预计到2022年,无人零售的用户规模将达到2.4亿人,市场规模将达到9500亿元。
从2017年7月起,“办公室货架”的关注热度持续上升,到2017年底达到了高峰,直到2018年上半年一直保持在高位。诸多资本机构嗅到了这一变化,开始对“办公室无人货架”这一概念进行疯狂注资,金额从几百万元人民币到几千万美元,其中的代表有每日优鲜、猩便利、果小美、零售e家、番茄便利、七只考拉等。
由于较早进入无人货架领域,加上赶上了行业发展的风口,每日优鲜的融资历程可谓顺风顺水。2014年12月,每日优鲜获光信资本、元璟资本500万美元天使轮投资。2015年5月获腾讯、光信资本1000万美元A轮投资。2015年11月,又获得腾讯、浙商创投2亿人民币B轮投资。2016年4月,再获远翼投资、华创资本2.3亿人民币B+轮投资。2017年1月,完成1亿美元的C轮融资,由联想创投和腾讯领投,韩国KTB、华创资本、远翼、浙商创投跟投。2017年3月,完成2.3亿美元C+轮融资,TigerGlobal和元生资本领投,时代资本参与联合投资。2017年12月29日,每日优鲜旗下孵化半年的无人零售项目便利购,分拆成独立运营的子公司,并完成2亿美元A+B轮融资,其中腾讯领投A轮合计5300万美元,元生资本、时代资本、KTB跟投;光大控股领投B轮合计1.44亿美元,鼎晖、北极光创投、启明创投、君联资本、微光创投、Mindwork Ventures、光源资本跟投。
而猩便利的融资历程也是非常亮眼。成立于2017年6月的猩便利三个月后就获得了光速中国领投的近亿元天使轮投资;A1轮融资由红杉资本中国基金领投,华兴资本、元璟资本跟投,融资更是高达3.8亿元;2018年3月又获得蚂蚁金服的战略投资,投资额没有对外公布,但肯定在数亿元的规模。
果小美的发展历程和猩便利颇为相似,在30亿美元融资的市场中,果小美凭着一己之力就吸引了超过6亿美元的融资,投资方包括IDG资本、蓝驰创投、峰瑞资本等。
在资本的助推下,无人零售迅速崛起。可以说,在国内的一线城市、二线城市,无人货架遍地开花,无人超市也逐渐在一线城市立足,成为中国新零售业态的代表。
无人货架
各方混战走向头部竞争
新零售的要义在于重塑“人、场、货”,改变了以往“人找货”,而是让“货找人”,让货架更懂消费者成为关键。就办公室场景而言,场景中的人基数大,接受新鲜事物速度快,且消费能力较高,而且这些新零售主力客群在办公室停留时间最长。让白领们不出办公室就能买到水果、酸奶、果汁、面包、饼干等充饥小食品,让无人货架应运而生。
“基于此,猩便利从一开始便明确精准定位消费群体为白领通勤人群。考虑到白领人群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时间少等特点,猩便利独创‘便利·蜂窝’、率先启动精细化运营、技术赋能、加之搭建社交场景等。”猩便利CEO司江华表示。
具体而言,猩便利以智能货柜形式切入白领最近场景,便利店开设在白领通勤的路径上,为他们打造身边的百米生活消费经济圈。所以猩便利的选址是围绕白领通勤群体消费动线设置的,不仅设在单一的写字楼内,还设在办公商务圈、消费商业圈的开放和半开放空间内。
“目前猩便利采用的智能货柜是最小的零售终端,相比传统便利店、电商购物等长时间等待,是具有优势的。”司江华表示。
每日优鲜在各大写字楼内落地的有开放式货架和智能货柜两种柜子。其中,开放式货架的购买步骤包括扫码进入小程序-挑选商品加购物车-支付-拿取商品几步。智能货柜则正在试点阶段,用户需要在初次消费时绑定账户,此后只需扫码开门-取物-关门三个步骤,就可普遍在十秒内完成购物,大幅缩减了购物流程,并提供“即拿即走”的流畅购物体验。
看似简单的购物和支付过程,其实背后是黑科技的支撑。人工智能的赋能正在成为无人零售行业发展的核心引擎。每日优鲜方面表示,每日优鲜“便利购”正在全力布局基于视觉识别的智能柜,腾讯云提供深度技术服务支持,并会结合腾讯优图实验室商品识别算法、微信免密支付、用户购买行为匹配等方案,持续提升购物体验。同时,便利购也与海尔商用冷柜战略合作,后者提供智能柜硬件研发与生产解决方案。
而猩便利推出的“便利·蜂窝”背后其实依托的是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基于无人货架+便利店等多入口和后台的大数据技术,猩便利可以洞察消费者的需求,及时做出反应,调整货架物品内容,做到“千架千面”,对于商品、场景依然有很强的数据标签。
无人超市
关键问题是何时盈利?
