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慧城市 > 正文

郑州的通关密码

2021-04-13 11:29:56  来源:南风窗

摘要: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它像一个生态,不停地演变,数字化是最新一站。全球在建智慧城市达1000多个,其中500个试点城市在中国。
关键词: 智慧城市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它像一个生态,不停地演变,数字化是最新一站。全球在建智慧城市达1000多个,其中500个试点城市在中国。
 
  不可谓不壮观。
 
  试问数字化城市运营哪家强?是先拔头筹的珠三角,还是底蕴深厚的长三角,抑或是政策加持的京津冀?地处中原的郑州给出不同的答案。
 
  2020年12月20日,郑州国际会展中心舞台上,郑州城市大脑宣布118个应用场景全面上线运行。
 
  发轫于杭州的城市大脑不是新鲜事物,现已落地全球30多座城市,但像郑州这般一次性将关乎国计民生的118个应用场景一起亮相却是头遭。
 
  这考验的不仅是一座城市的数字化技术积累,更考验数字化城市运营者的智慧。
 
  在医疗领域,郑州已建立474万市民的电子健康档案;有13.7万市民申领了电子健康卡,可在市内60家医疗机构进行挂号、缴费、报告查询等操作;最新上线的智慧环保系统可以精准监测13578家企业,6762辆“两客一危”重点车辆被纳入数字监管系统;“智慧停车”板块则接入全市28.4万停车位,路侧停车场接入比例达100%……
 
  一系列数字不仅刷新了政府效率与治理能力,更直接地惠及市民的日常生活,继经济总量迈入万亿俱乐部、常住人口破千万、人均生产总值破10万元后,郑州的数字化能力再次闪耀中原。
 
  比起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郑州更像是班里那位天赋一般、默默努力的“中等生”。
 
  在补足发展要素这条路上,郑州一直在努力。如今,在深耕智慧城市这一全球范围都尚无定势的领域,郑州在2020年岁末再次递出一张硬核的数字名片。
 
  01、数字攻坚战
 
  杨其林是郑州市大数据局的一名基层工作人员。
 
  2020年4月3日,他带着郑州第一张线上办理的新生儿社保卡送到了申请人家里。这意味着,日后郑州的新生儿出生后,父母不用再奔走于医院、派出所、社区、街道医院,为出生证、户口本、医保、疫苗接种等事项跑断腿,只需在郑好办APP简单操作,便可一站办齐。
 
  “真的忘不了,那位家长给我开门时激动的神情。家长和我说,从来都没想到不仅能线上办理,还能直接送到手里面。”不仅那位市民没想到,其实杨其林也没想到,郑州的数字化,竟然伴随着突如其来的疫情进入了超车道。
 
  2020年1月23日,武汉封城。与武汉最近的大型交通枢纽,是郑州。
 
  媒体报道称,武汉“封城”前有相当一部分拥入临近的河南。郑州的防疫“阻击战”很快打响,整座城市紧急进入临战状态。郑州市大数据局带领阿里云工程师开始了没日没夜的数字化防疫战。直到现在,阿里云派驻郑州的负责人郝亮和记者聊起年初的这场“硬仗”,仍然清晰的记得这些数字:
 
  1月30日,社区摸排系统上线;第一次摸清了郑州全市共有10578个小区;2月2日下午6点,来郑人员健康登记系统上线;2月15日,复工系统上线;2月29日,复学系统上线;3月21号,境外人员返程登记系统上线。
 
  那段日子,郑州大数据管理局的局长郭程明一直处在片刻不休的工作状态。
 
  如今和南风窗聊起年初的疫情防控,郭程明坦陈“风险、压力非常大”,“好在通过城市大脑基础底座,在最短的时间内构筑了城市疫情防控的数字防线,立下汗马功劳”。
 
  刚刚松了一口气,新的任务又来了。随着疫情形势逐步缓解,郑州市亟待恢复经济社会活动。因为很长时间防疫在家,一些迫切的政务服务事项希望网上去办理,然而郑州政务服务网上可办事项非常少。
 
