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慧城市 > 正文

安防创新百人会丨定位智慧城市物联网,高新兴“纵横”引领发展

2018-05-29 17:49:22  来源:亿欧网

摘要:国内物联网龙头企业高新兴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高新兴”)于上月底发布了2017年年度报告,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2 3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1 07%。其中公安行业营收12 13亿元,占54 21%;交通行业营收4 73亿元,占21 13%;通信行业营收3 24亿元,占14 48%;金融及其他行业营收2 28亿元,占10 18%。
关键词: 安防 高新 智慧
  国内物联网龙头企业高新兴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高新兴”)于上月底发布了2017年年度报告,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2.3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1.07%。其中公安行业营收12.13亿元,占54.21%;交通行业营收4.73亿元,占21.13%;通信行业营收3.24亿元,占14.48%;金融及其他行业营收2.28亿元,占10.18%。
  年报显示,近年来,安防相关业务已经成为高新兴营收的“主力军”,但据高新兴总裁侯玉清告诉亿欧,高新兴早期并不是一家安防企业,“早期我们主要聚焦的是三大运营商的动力环境监控。”
  1997年,高新兴在广州成立。在20年的发展中,高新兴经历了从通信动环监控领域,到平安城市,继而切入公安信息化,再到积极构建智慧城市顶层设计,随之布局物联网产品技术的行业应用的转变。目前高新兴已经成长为“智慧城市物联网产品和服务提供商”,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聚焦智慧城市、垂直行业两大市场,深耕公共安全、大交通、通信、金融等领域。
  高新兴“三定方向”中的“变”与“不变”
  高新兴2010年在深圳创业板上市,在上市以前,通信动环监控是高新兴的主营业务。“在通信动环监控这块领域,当时我们已经做到了业内前三。”侯玉清告诉亿欧,高新兴成立仅两到三年就占领了广东移动基站干接点监控大部分市场,到2001年,高新兴的基站监控占据了中国移动全国50%市场,2005年基站监控产品在三大运营商占有率名列第一,监控云平台在全国15个省级监控中心广泛应用。
  “我们在通信监控方面一直都有比较好的效益,也正是得益于通信监控的积累,我们2010年在创业板上市。”侯玉清说,虽然通信动环监控为高新兴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但高新兴并没有满足于眼前的成绩,因为“总体而言,通信动环监控的‘盘’还是太小了。”
  2008年左右,视频监控系统开始走入网络数字化阶段,安防行业对视频监控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我们在这里面看到了机会。”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新兴进行了第一次转型,进军安防行业。
  “我们本身就有监控的背景,所以转型到安防是水到渠成的。”侯玉清说,一方面高新兴靠通信监控起家,在视频监控技术方面已有一定积累;另一方面,“我们早期跟运营商合作,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经验,从项目顶层设计到交付,再到后期的运营,我们基本走出了自己独特的一条路。”侯玉清说道。
  2012年,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出炉,政府越来越重视“智慧城市”发展,“公共安全、平安城市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板块,我们有成熟的技术积累和项目经验,所以我们很自然地就转到做智慧城市上来。”侯玉清告诉亿欧,智慧城市本质上又与物联网技术紧密相连,“从产业布局来看,我们是走在前面的。”
  “我们虽然有几次转型,但高新兴依靠的知识结构基础并没有改变。”侯玉清总结道,“变的无非是我们的客户对象越来越宽,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了。”据介绍,高新兴的物联网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服务于全球500多家客户,为全国各省市的公安、交警等部门,及铁路、银行、运营商等多领域提供产品和服务。
  城市治安痛点,“云防”一网打尽
  2017年,高新兴提出“一横四纵”战略,即把物联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横向贯通到“公共安全、大交通、通信、金融”四大纵向行业板块业务,使公司传统“四纵”行业应用得到延展升级,引领物联网产业发展。
  “从营收不难看出,公共安全和大交通是公司的两大重点发展领域。”侯玉清说。
  据了解,在公共安全领域,高新兴紧密围绕公安机关的"四项建设"核心内容,推出包括执法监督、智能办案区管理、AR实景大数据平台、安全云存储与信息安全等系列化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并在公安行业有众多的成功应用,其中立体防控云防系统是高新兴在公共安全领域的“明星”产品。
  “当前平安城市建设中,普遍存在着单点监控范围小、监控画面无法兼顾整体与局部、无法了解城市整体治安情况等痛点,”侯玉清说,“而高新兴的‘云防’将这些痛点一网打尽。”