在北京某高档小区的一个公共广场上设立着一个“缤果盒子”,《中国经营报》记者看到这个标准版的缤果盒子无人便利店其实是一个“瘦身”的便利店,占地仅15.6平方米,内部的货架上放置着上百种食品、生活用品和饮料。和有人值守的便利店看似并无太大的区别。
消费者要想进入便利店,就必须扫码开门(首次进入便利定手机号)—选购商品—放置于收银台内—扫码支付—出门。购物过程的标准化、无人化,就是为了降低人为操作过程的低效而影响购物体验。
“缤果盒子率先推出的无人收银台BingoBox Mini是一款基于图像识别等技术的收银结算系统,从选择商品到完成结算,只需要两步即可完成。8秒即可完成结算,与有人店相比,更能有效减少排队现象。”缤果盒子CEO陈子林告诉记者。
在陈子林看来,缤果盒子由于占地面积小,可规模化复制和成本较低的特点,可以深入到社区内部以及流量不是很高的地区,目前在社区、学校、景区等多地都有铺设,适合多种场景。因为大量的经营成本被无人技术所取代,可以说开创了300~2000元日销额的新渠道。
无人店背后需要大量的技术积累,涉及到很多技术领域和模块,因此缤果盒子一直对技术人才的积累非常重视。目前500多员工里面有近300名专业技术研发工程师,涉及到软件、硬件、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领域。
例如,今年开始大规模商用的无人结算的技术BingBox Mini,就是基于人工智能机器视觉、深度学习算法、传感器融合技术等划时代的结算系统,可以替代传统有人收银的解决方案。此外,还有很多关于便利店在精准营销、智慧运营、安防减损等方面的深度优化,用户可以顺畅地进门、选购、结算和离开这几个环节。
陈子林认为,无人店在供应链管理上更高效,成本更低,缤果盒子已经与世纪联华、中百集团等达成战略合作,获得了丰富的供应链资源,且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与用户消费数据的分析,可快速调整销售品类,加快商品流通速度。缤果盒子的后台智能盘库系统可以快速了解每个店产品的销售、库存情况,及时进行补货,从而调整店内商品品类和陈列位置,做到千店千面。
针对无人超市盗损率过高的问题,缤果盒子方面表示,公司已经具备完备的智能化视频监控系统和追讨机制。不仅在盒子内部的“小动作”无处遁形,一旦发生误拿等情况在盒子内部就能给与及时的提示。
据悉,2018年初,缤果盒子获得B轮融资,融资额8000万美元,半年以来,缤果盒子已经进驻28个城市的数百个小区。
在资本的推动下,抢占市场,扩大市场份额,或许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情。但是,摆在缤果盒子面前的最大问题还是何时盈利?
运营难题
无人零售其实还是重资产
在租金日益高涨,人工成本不断提升的今天,传统零售店的日子并不好过,无人零售之所以能够成为“风口”,主要的商业逻辑就是因为降低了人工成本,符合未来商业的发展模式。
首先看看传统便利店的生存现状:在中国的一线城市,开一个面积20~30平方米的零售店,一天的流水大概在2000元,扣除店租每月10000元~15000元和商品成本及水电杂费,毛利率大约在20%~30%,也就是说一个月下来的毛利为12000元~18000元。对于一线城市的“夫妻店”而言,这笔收入也就是主要利润了,夫妻两个人扣除税之后大约可以赚一万余元,这是在不请店员的情况下,如果再额外聘请店员1~2名,那基本就利润微薄,无利可图了。
如果开设一间无人零售的便利店,是否可以带来更高的利润?事实上看似无人值守的无人店取消了收银人员,降低了这部分成本,但其实在其他环节投入的成本却一点都不低。首先,以无人货架为例,在前期推广阶段,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员去做市场地推,进驻各大写字楼,人员的费用就是一笔不小的投入。据悉,像每日优鲜进驻每个二线城市的前期投入都是数千万元,这其中包括地推人员的成本、物流配送的成本以及入场费等。
其次,无论是无人货架还是无人超市,其设备的投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各家企业为了做到更好的体验,都投入大量的资金研发智能货架、货柜,以及支付系统、防盗系统、监控系统,这方面的投入就很大,从几百万元到数千万元不等,例如缤果盒子仅仅研发人员就高达300多人。
更为重要的是,后期的运营和供应链的投入才是最考验无人零售的关键。尽管无人店没有收银人员的人工成本,但是一个支撑商店运营的供货、补货、理货、店内服务、咨询、清洁等一系列供应链环节都是需要人工来完成的,没有这些人工的投入,商店根本无法正常运营。尤其是随着无人货架分布的数量越来越多,就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去进行配送、补货和设备的维护。
此外,无人店的商业形态和货品类型存在极大的局限性。在日本和欧美市场,无人售货机很普遍,但是销售的几乎都是标准化的商品,以饮料、零食、电话卡等商品为主,品类比较单一,价格又偏高。如果开设无人店,商业形态基本只会局限在便利店这种形态,投入了高成本的店面,但销售的却都是品种数量单一的低利润标准化产品,这样的无人店何时能收回前期高投入的成本?
