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访谈 > 正文

专访交通银行副行长侯维栋:我的信息化40年

2020-02-07 18:10:07  来源:金融电子化

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步,历经会计电算化探索、电子化时代、信息化时代的历史积淀,我国银行业信息技术应用至今已逾40载,如今已快速融入数字化时代。在近半个世纪的历史长河中,银行业科技工作者不畏艰辛,砥砺前行,贡献卓著。 本文的主人公侯维栋是中国银行业的首位CIO,拥有38年的银行从业经历。从人民银行到商业银行,全程亲历单机应用、同城联网、全国联网、全球联网等关键历史时期的重大信息化建设项目。丰富的履职阅历和杰出的工作成绩,谱写出一名银行工作者从会计办事员到程序员、从中管到高管的不凡履历。
关键词: 银行业
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步,历经会计电算化探索、电子化时代、信息化时代的历史积淀,我国银行业信息技术应用至今已逾40载,如今已快速融入数字化时代。在近半个世纪的历史长河中,银行业科技工作者不畏艰辛,砥砺前行,贡献卓著。
本文的主人公侯维栋是中国银行业的首位CIO,拥有38年的银行从业经历。从人民银行到商业银行,全程亲历单机应用、同城联网、全国联网、全球联网等关键历史时期的重大信息化建设项目。丰富的履职阅历和杰出的工作成绩,谱写出一名银行工作者从会计办事员到程序员、从中管到高管的不凡履历。
日前,在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的交银金融大厦,交通银行副行长侯维栋接受了本刊记者专访,回溯在青岛、珠海、北京、上海四地的工作往事,讲述银行业信息化继往开来、波澜壮阔的40年。

从“会计办事员”到“总工程师”

20世纪80年代,青岛成为中国第一批改革开放沿海城市。1982年5月,国务院批准《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年)》,首次将青岛的城市性质确定为“轻纺工业、外贸港口、海洋科研”等等,这一历史性规划决定了未来20年青岛城市建设的走向。
同年8月,走出校园的侯维栋得到了第一份工作:中国人民银行青岛市分行会计办事员,他用两年时间在基层单位全面实践并掌握了会计业务。回忆初入社会的短暂历练,侯维栋感言:“会计是推动金融体系良性运转的‘基本功’,时至今日,这个‘基本功’仍然是银行人的立足之本。”
一名会计是怎样与科技结缘的?这要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国内金融业正值会计电算化探索及脱机业务处理建设时期,青岛市分行是人民银行总行电子化建设工程的试点单位。借此机缘,侯维栋成为中国第一批接触小型计算机的金融从业者。
按照试点安排,80年代初,青岛市分行从日本引进了一批小型计算机,用于会计账务的电算化处理。回忆当时的心态,侯维栋感叹:“年轻人接触到最先进的设备,第一感觉是兴奋,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困惑于如何用好这些‘新装备’。”
这批小型机的说明书是日语版本,需要用户一字一句地翻译成中文。当时一位没有IT知识背景的业务人员在翻译“对偶寄存器”时甚至疑惑:“难道只有结了婚的人才能使用小型机?”谈及这段往事,侯维栋感慨:“20世纪80年代,是手工操作向电子化过渡的初期,业务与科技背景的巨大差异尤为明显。那个年代,银行业普遍缺乏IT人才,对IT的认知程度也远不如现在。”
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中国的第一批金融IT工作者承担了开拓者和领路人的双重使命。也正是在这种“求知若渴”的环境下,从知识储备到实操应用,首批从理论走向实战的IT工作者受到了更为全面的专业熏陶。
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承担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职能移交至中国工商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这一年,侯维栋被分配到中国工商银行青岛市分行工作。也是在这一年,一名“程序员”的职业生涯正式开启。
当年,侯维栋独立开发了“储蓄会计核算事后监督系统”,专门用于后督“手工处理、记卡片账”的储蓄账户。“这是我第一次自己写代码、做开发,在‘拿来主义’盛行的电子化发展初期,能够成功独立研发一套系统,由此而生的自豪感还是很强的,自信心也得到了提升。”回顾科技“首秀”,侯维栋依旧难掩兴奋。
之后,刚刚参加工作两年的侯维栋被总行“4381”工程选中,历经3年的培训、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等工作,1987年参与总行大型机应用系统的开发工作,并主持了青岛分行的上线工作。1988年底,青岛分行以“同城联网模式”完成“4381”系统上线。
1989年,基于当时支票“盖图章、走交换”的汇兑结算方式,侯维栋组织开发了“数字印鉴”系统,在原有支票上以DES算法加入6位数字明文密码,开创了国际算法本地化应用的先河,在《金融时报》相关报道中被称为“侯氏算法”。次年,工行青岛分行对公支票实现系统内通存通兑,成为当时中国银行业首家达成此目标的金融机构。
从应用系统到核心系统,从区域项目到全国工程,十年的实战历练使得侯维栋对科技工作有了更为深刻全面的认识。1992年,32岁的侯维栋被任命为工行青岛分行总工程师(分行副行长级),成为工行自建行以来第二位获此职务的干部,也是当时工行系统内最年轻的总工程师。
1994年,工行青岛分行组建了全国第一套基于“数字通讯”的无线网络系统。“青岛地处海洋性气候,湿度、盐分较大,当时的网络线路都是电话线,氧化粘连导致接触不良、通讯不畅”。为解决网络通讯中断的即时备份问题,侯维栋勇担重任,成为当时探索金融行业无线网络建设的第一人。
1996年,侯维栋交流至工商银行珠海开发中心工作,参与总行新一代核心系统建设。1997年调任工商银行青岛经济开发区支行任行长。同一时期,侯维栋参与了工行全国数据中心区域联网建设工程,完成了青岛数据中心同时处理青岛本地业务和临沂市业务的目标。
回忆从走出校园到而立之年的这段履历,侯维栋感触颇深:“这一系列工作调动,为我全面了解商业银行的科技建设和经营管理奠定了基础,成为我日后工作的宝贵财富。”

