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上“人工智能”标签的企业可以分为两派:学术派和业务派。
前者以初创公司为主,创始人往往是学术圈“大咖”,公司在技术上极具优势,但在业务开拓能力上稍有欠缺;后者以上市公司为主,这些公司成立时间较长,且已经在行业中有深厚的根基,有丰富的业务经验,它们未必拥有最前沿的技术,但擅长将技术与业务结合。
但川大智胜是一家介于两个派别之间的企业。
一方面,它有极强的学术背景:其前身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四川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投资组建的图像所,总经理游志胜是四川大学的教授和博导,四川大学也是它的第三大股东;
另一方面,它又有自己深耕的业务——空中交通管理。
空中交通管理是一门复杂的学问,涉及电子技术、导航、雷达、通讯、图像处理等多领域的技术。上世纪70年代,我国从法国汤姆逊公司引进了第一代空管自动化系统。此后,国内民航领域的空管自动化系统市场一直被国外厂商占领。
直到2006年,川大智胜承建的太原管制中心主用系统通过验收,国内民航市场才出现了第一套国产主用系统。川大智胜打造的其他空管系统产品,如“多通道数字同步记录仪”、“塔台视景模拟机”等,也都打破了国外厂商的垄断,成为了空管领域名副其实的“国货之光”。
2008年,川大智胜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是国内空管领域的第一家上市公司。
无论是从公司背景,还是从业务的发展需求上来看,川大智胜朝人工智能方向发展都是必然的结果。
与其他人工智能企业相似的是,川大智胜也选择攻占人脸识别这一细分领域的市场;不同的是,川大智胜研发的是普通人脸识别技术的“进阶版”——三维人脸识别技术。
超越苹果的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有诸多分支,人脸识别是其中商业化应用最典型的一个分支。
亿欧智库发布的《2019计算机视觉人脸识别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计算机视觉人脸识别市场规模为151.7亿元,预计2021年将达53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53%。
人脸识别的主要应用场景有:安防、金融、园区、互联网服务、交通出行等。其中,安防行业占据了人脸识别市场六成以上。
川大智胜的人工智能业务,也主要在安防、交通、园区领域开展。
2019年,川大智胜在重庆北碚公安分局采集建立5000人的三维全脸库;与铁科院合作,在北京南、西、北站和重庆北站完成“刷脸出行”示范工程;新冠疫情期间,川大智胜还解决了“戴口罩人脸识别”的难题,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锦江分院合作,完成了示范工程项目。
虽然川大智胜专注的场景和其他企业并无区别,但川大智胜的技术核心是“三维人脸识别”,而绝大多数企业只能提供“二维”人脸识别技术。
比二维人脸识别技术相比,三维人脸识别更具优势。
我们身处的世界是一个立体空间,有长、宽、高三个维度。传统的人脸识别技术只能辨认出长和宽这两个维度,无法辨认物体的高度或者深度。
无法识别深度信息的结果是:人脸识别技术在应用中漏洞百出。
比如,用一张照片就能“攻破”人脸识别门禁;人脸识别产品必须要设置特定的角度和光源环境,否则识别率就会降低,影响卡口的通行速度。
而有了深度信息后,机器能够真正像人眼一样,“看”到真实的三维物理世界,能够分辨出哪些是图片,哪些是真人。因此,人脸识别的安全性能够得到极大的提升,人脸识别的精确度也会更高。
三维人脸识别的精度,又取决于三维传感器在深度上的精度。目前,全球范围内,深度精度最高的产品是苹果公司在手机产品中搭载的三维人脸传感器,其深度精度为0.2毫米。
川大智胜高精度三维全脸采集建库产品,能够采集人脸从左耳到右耳180度视角范围的三维数据,深度精度可达0.1毫米,可媲美甚至超越国外头部企业。
十二年磨一剑的耐心
目前,三维人脸识别技术主要应用于C端市场。比如,苹果将其应用在手机等电子设备的身份认证中;国内的3D传感器生产商奥比中光除了与OPPO等手机厂商合作外,还与支付宝合作,共同推广更安全的“刷脸支付”。
川大智胜是国内第一个将三维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到B端市场的企业。
这是一条艰难的道路。
首先,B端市场的需求多样,难以像C端市场一样做到规模化生产;其次,B端市场的进入门槛高,用户的决策周期长,服务也更加“重”。
但越是难的路,行业壁垒就越高,企业一旦能拿下市场,后来者很难追赶前人的步伐。
川大智胜的传统业务壁垒就非常高。
空管自动化系统在研发和样机产品完成后,要经过1-2年24小时不间断的现场测试,才能申请技术鉴定;鉴定通过后,方可在小型机场作为应急系统使用;此后,再经过 2-3 年稳定运行无故障才能申请空管部门对应急系统软件进行测试;测试通过后,才有资格参与主用系统投标。
川大智胜打造的民航首套国产主用系统——太原管制中心主用系统,从系统研制成功,到最终通过验收,历时长达12年。
现在,川大智胜面对着相似的情况:三维人脸识别技术在B端的应用几乎空白,川大智胜又一次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但川大智胜并非从零开始探索,过去开辟空中交通管理业务的经验,或许同样能够用在开辟三维人脸识别技术在B端的市场上。
空中交通管理业务的经验可以总结为三点:先打磨技术,再用产品开拓市场,最后从提供产品走向提供服务。
川大智胜2010年就开始实质性研发三维人脸识别技术,2019年川大智胜发布了两大系列、六种档次的三维人脸识别产品,可满足20多个行业不同应用场景对高精度三维人像的采集和识别需求。
从打磨技术,到能够规模化提供产品,川大智胜花了近10年的时间。从为行业用户提供产品,到深耕行业,为客户提供其他的增值服务,川大智胜可能还需要下一个10年。
C端市场只要打造出“爆品”,很快就能在营收上看到成果,但B端市场则需要“细水长流”。川大智胜是一家典型的为B端用户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企业,比起关注近1-2年新业务究竟能带来多少实质性的收入,更应该关心它是否有扎根行业的决心和规划。
2019年,川大智胜人工智能业务中的三维人脸识别产品新签合同6994万元,同比增长242.55%。经过了10年的“蛰伏”,三维人脸识别产品的商用已经初现成果。
2020年,受到新冠疫情影响,“戴口罩人脸识别”的市场需求增加;另一方面,在“新基建”政策的推动下,数据的收集和应用变得更加重要。在市场和政策的东风下,今年川大智胜的三维人脸识别产品新签合同数量和金额都有望进一步上升,人工智能业务有望进入快速发展期。
第三十四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wangxu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