在中国市场,开设无人货架另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就是安全。在知名互联网分析师葛甲看来,在一个国民整体素质亟待提升的市场,开设无人货架安全问题是最大的隐患。如果无人看管,首先,防盗问题如何解决?其次,更为极端的打砸抢等问题如何防范?看看国内共享单车到处被破坏的境遇,还有大街上无人售货机遭遇的各种破坏,就可以想象无人货架面对的人文环境将是多么严酷。
与大量共享经济项目一样,无人货架在很多二线城市已经开始面对消费者素质与信任的严峻考验。据报道,无人货架项目“用点心吧”在铺设完成64个无人货架后,核对前端和后台数据时发现,货损率超过20%,最严重的甚至到达39%,有时后台显示货架上还有不少商品,补货人员去了却发现货架已经空空如也。
事实上,当无人货架从运营相对不错的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拓展到武汉、成都、郑州、长沙、重庆等二线城市后,就开始遭遇各种运营上的问题。三家无人零售公司的内部员工就爆料称,他们在二线城市铺开市场,遇到最大的问题不是补货、供应的问题,而是货损率居高不下的问题。这种货损来自两个环节,一个环节是物流配送环节,一个是客户端的丢失和盗窃。由于是第三方物流,在配送的过程中就经常发生货物丢失的现象,而且很难查;客户端则经常发生盗窃事件,很多未成年人成为无人货架偷盗的主体。
据悉,无人货架这个行业的平均货损率高达20%。有的货损率高达40%~50%。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客户素质整体较高,货损率相比较低,但是二线城市的整体素质堪忧,货损率居高不下,让企业在这些市场吃尽了苦头。
2017年底这家公司融资2亿多美元,估值30亿元,本以为资金充裕,可以大力拓展二线城市,但却发现成本很难控制,一个城市单是业务推广人员一个月的工资总合就高达两三千万元。据记者了解,该公司目前正在从郑州、长沙,武汉、成都、重庆等诸多城市大规模撤柜。这意味着一个城市前期几千万元的渠道推广费用都打了水漂。
观察
“智能零售”真的智能吗?
从表面上看,无人货架技术上很简单,贴一个支付二维码,一个货架(和冰箱),放一些日常饮料、点心、小吃、零食等,没有店面,占地面积小(1平方米以内),无人值守,用户自行取货+扫码付款,全凭自觉。
然而,其背后的运营并不简单,考验的依然是零售业的供应链管理和综合运营能力。资本在这个领域基本上会看三个能力:铺点位能力、运营能力,供应链管理能力。
在供应链管理这个环节,无人货架只是比普通零售少了一个收银员而已,但是背后的补货、配送、摆货等流程和环节却一个都不能少。多数无人货架或者无人柜容量都不大,能放置的商品数量很有限,因此,当商品销售出去后就需要迅速补货,不然很快就会显示缺货状态。这就要求无人货架需要强大的配送和补货能力。事实上,每家无人货架公司的补货人员数量都很庞大,随着无人货架数量的膨胀,补货、配送人员的数量也会水涨船高,一方面运营费用提升很快,另一方面,供应链管理的难度也在加大。
不只是供应链管理要求高,精准运营能力正成为无人零售亟待逾越的门槛。想买的东西经常卖光,不想买的商品又在那里占着货架。这是无人零售经常遭遇的尴尬局面,例如,不少无人货架打着“智能零售”的招牌,实际却一点也不智能。目前,市面上还没有一家无人货架能达到智能补货的能力。
无人零售是零售形态的一种补充,最终拼的仍然是供应链。在互联网交易平台中,交易牵涉的面越少,发展速度越快。而无人货架包含场地方、货架方、补货方、用户方四方,甚至可能面对场地方和决策方分离,用户方和买单方分离。在这种多角撮合关系中,除了无人便利货架平台本身,其中的任何一方都没有足够的动力或者意愿去推动交易的达成。
此外,无人零售短期难以盈利也是一个难题,虽然无人超市、无人货架的数量越来越多,但是大多数都是赔本赚吆喝。以一个无人货架销售日常快消品为例,一天的流水一般就是几百元,扣除成本和货损,就已经不赚钱了。再加上前期设备的投入成本、后期的补货、物流配送和公司整体的运营费用,无人货架的投入更像一个无底洞。
无人零售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在商业运营上还处于探索和实验阶段,技术成熟了,只是商业化的第一步,但是技术替代不了经营,真正开始商业化运作,并实现盈利的,目前还没有一个成功的样板。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kongwen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