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推荐 > 正文

阿里华为强攻,百度腾讯偷袭,小米或将迎来至暗时刻

2018-11-01 11:18:36  来源:新浪科技

摘要:布局IoT,阿里、华为等巨头纷纷效仿小米的套路:以智能家居为入口,打通“人物互联”的渠道,从而实现万物互联。巨头围攻之下,小米的先发优势已岌岌可危。
关键词: 阿里 华为 物联网
  布局IoT,阿里、华为等巨头纷纷效仿小米的套路:以智能家居为入口,打通“人物互联”的渠道,从而实现万物互联。巨头围攻之下,小米的先发优势已岌岌可危。
 
  巨头布局IoT(物联网)的竞争日趋激烈。
 
  上周,阿里云IoT智能人居平台悄悄上线了两款新产品:一套分布式语音交互解决方案和一个86型语音盒子,颠覆了传统的只能在智能音箱等类似的单一入口实现声控的控制方式。
 
  10月26日,华为在Mate20系列中国发布会上推出一款全新的AI音箱,正式进军智能音箱领域,补足了华为在智能家居控制入口产品上的不足。
 
  当日,上海首家华为智能生活馆也开门迎客,店内共有300多款包括手机、平板、PC、配件、智能家居等产品在内的华为产品可供体验和购买。
 
  以智能家居为入口,打通“人物互联”的渠道,从而实现“万物互联”,这是巨头布局IoT的一贯套路。
 
  但对于这条路的先行者小米来说,阿里的分布式语音解决方案极有可能颠覆智能家居乃至IoT领域的控制方式,华为的智能生活馆极有可能对小米线下渠道造成冲击。
 
  群雄逐鹿IoT,小米的先发优势已岌岌可危。
 
  阿里的进击
 
  就在小米故宫发布会的前一天,阿里云IoT悄悄的在云栖社区开了一场线上发布会。
 
  关注到这场发布会的人不多,浏览量至今也才1000出头。发布会的主讲人是阿里云IoT智能人居平台的总架构师魏启令,从介绍阿里云IoT智能人居平台、发布两款新产品到在线答疑,总共耗时不过一个小时,与小米新产品发布会的阵势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
 
  但阿里这场发布会的意义显然比一款“更会拍照”的新手机重要的多。
 
  过去一年里,包括百度、腾讯、阿里、京东、华为在内的各大厂商纷纷涉足智能音箱市场,小米更是凭着小爱同学成为全球排名第五的智能音箱厂商。究其原因,是一众厂商期望通过智能音箱打通IoT的语音控制入口。
 
  与此同时,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是,传统的语音交互大多受制于空间,比如用户只能在单一入口所触及的空间实现声控,智能音箱距离成为IoT语音控制入口的梦想相去甚远。
 
  而阿里云IoT的分布式语音解决方案即将让梦想照进现实。
 
  阿里巴巴达摩院语音实验室研究员付强表示,该方案集成了平台连接能力和语音交互技术,能够以声控的方式控制IoT设备。也就是说,只要简单的说上几句话,就能让家里的设备全都“动”起来,能够将语音交互的能力输出到各类IoT设备上,实现无处不在的声控体验。
 
  以家居场景为例,所有采用该分布式语音解决方案的家电设备,都可以通过就近的设备作为智能语音交互入口,即可对全屋智能家居语音控制,通过智能人居平台,家居场景智能设备语音操控将很容易就实现全覆盖,小到控制开关灯,大到控制新风系统操控,都将完全实现语音触达,语音交互的新时代即将开启。
 
  但对小米来说,这可能是致命一击。
 
  今年7月,小米在上市招股书中披露,小米IoT接入的智能设备超过一亿台,设备请求超过400亿次,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消费级硬件IoT平台。但小米IoT存在一个无法克服的问题:小米IoT平台是通过米家App来控制的,这是一种“伪智能”的概念。
 
  撇开每家硬件厂商都采用的硬件产品+App的模式带来的麻烦不谈,对于消费者而言,每一次控制都需要打开手机App来操作,不如直接起身关灯或者打开空调更为方便。
 
  也就是说,手机App暂时只是一个过渡品。在未来IoT的想象里,任何需要操控的设备都是多余的,IoT的终极目标是让人和机器之间的互动就像人与人之间的交谈一样方便。
 
  小米用5年时间搭建的IoT帝国,阿里打算用釜底抽薪的方式颠覆它。
 
  危机四伏:IoT领域将迎来巅峰对决
 
  当然,小米的危机不止于此。
 
  2017年底,华为确定了新愿景和新使命——“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智能”、连接万物成为华为新一阶段的重点。
 
  事实上,早在2015年,华为就发布了HiLink智能家居开放平台。尽管市场动作不甚明显,但三年来HiLink平台为华为积累了2000多万用户,与100多家厂商合作接入了50多个品类,覆盖了300多款产品,这一切成为华为杀入IoT领域的基础。
 
