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3年中国智能家居行业影响因素
2019-2023年中国智能家居行业影响因素
2019-02-14 16:28:06 来源:中投投资咨询网抢沙发
2019-02-14 16:28:06 来源:中投投资咨询网
摘要:除了政策的推动,物联网与人工智能也在为智能家居的发展助力。一方面,随着内容服务和云平台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成熟,物联网在家居行业的应用落地已是箭在弦上。另一方面,以机器视觉和语音识别为代表的AI技术也在快速发展,而其发展同时迫切需要寻找可落地的场景,物联网无疑是现成的“黄金搭档”。
关键词:
智能家居
互联网+
一、有利因素
(一)政策推动智能家居行业发展
2017年1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明确,在智能联网产品应用方面,重点面向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等领域,融合5G、深度学习、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满足高精度定位、智能人机交互、安全可信运维等典型需求。政府着力推动工业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加强工业互联网在智能家居产业中的应用,将有力推动推动智能家居的快速发展。
2017年12月,工信部印发了关于《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在此计划中,智能家居及其在经济社会的应用被明确的列入人工智能八大领域之中。
(二)物联网与人工智能双双赋能
除了政策的推动,物联网与人工智能也在为智能家居的发展助力。一方面,随着内容服务和云平台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成熟,物联网在家居行业的应用落地已是箭在弦上。另一方面,以机器视觉和语音识别为代表的AI技术也在快速发展,而其发展同时迫切需要寻找可落地的场景,物联网无疑是现成的“黄金搭档”。对于智能家居的发展而言,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的结合,为其更深层次的智能化体验发展锦上添花。
(三)主力消费人群更偏爱智能家居
以追求时尚,张扬个性,享受人生内涵为消费特征的80后、90后成为职场的主力军,他们具备了一定的经济能力,是各个行业争相抢夺的消费主体。这些年轻的客户对建材、家装、家居产品的需求绝不将就,而且他们更加青睐高端、个性化、智能化的家装家居品牌,智能家居在这股主流消费驱动力带动之下开始成为家居行业的主旋律。
(四)众多巨头布局智能家居
在万物互联时代,智能家居作为物联网最简单的切入点,吸引了谷歌、微软、Facebook、英特尔、BAT、小米等科技巨头纷纷布局,不断推出各自的智能家居产品,推动智能家居产品普及率的提升,促进智能家居市场规模的增长。
目前,我国智能家居市场由互联网巨头BAT牵头,联想、京东、小米、魅族紧随其后,海尔、美的、格力、海信、TCL等家电大咖相继入局,电信、移动、广电等运营商也想分一杯羹。
从国际来看,亚马逊、苹果、谷歌等都争相在平台、系统中枢上布局,意在以开放平台为卖点,构建一个开放的生态,实现互联互通与家居控制中心的战略目标,借此抢占更多上下游的支持者资源,巩固自身在市场中主导地位。
二、不利因素
(一)智能家居设备的信息安全问题尚未解决
智能家居设备虽然能带来便捷舒适的生活体验,但大多数产品存在安全隐患,容易被破解,被他人远程操控,导致用户的信息被分享售卖。除了充当窥探隐私的“间谍”,被破解的智能门锁、智能保险箱很容易成了小偷盗窃家庭财产的“内应”。智能家居还可能被控制形成大规模“僵尸网络”,攻击网络服务器,造成互联网服务大面积瘫痪。
(二)刚需应用场景有待挖掘
近年来,智能家居在中国的认知度有所提升,但因为行业对刚需的把握不够精准,产品认可度有限,联网率相对较低。主要表现在:中国人口密度高,人均住房面积小,城镇居民中普通住宅和公寓住宅占大多数,因此,一般家庭对安防的需求相比美国等国家较弱;中国家庭普遍采用集中供暖或使用空调,对恒温恒湿器的需求也较弱;而音箱在人们的生活中使用频率低,制约了智能音箱的发展。
(三)人机交互体验差
当前智能家居产品的用户使用依赖度偏低,用户反馈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产品不稳定”、“易损坏”、“部分功能无价值”上。现有的智能化产品,基本上停留在远程控制这一初级层面。真正的智能化产品,应该具备感应能力、自适应能力及自学习能力。以此标准衡量目前的智能化产品,显然达不到这一要求。目前的市面上的智能化产品,只能算智能化萌芽产品、初期产品。
(四)缺乏统一的标准
在智能家居生产制造中,各个生产商均有各自独立的生产制造标准,开发的智能系统只能运用于自身智能产品之上。对于用户而言,由于智能系统存在适用性问题,将极大地限制智能产品的选择区间。探析智能家居的涵盖范围,应包括传媒、通信、安防等诸多方面,若不能制定出一个全面的智能家居标准,智能家居的推广将无从谈起。
第三十四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baiyl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