  作为企业聚焦公共安全领域的一款“拳头产品”,高新兴立体防控云防系统以AR增强现实专利技术为核心,以视频地图引擎为基础,对接包括PGIS、三台合一、视频监控、电子围栏等在内的平台数据,融合了4G执法仪、巡逻车、350M对讲机、警务通、人脸识别、车牌识别、无人机、WIFI探针等多方数据,通过高点摄像机的鸟瞰视角掌握监控区域整体情况,通过调用低点摄像机从不同角度查看监控区域细节,能大大改善监控体验、指挥效率。
  “更重要的是,这个系统的兼容性很强。”侯玉清告诉亿欧,早期系统建设由于缺乏统一标准,因此投入使用的各个系统难以连接在一起,要调用不同系统的时候,需要不停切换,浪费大量时间。而“云防”系统能够将各个系统汇入到一个平台中,真正打通了公共安全的“任督二脉”。
  据了解,目前高新兴立体云防系统已实现在全国24个省、78个市、200多个项目中成功布控,保障了2017年金砖国家峰会中的 “金砖国家政党、智库和民间社会组织论坛”、天津全运会、成都国际马拉松等一系列重大活动的顺利举行。2017年新增业务突破1.2亿元。
  打造智能交通系统“云行”,抢先卡位电子车牌市场
  公共安全有“云防”,交通行业有“云行”。侯玉清告诉亿欧,2017年高新兴首创交通监测云行系统,该系统除了常规的互联网交通数据和交管数据外,还能采集到公司自有的汽车电子标识管理系统提供的电子标识数据,更好地同时对接智能交通单元系统,融入丰富的交通信息,掌握重点区域的交通态势,实现在统一门户下完成各种交通管控指挥业务。目前“云行”已经在清远等城市投入使用。
  “电子车牌是高新兴在交通领域发展的重点对象之一。”据悉,在被誉为汽车“二代身份证”的电子车牌领域,高新兴早在2016年便进行了卡位布局,并成为首家获得公安部交通安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出具的国标符合性检验报告(机动车电子标识读写设备)的公司,先人一步拿到了市场准入资格。
  侯玉清表示,2017年12月29日,国家标准管理委员会官网正式发布了电子车牌(汽车电子标识)系列国家标准,并确定该系列标准将于2018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预计汽车电子标识业务将在未来几年内有较大规模发展。
  电子车牌是利用RFID高精度识别、高准确采集、高灵敏度的技术特点,在机动车辆上装有一枚电子车牌标签,将该RFID电子车牌作为车辆信息的载体,并由在通过装有经授权的射频识别读写器的路段时,对机动车电子车牌上的数据进行采集或写入,达到各类综合交通管理的目的。这项全新技术可突破原有交通信息采集技术的瓶颈,实现车辆交通信息的分类采集、精确采集,抓住交通控制系统信息源准确的关键。
  “高新兴拥有汽车电子标识系列全套技术和产品,可以提供从采集层到平台和应用层的整体智能交通管理解决方案。”侯玉清说,高新兴的汽车电子标识产品包括感知层设备,如陶瓷标签、条卡标签、室内外阅读器等;平台层软件,如设备远程管理平台、智能交通数据平台、卡管平台等;以及应用层软件,如假套牌稽查系统、交通流量监控系统等。
  技术立身,牵手发展
  2017年,高新兴营收实现同比增长71.07%,新增合同额为35.23亿元(包含已中标未签合同项目) 。“技术是高新兴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侯玉清告诉亿欧,高新兴以“技术立身”,截至2017年底,高新兴研发支出总额超过1.6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7.44%,比上年同期增长48.79%;研发人员队伍扩展至1000人,占公司总人数的33%。
  “高新兴还形成了集团化的研发体系架构。”侯玉清说,高新兴有四大中央研究院和五大产品研发群。集团研发平台聚焦于核心技术与产品研发,四大中央研究院(包括人工智能研究院、AR视频研究院、智能交通研究院、物联网研究院)提供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基础技术支撑,五大产品研发群(包括公安产品中心、车联网产品中心、轨道安全产品中心、通信监控产品中心、金融安全产品中心)重点聚焦研发个性化产品和项目应用。未来高新兴还将与高校展开更广泛的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
  “智慧城市发展最大的限制是数据。”侯玉清说,针对数据的限制,高新兴持续加大对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研究及应用创新,完善自主研发的城市数据总线并推向项目现场使用,高新兴的智慧城市产品之一“城市运行中心系统”正是以此为基础建设而成的。
  除了重视技术外,重视合作生态链建设也是高新兴得以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2011年来,通过并购,高新兴在物联网、车联网、汽车电子标识领域发展如虎添翼。高新兴还是华为的ISV合作伙伴,在今年3月举行的华为2018生态伙伴大会上,高新兴正式加入华为警务云大数据合作联盟,以立体防控云防系统、交通监测云行系统等核心产品与方案与华为云深度合作,打造联合的解决方案。
  “我们跟很多同类企业都是竞合关系,有时合作甚至会大于竞争。”侯玉清说,智慧城市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建设,因此必须要构建起完善的合作生态,让企业各自发挥优势,才能把这项庞大的工程做好。“而高新兴的优势在于运营,”侯玉清说,未来高新兴还会持续提高自己的运营能力,凭借着在技术、运营等方面的优势,“预计今年高新兴在智慧城市物联网上的营收仍将实现突破。”

第三十四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content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