卫星通讯网、运行管理系统两项工程开创行业先河

1998年底,侯维栋调任中国工商银行总行技术保障部副总经理,负责设备、网络、系统的运行保障。1999年,为达成全国联网通讯目标,侯维栋带队创建了国内金融业首个卫星通信网。彼时,人民银行建设了“基于模拟技术的天地对接工程”,而工商银行已经实现了基于“数字技术”的全国联网。侯维栋表示:“得益于1994年在青岛设立无线通讯网络的经验,再建类似项目时有了更多经验和更大提升。”
2001年,工行运行管理系统上线,开创了商业银行信息系统运行管理自动化监控的先河,时任数据中心总经理的侯维栋是此项目的主持者。“系统上线后,时任董事长姜建清在数据中心观摩了1个多小时,细致观察服务器、网络、数据库等资源的实时占用数据。”侯维栋回忆,这套系统没有外购产品,是合作研发模式,董事长观摩后对系统功能以及开发模式给予了很高评价,提振了自主研发团队的信心。2000年~2002年,工行陆续将各分行主机系统上挂至两大数据中心,拉开了数据大集中工程的序幕。

数据集中展现“交行速度”

2002年,作为IT部门的第50位员工,侯维栋履职交行,任电脑部副总经理。同年,交行党委向侯维栋提出明确要求:主持上线数据大集中系统。
面对庞大的新建工程以及已有系统的艰巨运维任务,人手不够是核心难点。侯维栋从各分行借调了一批应届毕业生,成立数据大集中项目组,迅速展开培训、论证、需求梳理、开发等工作。历时2年,一期工程成功投产,实现了全行数据的逻辑集中,达成了业务处理系统从“分布式”向“集中式”的跨越,标志着交通银行步入“信息系统支撑集约化经营”的新发展阶段。当年的“交行速度”也为同业数据集中工程树立了典范。2004年,侯维栋受任交通银行首席信息官,成为中国银行业的第一位CIO。

砥砺前行,开创科技建设新局面

“数据大集中的竣工是交行信息化建设的又一里程碑,但并非终点。”侯维栋表示,这项巨大工程的完美收官为交行建设领先同业的一流信息科技体系奠定了基础,科技建设宏图渐次展开。
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举办。举目盛会对中国银行业金融服务的高可用性与业务连续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侯维栋于2007年主持了漕河泾同城备份中心建设,主备中心光缆距离70公里。在奥运会开幕前,时任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交行张江数据中心现场观摩,交行将核心账务处理、信用卡、ATM、POS、网上银行等系统切换至漕河泾同城备份中心,运行24小时后切回。这是国内银行业首次实现灾备系统的切换运行,改变了长期困扰我国金融行业灾备系统“有备无换”的局面。
2010年,在原有数据备份系统的基础上,交行率先同业落地“双活”数据中心。侯维栋介绍,这是国内银行业首次实现70公里光纤距离的双中心运行。运行于大机平台的核心账务和贷记卡系统交易可在不中断业务的情况下,无缝、平滑地路由至漕河泾同城备份中心运行。侯维栋评价:“交行在灾备系统建设和运营方面的创新和突破,对我国乃至国际同业的IT运营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年,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两大基础平台(GEMS主机应用平台和JUMP开放应用平台),交行境内外一体化全业务系统重构工程(“531”工程)启动。这套系统是“以客户为中心、境内外一体化、全面风险管理、后台集中运营、核算相对独立、管理信息集中”的现代商业银行核心系统,厚植了未来数字化、智慧型交行的根基。
自2012年,侯维栋相继分管零售和对公业务,持续推动技术与业务的融合。在零售领域,创新搭建“买单吧”消费金融场景,全面涵盖用卡服务、理财、贷款、支付等金融场景,以及商城、餐饮、充值、生活缴费、电影等生活场景;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出“沃德理财顾问”,创建沃德财商指数和产品推荐体系;在业内首推手机信用卡服务体系,开启信用卡“无卡时代”和秒级服务体验时代。

