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慧教育 > 正文

深度丨移动互联网教育红利已结束,人工智能将带来新形态

2016-12-05 10:13:35  来源:亿欧网

摘要:类似教育这类非标产品的应用,并不是最适合用 app 来承载的。虽然作为商业其价值一直存在,但是开发一个 app 则会面临用户获取和使用成本高,难留存,用户难发现等等障碍。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互联网教育
\

  什么李彦宏先生坚持认为:移动互联网的红利已经过去,下一代是人工智能?这显然是为百度大脑造势的。百度大脑对教育而言,就是摒弃以往为机构服务的中间页策略,不仅仅是为教育机构导流量,不仅仅是让学习者随时找到课程,而是转向直接为用户服务,只有在为用户直接提供学习服务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出百度大脑的商业价值。教育行业一直高居百度营收前5位,于是,百度教育云平台推出:“名师+机器人助教”的形式,今天先不论这只有3-4岁智商的百度大脑能干什么?长远来看,这确实下一盘很大的人工智能棋啊。

  放眼国际,巨头们的人工智能都已纷纷亮相了,都把移动互联网踩在了脚底下,一步拥抱人工智能:

  FacebookM

  AmazonEcho

  GoogleAssistant,Allo

  AppleSiri

  IBMWatson

  MicrosoftCortana

  无独有偶,从AppStore下载量来看,每个月有超过5万个新的app入驻,但是有65%的智能手机用户在一个月内下载新app的数量为0,下了1个新app的人占8.4%。从2015年中到现在,在国内2C市场中,几乎找不到一款真正能爆发并留存的移动产品。对于移动互联网开发者而言,高频应用时代早就昨日黄花了,早就挤不进去了,移动互联网已经变成所有机构的最低标配,哪里还有什么红利?

  类似教育这类非标产品的应用,并不是最适合用app来承载的。虽然作为商业其价值一直存在,能通过信息化的方式来解决获客或者能效问题么?宏观来讲肯定可以,但是开发一个app则会面临用户获取和使用成本高,难留存,用户难发现等等障碍——这些问题,都让开发者怀疑要不要做app,特别是在最开始PMF核心逻辑还没有被验证的时候。

  但创业者的热情和投资人基金里的钱都不能等!于是大家憋着这口气四处找风口,总幻想又有怎样的产品形态可以把商业形态再颠覆一次,好比app颠覆了网页,移动端颠覆了PC端。从实践上看,似乎移动互联网教育的创业者没有那么好运,也开发不出什么新的产品形态,开拓出以前没有被耕耘过的维度。

  回顾过去,最大的几次浪潮基本都伴随着一个规律:核心技术(软硬一堆)的出现和整合,带来全新的人机交互方式,在此基础上大量的商业应用应运而生。

 \
  从90年代开始,人际交互的三个变化(来源:头条号尉迟道坤)

  比如2007年末移动互联开始,核心驱动的硬件是触摸技术、各种sensor的成熟以及整体计算能力的提升和小型化;软件方面则是iOS&Android的颠覆式出现。

  软硬结合创造出完全颠覆过去的触摸操作体验,并使其称为真正可用的人机交互方式——让图形化界面的输入工具,从键鼠时代跨越到了更intuitive的触摸,并完美的与后面开放的生态系统结合起来(不得不再次对乔大爷表示敬佩)。

  对移动互联网教育而言,人机交互越来越倾向于人。随着技术的平民化(democratization),人机交互正不可逆转地向人的方向靠近——不需要学习的人机交互。将来越来越多的人都能更自然地通过计算设备来获得价值。下一个超级增长点的交互方式,一定是交互更接近人的自然行为,更多人可以使用的。

  这就是人工智能应用的领域。人工智能的出现就让更多的人不用使用键盘鼠标,通过触摸手机屏或语言来操作。将来人们想要获得服务的时候,或许不需要有“计算设备”这个中间载体的概念。直接提出需求,就能获得结果。我相信app颠覆web的历史,也会同样发生在下一代人机交互的形态来颠覆当前app的时候。不仅很多商业模式和形态都可以被重新考虑一次,甚至几乎可以肯定CUI会打开新的维度,解放更多的商业价值。如果一个C端产品做得好,传播不受硬件束缚,没有用户的使用成本障碍,并且不需要下载新的app,直接在熟悉的IM或者SNS里实现过去用app承载的服务,甚至还能开拓新的形态……

  比起当前的其他选择AR/VR/IOT/区块链,CUI带来的想象空间更大。所以,就有很多人,巨头小头没头的都来尝试。

  注:CUI:指冯诺依曼体系机构。在电子技术领域表示为CommandUserInterface,命令行用户交互。是和GUI(图形界面(GraphicalUserInterface,简称GUI,又称图形用户接口))相对应的一种说法。这里是指应用命令行和电脑交互,从而达到控制和利用电脑的目的。
第三十四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houlimin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