  3月13日,为进一步复产复工做好筹备工作,郑州市召开了全市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郑州市委书记徐立毅明确提出,要以“一网通办、一次办成”为抓手,以企业和群众的办事体验和需求为依据梳理“一件事”,推动流程再造、数据打通,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就这样,郑州的数字攻坚战再次打响。项目组将第一个交付节点定在6月30日,100多人的攻坚团队,夜以继日地连续奋战。
 
  通过服务事项梳理、系统打通,实现减材料、减环节、减事项的流程再造。截至6月30日,“郑好办”APP和市政务服务网上线运行的政务服务、便民服务共477项,其中 “一件事”事项229项,公民个人办事、企业高频事项171项;市本级网上可办率达98%以上。
 
  河南抗疫的硬核,政务服务的高效,是数字科技的硬核。这逐渐在郑州形成了从上到下的正向认知。市民群体、非政府实体对数字化建设显示出极高接受度,各级领导也充分认识到数字治理的现实意义与可观未来,这无疑是“城市大脑”建设的最有力助推。
 
  02郑州如何通关
 
  数字治理是城市治理2.0阶段。其中,顶层设计不仅体现为总体规划,也涵盖具体的实现手段,关乎资源的有效整合与配置。
 
  知情人士称,早在一年前,郑州就成立了数字郑州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书记亲自担任组长,市长担任常务副组长;副市长、局办一把手、县市区一把手为领导组成员,领导小组的办公室就设在大数据局。
 
  领导小组既要制定城市大脑建设的宏观方向,也要协调建设期间各委办局的工作任务。城市每天产生海量数据,这些数据都分散在各个部门。城市大脑以数字技术构建新的应用场景,需要协调交警、城管、卫健委等多个部门。这不仅需要有政府体制机制的创新,还需要持续的有效沟通、多部门联动协同。
 
  目前,郑州市城市大脑涉及的14个委办局都设有工作专班,由一把手或分管副职牵头,以天为单位推进工作。项目组形成了日报告、周例会、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各个局办每周召开城市大脑建设工作例会建设工作例会。由于工作日安排太满,城市大脑建设推进的周例会就排到了周六。
 
  “截止到目前已经开了28次例会。早上8点半开始,一个板块一个板块过,重点是解决存在的问题,然后大家一起吃盒饭,什么时间开完会,什么时间吃饭。”当被问及周六开会大家是否情愿时,郭程明笑着说,“习惯就好了,效率很高,效果很好。”
 
  对话期间,南风窗发现,郑州早在一年前就开始运筹帷幄,将打造城市大脑当作一场必胜之战。项目启动之前,就有了较为完善的顶层设计。
 
  2019年9月,郑州大数据发展有限公司和数字郑州科技有限公司相继成立。郑州大数据发展有限公司是国有独资公司,它是城市大脑的资产所有者,经过政府授权进行数据的运营管理。数字郑州科技有限公司则是国有控股合资公司,它引入了阿里云的技术能力和建设、运营经验,负责郑州城市大脑的规划、建设、运维。
 
  郑州还摸索出“双甲方”的建设模式,确保城市大脑建设效果。云平台、网络服务、安全设施等城市大脑的底层基础设施平台,由大数据局担任甲方;交管、医疗等各个委办局的业务系统功能模块,由各委办局来当甲方。
 
  此外,大数据局和各委办局还设置“双联络员”机制。郭程明介绍,联络员由委办局信息部门负责人和大数据局员工担任,负责双向沟通。大数据局的联络员必须要与业务局办和整个技术开发团队一块办公,吃透所有的情况,成为这个板块的专家。
 
  “从初步设计到合同,到所有建设的环节都要全程参与,协调不过来的再报给我,由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去推动、协调。”
 
  03、城市数字化运营新模式
 
  独创的顶层设计与顺畅的数据流通为数字化建设的后续成果提供了坚实基础,随着郑州文旅云、交通事项一网通办、小学新生入学线上报名等惠民功能的上线应用,郑州“城市大脑”剑指更高阶的建设目标:智能化发展。
 
  以120紧急救援为例,目前郑州120的平均出车时间为8分30秒,传统经验的效率已达上限,在打通智慧生命通道之后,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定位患者、诊断病情、实施救治?
 
