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界以爱思考出名的王兴在2018年将自己的关键词从“下半场”切换成了“供给侧数字化”。
当人口和移动互联网的红利逐渐消退,曾经凭借海量用户从C端起家的互联网公司们下半场该如何走?
供给侧的数字化是王兴开出的“药方”。
他认为,数字经济分需求侧的数字化和供给侧的数字化,过去二十年,需求侧的数字化逐渐完成了,但是在供给侧的数字化才刚刚开始。供给侧数字化和需求侧相结合,数字经济才完整。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美团当下供给侧数字化的主营业务是在商家端实现的包括全渠道会员、排队、预约、预点餐、收银、收单等在内的数字化服务,同时也包括了供应链的数字化服务快驴进货业务。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公布“药方”,王兴在2018年还调整了美团的组织架构。
2018年10月30日,美团通过内部信宣布进行新一轮组织升级,公司将在战略上聚焦Food+Platform,并以“吃”为核心,苦练基本功,建设生活服务业从需求侧到供给侧的多层次科技服务平台。
“我从来思考问题都不思考问题本身,而是思考我们所处的环境。”王兴曾在采访中强调,如果你看不懂你所处的环境,就看不懂自己。
而这一次,王兴的坚持是,中国互联网的大环境真的变了。
从需求侧到供给侧
具体来看,在最新的组织架构中,美团组建了用户平台,包含美团平台、点评平台、服务体验平台部等部门,来全面提升用户体验和服务能力。
而到店事业群统筹到店餐饮、住宿、境内度假等业务,到家事业群则统筹外卖、配送、闪购等业务。
此外,快驴和小象单独设立为事业部,以加强供应链和生鲜零售业务。
最后,美团还设立LBS平台,该平台包括了LBS服务、网约车、大交通、无人配送等部门。
在王兴看来,美团过去在需求侧拓展了诸多业务,如大众点评帮大家找到好的餐馆;美团外卖在全国各地30分钟基本都送达等。
而美团现在要做的事情是,把之前针对用户的需求侧做的事情放到餐厅上。比如通过大众点评、美团帮餐厅完成了营销的数字化;通过美团的聚合收银,帮餐厅的支付数字化也逐步完成。
“消费者是需求侧,餐厅是供给侧。餐饮这个行业有很多链条,餐厅要往上游去采购,雇服务员,买很多设备等,分很多层次,所以这个数字化进度相对慢一些,需要逐步展开。”王兴坚持只有把供给侧逐步数字化以后,整个数字经济才完整,整个链条才能打通。
相比服务消费者的需求侧业务,针对餐厅的供给侧业务其实是个ToB的生意,而且是一个繁琐和复杂的慢活。
毕竟,餐厅经营涉及方方面面,目前大多数餐厅的菜单管理、桌台管理都还没有完全数字化。一个餐厅到底有多少张桌子、椅子,多少道菜,每天菜品卖多少,这些数据没有数字化是不能和线上打通的。
但ToB的“苦差事”往往意味着更为丰厚的利润空间。
目前美团的收入主要来自餐饮外卖、到店及酒旅、新业务及其他这三个部分。
从最新的财报数据来看,与吃相关的餐饮外卖依然是支柱业务。2018年第三季度,餐饮外卖业务整体收入为112亿元;而到店及酒旅收入44亿元。
但在利润表现上,2018年第三季度,美团餐饮外卖毛利率从2017年同期的7.9%增长到2018年第三季度的16.6%。而到店及酒旅在2018年第三季度毛利率为90.6%。
新业务的未来
美团财报另外一个变化之处在于,2018年第三季度,美团的新业务及其他收入达到35亿元,同比实现达到471.3%。
对于新业务,美团联合创始人王慧文此前接受包括第一财经在内的媒体采访时透露,“美团点评有很多试点业务。其中,有不止一个业务已经试点两三年了,目前还没有结论。”
值得一提的是,2018月10月30日的组织架构升级是美团上市后进行的首次架构调整,而公司上一次组织架构调整还是在2017年12月1日,当时王兴宣布美团点评将会聚焦于到店、到家、旅行、出行四大生活场景。
对比最近的两次组织架构调整,出行在美团架构中所占的比重有所减少。
曾经四大生活场景之一的出行,如今只是被放在了新设立的LBS平台中。而该平台还包括了LBS服务、网约车、大交通、无人配送等多个部门。
要知道,2018年年初,做打车和收购摩拜一直被市场视为美团在出行领域的一步大棋。但是随着2018年下半年网约车市场监管力度加大,美团对于网约车的态度开始转变。
对于网约车业务的未来走向,王慧文曾在美团上市之前公开表示,美团一直在评估我们的资源投入哪个业务里面,投入产出比更高。而当前网约车业务的评估情况来看,美团不会对网约车加大投入。
王慧文给出的理由是,跟“food”相关的资源投入,会有更好的业务投入产出比,比如已经领先的外卖配送业务。2018年4月收购的摩拜跟美团业务有协同空间,但摩拜海外的进入情况会评估每个地方的经营情况,评估投入产出如何配置合适。
此外,王兴还表示,美团在东南亚的投资短期内不打算有大规模的扩张,但国内有很多机会,还有非常大的成长空间。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kongwen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