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阿里巴巴宣布已全面应用下一代互联网连接协议(以下简称IPv6),淘宝、天猫、优酷以及高德地图等多个用户过亿的应用成为国内首批落地IPv6技术的APP。
阿里巴巴集团CTO、阿里云智能事业群总裁张剑锋表示:阿里巴巴已经基本完成了内部系统的IPv6化。从IPv4到IPv6是一个大的生态的演进,而阿里巴巴的目标是在3-5年内完成IPv6生态建设。
公开资料显示,根据联合国最新发布的人口统计,世界总人口数已达75亿左右,但第四版互联网连接协议(以下简称IPv4)能提供的有效IP地址仅有43亿个。目前使用的第二代互联网IPv4技术,核心技术属于美国。从理论上讲,可编址1600万个网络、40亿台主机。其中北美占有3/4,约30亿个,而人口最多的亚洲只有不到4亿个,中国只有3000多万个。网络地址不足,制约了我国互联网的应用和发展。
当IPv4地址资源逐渐耗尽,下一代互联网连接协议的升级已成当务之急。
同时,对于阿里巴巴来说,随着近年来,阿里巴巴在IoT、城市大脑、智能家居、自动驾驶等领域加快布局,万事万物都能成为一个智能终端,对IP地址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外部设备与合作伙伴要融入阿里生态,也需要大量的IP地址。
而作为用于替代现行版本IP协议(IPv4)的下一代IP协议IPv6,不仅能解决网络地址资源数量的问题,而且也解决了多种接入设备连入互联网的障碍。
据张剑锋透露,目前阿里的基础设施、云计算、应用、生态等各方面全面应用IPv6。
据阿里巴巴网络总架构师蔡德忠介绍,阿里巴巴在内部改造过程中规划了三个阶段,一是实现互联网应用改造, “把量升上去,把生态一环解决掉,这是第一步。”
随后是改造核心技术,并通过云将技术能力进行输出。这其中比较重要的是,输出的技术能力能够帮助并没有技术实力改造基础设施的中小企业进行技术改造。
最后,从阿里巴巴内部来看,是整体基础设备的改造升级。蔡德忠认为“这块的改造是一个相对比较漫长的过程,估计要花三到五年完全改造。”
阿里巴巴从2017年开始率先投入IPv6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在运营商的协助支持下,阿里巴巴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支持IPv6的技术部署及优化方案,截止2018年12月,已为超2000万用户提供IPv6服务,成为国内首家率先进行IPv6超大规模应用的科技公司。
今年天猫双11,阿里巴巴开启IPv6的全面转型,数千万淘宝APP用户通过IPv6网络参与其中,用户体验实现了无缝切换。这也是IPv6技术在国内首次大规模应用。
目前,优酷、淘宝、高德等app已经率先引入IPvv6。阿里巴巴方面表示,作为业务场景多,消费场景和业务模式差别大,应用技术复杂的三个业务,引入IPv6能够最大限度的探明IPv6技术在阿里巴巴的主要业务场景的技术改造点,更好地有质量地进行IPv6技术在阿里巴巴的引入,同时也能让这两部分的业务的消费者能够更早地收益于这些新技术。
在IPv6的加持下,阿里巴巴优酷事业部资深技术专家李敏表示:随着IPv6的技术研究,技术更精准,个性化推进的效果更好。包括业务线的服务可定制化也会变得更高,也是很大的好处。“丰富的地址库进来之后,我们大小屏、多端联动、业务创新的可能性就会有很大的提升。”
而对于高德来说,IPv6的应用,对于地理位置的精准定位,以及对于未来汽车智能化、网联化、自动化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阿里巴巴高德地图副总裁侯金刚表示“进入5G的时候最大的场景可能是汽车的车联网的互动价值场景,高德提供这种支持的时候,有了IPv6的地址,车和车里面的很多设备,有了IPv6的地址,可以使得我们更好的了解到车的运行状态和提供在线服务。”
“我们希望通过阿里云向客户、合作伙伴分享向IPv6迁移的技术与经验,共同构建中国的IPv6生态,推动中国互联网加速迈向下一代互联网。”阿里巴巴集团CTO、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说道。
目前,阿里云IPv6全栈解决方案已服务超过200个行业场景,涵盖零售、金融、制造、广电传媒等行业。新浪微博通过阿里云完成了IPv6公网访问业务的升级改造,未来将通过无NAT的IPv6源地址更精准地描绘用户画像,为用户提供千人千面的定制化服务;长江电力基于IPv6网站解决方案,实现了互联网网站和应用系统的双栈访问,为终端用户提供了更流畅的网络体验。
蔡德忠认为:“今天的云计算是很多大型数据中心对各个人进行应用,而将来机器智能时代计算已经变成点到点的应用越来越多,这种情况下,联网元素指数级的提升,没有IPv6地址根本就运转不下去。”
据了解,阿里巴巴对IPv6的规划是,未来1-2年,阿里生态全面支持IPv6;未来3-5年,带动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全面支持IPv6。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baiyl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