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2018(第四届)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博览会在深圳举行。该论坛是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深圳市人民政府、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智慧城市发展联盟共同主办,主题为“新时代、新征程——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国内外著名企业家、专家学者、政府领导等嘉宾发表演讲。现将部分论坛嘉宾发言摘编刊登,以飨读者。
十二届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黄奇帆: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须善用现代思维
智慧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的精气神,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善用现代技术、现代理念、现代思维,夯实城市数字基底,中枢神经和智慧大脑,让城市学会思考,如果沿用工业时代的思维方式来搞智慧城市,只能照猫画虎,低水平重复。所以对智慧城市建设而言,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基础性根本性层面的任务,推进城市智慧化是战略性集约化层面的举措,两者缺一不可,唯有无缝对接、有机融合,才能最终实现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
智慧城市概念源于2008年IBM公司提出的智慧地球的理念,是数字城市与物联网相结合的产物,被认为是信息时代城市发展的方向,文明发展的趋势,其实质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城市运行系统的互联、高效和智能。赋予城市智慧城市、智慧感应、智慧管理的能力,从而为城市人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使城市发展更加和谐、更具活力、更可持续。
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有三重意义。一是提高城镇化的质量,智慧城市以智慧的理念规划城市,以智慧的方式建设城市,以智慧的手段管理城市,用智慧和策略发展城市,有助于促进城乡各个关键系统和谐高效地运行,从而缓解城市病。二是推动高质量的发展,智慧城市是创新2。0时代的城市形态,构建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和生态系统,从而为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蓬勃的动力。三是智慧城市通过物与物、人与人、物与人的互联互通互动,极大增强城市信息,获取实施反馈和随时随地服务的能力,可以有效地解决民生领域长期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服务不公平的问题,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智慧城市是新型城市的升级版,是未来城市的高级形态,是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致力于城市发展的智慧化,使城市具有智慧感知,反应,调控能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从战术层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务必把握内在逻辑规律,抓住五个关键点:
第一,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是万物互联。当前我们正步入物联网时代,5G通信、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的迅猛发展,让物理世界、数字化、智能化成为可能,推动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深度融合,从而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连接逐步扩大到人与物、物与物的沟通,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即将到来,智慧城市正是以智慧支撑的城市形态,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全面掌握并运用互联网时代的新技术、新理念、新思维,更加主动地推动城市与智慧的融合。
第二,智慧城市建设可分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智慧化四个阶段循序渐进。从大逻辑来讲,智慧城市建设起码要经历四个步骤,首先让城市各种各样的物能够说话;其次是让物与物之间能够对话;再次是让物与人能够交流;最后让城市会思考。这决定了智慧城市建设有四个版本:1。0版是数字化,这是智慧城市的初级形态,目的是让我们生活的世界可以通过数字表述出来,让物能够说明;2。0版是网络化,通过网络将数字化城市连接起来,实现数据交互,物和物之间能够对话;3。0版是智能化,在网络传输基础上实现智能反应与调控,与智能设备、智能交通、智能工厂等等;4。0版是智慧化,借助万物互联,使城市各部分功能在人类智慧的驱动下优化运行。
第三,智慧城市建设要自下而上,由点到面推进。智慧城市的内在逻辑决定了它很难先有一张施工总图,然后照图推进,智慧建设只能自下而上,要按照现实需求,区分轻重缓急,构建各个领域各条战线的智慧子系统。
第四,智慧城市建设要坚持市场导向。智慧城市意味着高效率,而效率一定能够产生效益,这就能够吸引社会资本参加,比如物流领域等。
第五,智慧城市建设要法制化标准化。智慧城市是个复杂系统,也是新生事物,健康发展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其中有三个方面尤为重要:一是要统筹协调,加快构建包括信息技术标准、城市建设标准、信息应用标准在内的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确保有序建设,高效集约;二是要加强网络安全立法和监管,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积极发展网络安全技术,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三是政府要带头打破信息孤岛,出台鼓励社会参与的政策措施,建立容错纠错的机制,为智慧城市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长、首席经济学家李铁:
系统化建设智慧城市
在一个城市里面的智慧要素越多、越系统,就可以说这个城市达到了智慧化。智慧城市建设一方面需要政府提供空间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并帮助运营商来协调所有的智慧企业进入这个空间,另一方面更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智慧城市所涉及的内容不仅仅是政府管理水平的提高,更多的是关系到市民如何通过市场化手段满足自身需求,企业要懂得如何把各种创新手段运用到极致。
实践中在城市里注入智慧要素很难,其中,在一个老城里注入智慧要素,本身的基础设施既定成本很高,而新城都是地产商开发,地产商是不大重视智慧建设的,地产商的传统供应商都是材料商。那么如何去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第一,要考虑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对旧城市来源注入智慧要素。第二,要学会如何在一张白纸上画新的图画。我们看到最好的实践的办法,就是在一个新的空间里把智慧要素系统注入进去,这样我们才可能看到智慧,智慧的要素、系统化的整合以及城市大脑怎么对城市发挥作用,而且这个空间可能不能太大。
由谁主导智慧城市的建设?这些年研究智慧城市的时候,碎片化的问题就是智慧要素的整合不是企业的事情,是许多企业的智慧要素集合在一个空间内,所以我们不能设想由一个社会化的企业来推进完整的系统化的智慧城市建设。这里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日本由国土交通省来利用城市开发机构协调25家大企业,其中以一个地产商为主导,其他的20多家企业,包括策划、规划,还包括所有的智慧供应商。
建设智慧城市需要系统化。一是要考虑政府要起什么样的作用?政府应该提供这个空间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并帮助运营商来协调所有的智慧企业怎么样进入这个空间。二是要考虑到思维方式等问题,需要用新的运营商和第三方机构来进行策划、协调跨界的合作和经营,来促进智慧城市的产生。三是考虑到成本和投入门槛等方面的因素,应该选择地方对成本的敏感度弹性比较低的地区来进行智慧城市实验,比如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的城乡接合部;第四方面是转换观念,尊重市场的选择来进行智慧城市的实践工作。
同时,智慧城市建设要以市场主导、政府引导,重视具有革命意义的数据源,并通过市场化服务、社会化服务推升公共服务,才有可能实现社会效益和市场收益最优。现在很多企业做智慧城市,只做政府项目,对民生项目不太上心,这些企业需要调整方向。只有真正把市场对准普通消费者,才能取得良好的收益。
当前,智慧城市在某方面已经进入了我们的社会,也在矫正城市发展的误区。比如,我们过去的城市是粗放型发展,比如,我们过去由于清理所谓城市的低端产业,把城市的饭馆、小市场全部清理后我们感觉不方便,而有了这些智慧的因素,有了大数据、有了人工智能,有了新的模式及时填补进来,这就是市场的创新,包括外卖等这种智慧类平台已经矫正我们城市的发展误区,就是一种城市的创新。这对老城市和特大城市都会发挥智慧的效果,但是新城建设中,怎么既解决城市的粗放发展模式误区,还把这种网络化的、数字化的城市,按照社会大众需求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去,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最后,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一些城市、需要一些城市的开发商、运营商在这方面提供它的政策支持和它的发展空间来进行智慧城市的实验。希望通过顶层的规划和设计,把各种智慧的要素、智慧的数据端植入到我们的整个城市的规划中去,来使这种智慧城市的实践进一步在中国获得成功,得到推广,这才是市场化真正的选择。
十二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蓝迪国际智库专家委员会主席赵白鸽:
正确认识智慧城市建设的五个维度
智慧城市建设目前缺乏的是强有力的平台,这个平台是一个跨界的平台,它不仅仅是由政府来组织,也不仅仅是由某一个信息产业部门来组织,更不是由某一个企业来做,是需要政府、市场、行业、企业,甚至包括不同国别的跨界整合。具体到行动上,要通过坚持以人为本、市场为导向、改革和创新、跨界整合等行为来推动智慧城市建设。
第一,正确认识智慧城市的概念。智慧城市的概念是指智慧技术与城市发展,注意,城市发展不仅仅指经济发展,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诸方面发展的结合点。凡是符合这样标准的,应该是属于智慧城市,而不仅仅是看它的GDP,也不仅仅是看它的经济发展水平。
第二,正确认识自身定位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共同讨论了一个问题,不管我们称作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好,或者称作第四次工业革命也好,我们今天在哪里,未来向哪里去。之所以称之为三次工业革命,是因为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都有明确的定义,这个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以《第三次浪潮》那本书作为标志性。有人认为第四次革命和第三次革命是延续,我个人认为它是一个革命性的变革。因为它不仅仅是信息,而且是信息的挖掘、应用和它的推进。因此我们得考虑,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当中,谁用什么方法能够掌握信息资源、能够掌握大数据,就像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一样的掌握了所有的能源和所有的推动力,因此这个意义是非常之大的。