  注册用户通过“郑好办”呼叫120急救电话,系统可实现自动精准定位,有效减少耗时与误差,也能节省患者体力。相比法律规定的4分钟,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将时间直接砍半,死守2分钟出车的“生命线”。同时,系统会为救护车调配路况最佳、耗时最短的行车路线,也会推荐医疗资源与患者最为匹配的就近医院,最大程度优化效率。
 
  患者上车后,两件事情会同时发生。其一,结合预先上传到系统内的市民电子健康档案,随诊的全科医生能够一手掌握患者的基本健康状况与既往病史,形成初步判断,进行简单救治。其二,车内检测的心电图数据会同步上传到院内系统,院内医生作出精细判断,提前做好治疗准备。
 
  这是郑州智慧生命通道“上车即‘入院’”的逻辑,将各环节前移到车上,为救治留出更多时间,这背后不仅需要强大的算法支持,更需要协调实时车况、道路摄像头等各部门数据。技术与各方配合度,缺一不可。
 
  郑州城市大脑在环保领域也有新进展。它将供暖锅炉、工地扬尘、餐饮油烟等多个领域的监测数据,融进“生态环境一张图”,并且对水体、土地、污染源等信息也能实时呈现。而主管部门就可以根据这张图中实时的环境状况进行“智能化”管理。
 
  “生态环境一张图”能多角度展示郑州市环境质量状况实现同期对比,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指挥调度。如空气质量预警,“城市大脑”设定报警限值,自动检测高值区域周边扬尘源、工业源和渣土车等污染源,并推送给相应负责人员。负责人完成处理后,反馈至指挥调度平台,形成闭环。
 
  郑州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主要是研发一些算法,让机器来学习。“我们会倾向于把很多工作交给计算机监测,人尽量参与的少一些。”
 
  在郑州城市大脑118个应用场景上线后,整座城市也将开启全新的数字化运营模式。郭程明介绍,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目前正在考虑以全新的思路,通过城市大脑运行产生的数据,对政府职能部门在处理“一事件”过程中履职尽责的情况进行考评。
 
  “比如城管局通过城市大脑线上算法模型去自动发现问题,每天发现了多少个事件,处理了多少个事件,结果反馈形成闭环有多少。可以通过这个数据对部门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评价,从而更好地为城市服务。”
 
  04、城市未来会思考
 
  随着城市大脑建设逐渐深入,郑州对智慧城市的理解,又朝“智慧”迈深了一步。“智慧”是一种高级综合能力,包含感知、理解、判断、决定等多种过程,一座会思考的智慧城市,必然能沉淀各类数据,实现综合分析,作出最优决策,用数字分析弥补经验判断的不足,加深城市治理的颗粒细度。
 
  这意味着打通各部门信息数据壁垒,拉通政务服务,建立预测预警机制,形成机动的解决方案。一旦数字建设形成稳定增速,便会产生飞轮效应,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吸引优质人才,带动全市全行业发展。
 
  郭程明告诉南风窗,“城市大脑”项目落地后,为郑州带来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思想变革,打响一场整体政府的效率变革、催生一场系统治理的城市变革、带动一场加速转型的产业变革。
 
  面对450万的机动车注册数,郑州盘活停车资源,打造“全市一个停车场”,单日系统停车订单近3万笔。面对千万级常住人口与超一千平方公里的建成面积,郑州用“上帝视角”赋能消防救援,接入实时路况信息,全面优化消防资源配置。面对10.9%的高技术产业增长与12.4%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郑州成立产业生态联盟,助力企业成长,优化营商环境。
 
  从意识开始转变,到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再到撬动数字经济这一新的增长极,郑州已经走出属于自己的发展模式。而郑州经验对城市发展“明星赛圈”之外的二三线城市,也富有借鉴意义。
 
  根据《中国城市数字治理报告(2020)》,中国城市数字治理水平十强中,二线城市占六席,这意味着数字治理已成为城市发展新赛道,只要抓住机遇、谋求跨越式发展,二三线城市也可以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资源禀赋一般的城市,更是可以借鉴郑州在体制机制上的创新,扬长避短,累积后发优势。
 
  曾经,郑州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经历过铁路时代的命运巨变,拥抱过“全国商贸中心”的辉煌。在新的经济形势之下,郑州带着国家中心城市的身份,积极拥抱新型城镇化与数字化转型浪潮,放低姿态,默默蓄力,实现了数字治理的直线超车。

第三十四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wangxu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