在对公领域,主导“系统掘金”专项行动,着力打造20项有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优势对公产品;推出交银智慧金服平台,以“互联网+金融+行业”理念为行业客户提供综合化收款服务方案;聚焦“支付结算+贸易融资”,依托区块链、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拓展产业链金融线上化的广度和深度。
掌舵业务条线的8年,侯维栋致力于推动产品创新与技术应用的深度融合,并不断提炼新时代的业务创新经验。“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这一切为商业银行进行产品创新提供了新元素和源动力。商业银行唯有高瞻远瞩,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洞悉客户需求,并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紧密结合,才能创新出符合大众需求的产品,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支撑力。”侯维栋总结。

感悟银行信息化

作为中国银行业内同时经历电子化、信息化、数字化三个阶段的在职高管之一,侯维栋用八个字概括了银行业IT应用水平的演进过程:长足进步、成绩斐然。
侯维栋总结,在电子化时代,银行IT呈现“硬件强、软件弱”的特点;在信息化时代,银行业软件应用和研发水平有了质的提升,特别是拥有了大量应用软件的自主知识产权;在数字化时代,银行业在应用IT优化客户服务方面,做出了大量质效兼备的成绩,以“提升客户体验”为目标的数字化转型的内驱力持续增强。
同时,无处不在的网络体系使得商业银行的资金流动效率、应用效益明显提升,对推动社会经济体系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此外,银行业重要信息系统的自主可控能力大幅提升,从完全依赖国外产品到现在的提倡应用国产设备和软件、加强自主开发,金融信息化的国内外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在某些领域,中国银行业甚至走在了世界前列。
“在三个发展阶段,央行的指导历经从原则到细则的逐步细化,监管专业性大幅提升。”侯维栋认为,央行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履职能力不断提升,对商业银行提高IT应用成熟度、提升客户服务质量起到了坚定的支撑作用。
在商业银行内部,专业IT队伍不断壮大,专业IT能力大幅提升,IT建设环境日臻完善。“领导干部更为积极主动地研究、关心IT,并予以大量资源支持。”侯维栋坦言,这种IT文化氛围的转变和固化,使得金融对新技术、新方法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这是金融IT持续发展的源动力,也为下一步IT更好地支撑高质量经营奠定了基础。

建言银行信息化

银行信息化40年,荣耀与艰辛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在以IT技术为生产工具、以数据为生产资料的数字化时代,发展金融科技仍然面临诸多难点。”谈及数字化时代的挑战,侯维栋强调,必须对局势保持清醒认识,对技术常备敬畏之心。
首要难点是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下的信息安全压力,银行业应特别关注外部网络威胁、第三方系统交互风险等。此外,应聚焦摆在银行特别是大行面前的重大课题:运用自主可控的新技术更新原有系统,着重加强对核心关键技术的掌握和把控,提升自主可控能力。
次之,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企业在改善金融服务方面先行一步、占据先机。在金融科技时代,互联网金融已经从“创新的代名词”转为“风险的近义词”,商业银行应运用自身金融风险管理优势,加强外部合作、加大开放力度,稳中求胜,强化供应链金融服务,激活后发优势。
再者,数据是新时代驱动银行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商业银行要强化数据思维、生态思维,积极推进行内外数据的跨界融合。通过数字化、智慧化转型创新商业模式、打造金融服务生态体系。与此同时,也要注重数据安全保护,特别是客户个人金融信息的保护。
最后,未来银行应加强提高银行从业人员应用IT的普及率。从“瀑布型”开发到“迭代型”开发,银行需要大幅填补复合型人才空缺。

结语

银行业信息化40年:科技队伍由弱变强劈波斩浪,科技应用从无到有波澜巨变,科技成果聚沙成塔厚积薄发......这些平凡而伟大的变化注定将被载入史册。

第三十四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liukai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