第三,正确认识智慧城市的导向,把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1。0版指的是数字化,2。0版指的是网络化,3。0版指的是智能化,4。0版指的是智慧化,到现在为止,我认为我们中国大部分的企业还停留在1。0和2。0版,因此我们在进行智慧城市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考虑智能化向哪里走,智慧化又应该怎么做,这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第四,正确认识智慧城市的每一个阶段可能的发展和每一个阶段发展的标准。总体而言,中国在这样一个特别重要的历史阶段,这是跟随了世界潮流。但仍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必须正视:一是认识问题,很多人目前把数据只当作数据,但是注意,真正的智慧城市是把数据变成智慧,把数据变成一种新的语言来使用的,因此这个问题不仅仅对我们的企业,对我们的政府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没有这样的认知,不可能实行新的知识,或者新的革命。二是我们现在比较明确的是缺乏系统性和阶段性,在和很多企业交流过程中,大家都意识到人们非常热衷于在谈某一个产品,或者某一个领域,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当我们在谈智慧城市的时候,我们指的是智慧技术和城市发展,包括政、经、社、文,包括生态发展的问题,因此系统性和阶段性我们必须引起高度的关注。三是智慧城市建设缺乏导向性,政府在谈到智慧城市或者数据应用的时候,非常多的在考虑怎么进行管理,但是在管理的同时,我们必须考虑到城市的发展和市民的生活水平,推动高质量发展,是要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如果我们的智慧城市仅仅是为了管理和管控的话,这是不全面的,应该努力地把智慧城市建设为一个能让广大市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武器”。四是大家对于智能城市发展阶段论还有很多不理解,或者只知道这个名词。其实,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智慧化,是整个产业链不断向高水平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地认识到它的每一个阶段可能的发展过程和每一个阶段发展的标准,这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第五,正确认识自身的行动,通过坚持以人为本、市场为导向、改革和创新、跨界整合等行为来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具体到行动,需要“五个坚持”,一是坚持以人为本,也就是在智慧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不是以数字为本,而是以社区的发展、以发展水平的提高、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判断的唯一标准。二是坚持市场导向,以市场需求来带动技术革命。三是坚持改革和创新。只有用创新来引领,我们才能够走上全面胜利。四是坚持跨界整合,包括政府、市场、行业、企业,甚至包括不同的国别。当然,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目前已经和正在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向全世界需要帮助的国家来实行我们力所能及的帮助,其中包括给一些中小国家的规划、策划。
中国银联董事、中国工程院院士柴洪峰:
智慧金融助力智慧城市建设
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资金、离不开支付,智慧金融对智慧城市建设起到了显著的助力作用。银联在支付领域已经深耕16年,正在积极参与智慧城市的建设,在技术标准、业务规则、风险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与合作伙伴加强基础性合作,共同完善新型智慧城市改革发展中需要配套的金融服务和生态运营体系。中国银联将继续努力实践,在金融科技领域精耕细作,以跨行转接为基础,以移动支付为抓手,探索新型合作模式。
智慧支付在为客户提升服务水平时,要融入智慧城市的建设,满足群众金融的需求,让生活更美好。智慧金融的发展,货币和支付模式的演进,就是一部技术发展史。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创新,支付介质将从电子货币阶段迈入数字货币阶段,进入数字经济,支付模式将从互联网时代迈入物联网的感知时代。物联网优化升级现有所谓的支付技术,从而带来更好的支付体验,包括传统用户侧和受理侧设备、物联网设备、设备管理平台以及支付平台四方面,同时物联网的连接能力能够从更低的成本、实时动态连接支付机构、用户、商家的商品创造出更多的商业模式和更大的市场空间。随着物联网的发展,很多的物联网设备可以作为支付交易的发起方,也可以作为交易场景的受理方。
位置服务是物联网智慧金融的基础,也是对各类终端共性基础能力的需求,包括从传统的个人终端、支付行业的受理终端再到万物互联的任意终端,通过位置服务可以围绕智慧城市建设让金融、让金融的服务更加精准地围绕用户生活展开,让城市的居民生活更美好。针对城市交通的痛点,我们想设计一个圆心概念,依托北斗卫星定位、Token支付技术和车联网技术,开展交通服务模式的创新,构建场景化交通的支付服务。从而助力交通服务水平的提升。拥堵是中国大城市道路的通病,北上广深最堵的路段高峰平均每小时已经达到11。7公里,各地均在研究城市拥堵费的方案,而拥堵费征收的主要困难之一就是缺乏收费标准,缺乏便捷、高效的对车辆的跟踪方法。针对这一难题我们提出拥堵费征收解决方案的原型,根据北斗星定位的行车路线,判断收费道路的区域,该数据作为收费的标准支持车主在线查询确认,所有共享的终端通过对其嵌入传感的设备,通信和云端分析功能,使其成为智能互联的设备。当用户进入共享模式时,该物品的状态、使用的轨迹等信息公开透明,共享经济的模式也得以成立。特别是围绕出行领域、高精准的位置信息是共享经济的基础,能够在便利性和管理方面取得平衡。
智慧城市建设需要顶层设计,自下而上分布落实,银联紧紧围绕公交、地铁、校园、医疗、商超等与城市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景布局智能化支付服务。供应链金融也是智慧金融中基于位置服务的重要应用场景,提供了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合一一体化的综合服务平台,围绕企业经营提供供应链管理服务以及资金管理,供应链清分、融资撮合、构建服务与供应链生态圈开放式的服务平台。通过引入位置信息服务将传统的信息流、支付流、物流的真实记录从而达到物联网中客观事件数据、供应链数据、物流数据的合一,实现更优的供应链金融。
第三十四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content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