  今年以来,华为在IoT领域的布局变得更加清晰。
 
  3月,华为在上海AWE上宣布了HiLink智能家居战略:将联合合作伙伴推出“百亿计划”,在B、C两端同时发力,三年内(第三年)实现HiLink家电设备百亿美元流水,力争三年打造中国智能家居第一生态。
 
  10月,华为发布了全栈景AI解决方案,试图通过覆盖全场景的人工智能的芯片以及基于芯片的产品和云服务赋能各行各业,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
 
  上周,华为终于补上其在智能音箱产品上的短板,发布了全新的小艺AI音箱,同时在上海开了第二家智能生活馆,与小米打起了全线的擂台战。
 
  腾讯和百度也没有缺席IoT。
 
  腾讯的IoT布局在今年5月举办的腾讯“云+未来”峰会上以“三张网”的形式(人联网、物联网、智联网)浮出水面。
 
  “我们不仅要做物联网;我们要做的是智联网,一个超级大脑”,马化腾说,从前,腾讯连接的是人和人,如今要联系人和物,以及企业和政府,最终,帮助各行各业建立“超级大脑”,一个让人工智能无处不在的智能操作系统。借助超级大脑,打破信息孤岛,灵活调配资源。
 
  在今年6月的百度云智能IoT大会上,百度总裁张亚勤就表示,“ 在IoT领域百度已经形成了从云到端的完整布局,核心是超强计算能力、海量数据以及基于大规模神经网络的百度大脑。”
 
  阿里、华为、百度、腾讯火力全开之下,小米的先发优势已经不起推敲。
 
  困顿中拔足狂奔
 
  让问题更严重的是,小米在做生态和做平台的选择上已经棋差一招。
 
  2013年底,小米开启了生态链计划,三年投资的100家生态链公司构成了小米IoT布局的基础。有知情人士称,小米IoT平台一亿多台已激活设备中,有5000到6000万台设备是华米生产的小米手环。
 
  生态链构成了小米IoT的护城河,统一的ID设计让小米系的公司和产品自成一派,但问题也很突出:生态链公司凭借爆款产品走红之后开始去小米化,封闭的生态难以为继。
 
  事实上,除了小米,其它所有入局IoT领域的厂商都在做平台。
 
  今年7月,手机厂商OPPO、VIVO联合美的、TCL、大华乐橙等一众硬件厂商成立了IoT开放生态联盟,主打开放的IoT行业生态体系,不以任何厂商为中心,所有成员都平等公平,直指小米封闭、专制的生态链系统。
 
  此外,阿里的智能人居平台、华为的HiLink平台也大打开放牌,“上不碰应用、下不碰数据”成为平台提供商的合作口号。做平台不做生态,成为IoT玩家的共识。
 
  当然,小米也感知到了危机。
 
  10月27日中午,雷军在微博上宣布,小米手机今年的出货量正式突破一亿台,提前完成全年任务并迈入“亿级俱乐部”。
 
  对小米来说,出货量过确实亿值得庆贺,毕竟在如此多的手机厂商里,出货量破亿确实是凤毛麟角。更重要的是,小米手机用户构成了小米生态链的用户基础,手机出货量越大,小米IoT平台的连接设备也就越多。
 
  小米所做的努力不止于此。
 
  早在去年11月,小米就推出了一项IoT开发者计划,向外部开发者开放、提供多种智能硬件接入方式,提供多种访问或控制小米IoT设备的方式,实行开放智能场景、新零售渠道等补贴计划,甚至还联手百度在“IoT+AI”达成合作。
 
  今年9月,小米还进行了一轮大刀阔斧的架构调整,原有的电视部、生态链部、MIUI部和互娱部等四个业务部重组成十个新的业务部,各业务部的总经理直接汇报给CEO。
 
  调整之后,小米的业务整合更加细分,更加扁平化。生态链企业中,一些表现突出的部门,比如小米笔记本、智能硬件、有品电商和IoT独立出来,成为与生态链平行的部门。同时,也有有生态链企业向不凡商业透露,现在想打上“小米”和“米家”的品牌越来越难了,在有品商城上自有品牌的产品反而更加容易。
 
  结合有品商城部门层级的提升来看,此前小米打算“放弃封闭生态体系,改做平台电商”的传闻得到进一步验证。
 
  从埋头苦干到抬头学习同行经验,小米拔足狂奔。
 
  结语
 
  布局IoT,巨头无一缺席。
 
  接下来一到两年时间里,IoT领域必将迎来一场又一场对新技术、用户、合作伙伴乃至人才的争夺战,小米依靠先发制人所获得的优势已聊胜于无。
 
  BAT和华为的强攻之下,再加上京东、360等一众公司在垂直细分市场发起的竞争,小米或将迎来第二次至暗时刻。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kongwen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