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慧教育 > 正文

美国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路径对中国的五个启示

2018-05-21 09:10:52  来源:互联网教育国家工程实验室

摘要: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稳步发展的前提,是信息时代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随着世界各国对可持续发展的日益重视,探究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教育界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 可持续发展能力
  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稳步发展的前提,是信息时代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随着世界各国对可持续发展的日益重视,探究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教育界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受到诸多因素影响,该文重点比较分析中、美两国国家政策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数字资源建设、ICT能力评估、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和ICT的应用等方面的典型实践动态,探究美国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路径对中国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重要启示。研究发现,当前中国教育信息化正处于应用向融合变革转变的阶段,在基础设施与数字资源建设方面成效显着,但利用率较低,且城乡、区域、校际、群体之间发展不均衡,在ICT能力评估、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和ICT的应用等方面重视度不够。后续研究应从政策规划层面做好顶层设计,构建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体系架构,进一步探索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确保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各个领域的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当前,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已深刻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开始纷纷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早在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就发布了Our Common Future (Brundtland Report)[1],该报告以“可持续发展”为纲,系统解读了与人类发展息息相关的人口、资源、环境等全球性问题,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要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与平衡,它揭示了“发展、协调与持续”的系统本质,反映了“动力、质量与公平”的有机统一,体现了“速度、数量与质量”的绿色运行[2]。
 
  国际社会历来重视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由国内外发布的关于可持续发展报告可知,教育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关注的议题。2015年9月,联合国大会第七十届会议上发布了《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通过了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简称SDG)[3]。其中,SDG的第四项(简称SDG4)是专门针对教育领域发展问题制定的教育可持续发展目标。SDG4在中小学教育,幼儿教育,技术、职业、高等和成人教育,工作所需技能,公平,识字和计算能力,可持续发展和全球公民意识等10个方面制定了具体详细目标,并对各个目标的达成进展进行调研,在“可持续发展与全球公可民意识”中突出强调了可持续生活方式和文化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最新发布的Global Education Monitoring Report [4] 主题是教育造福人类与地球:为全民创造可持续的未来,调查分析显示,2005至2015年期间,78个国家中有四分之三的国家在其课程中一定程度上强调了可持续发展问题。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布Rethinking Education: Towards a global common good [5],指出必须根据公平、可行、可持续的人类和社会发展新观念来重新审视教育目的。随着国际组织对可持续发展的日益重视,高校也开始关注教育可持续发展问题。2016年2月,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发布《持续性计划草案(2016?2020)》[6],明确指出阿尔伯塔大学从2016到2020年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详细介绍了领导力、教育与研究、基础设施、社区和文化、健康和幸福五个方面的愿景、目标和策略。其中,基础设施方面的可持续性计划包括有线、无线网络接入升级、设备更新、保护学生数据安全和可持续的资金来源。教育与研究方面的具体措施是鼓励校园社区和公众关注可持续性、鼓励学科间和跨学科教学研究与可持续性相连接、支持教师将可持续发展与学科教学相融合。
 
  近年来,我国也开始逐步重视教育可持续发展问题。2010年,教育部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7],提到要重视可持续发展教育,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2015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开幕式上的贺信中,谈到中国愿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探索教育可持续发展之路。2017年,国务院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8],提到要广泛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形成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增强学生核心素养、技术技能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重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正加速推进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已成为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9]。应对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和ICT应用能力薄弱等重大挑战,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经验,对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尤为关键。
 
  二、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研究概况
 
  国外关于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研究样本选取美国汤姆森科技信息集团开发的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核心合集,基本检索字段(标题=“ICT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检索时段不限,检索截止日期为2017年5月15日,共搜索到16条记录。剔除6篇与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无关文献,最后获得10篇文献,其中3篇期刊论文和7篇会议论文。近些年,国际上对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关注度持续升温但研究成果不多,研究内容涉及绿色ICT中“国际硕士项目”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使用ICT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和ICT解释在自然科学背景下产生的社会科学研究问题、ICT和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情境等。
 
  国内关于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研究样本选取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数据库中的期刊论文为检索来源,基本检索字段(主题=教育信息化)并且(主题=可持续发展))检索时段不限,检索截止日期为2017年5月15日,期刊类型限定CSSCI或核心期刊,仅检索到8篇相关文献。如表1所示。

\
  
        从表1可知,基础教育领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战略思考的视角、农村的视角、问题与策略探析的视角和生态学的视角,其它领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主要集中在路径依赖的视角、文化差异的视角和能力建设的视角等。研究内容包括宏观政策,财政投入,教育体制,战略选择,现状、问题与建议,发展目标,发展动力,发展模式,制度和机制,生态化管理思路和改革路径等。此外,关于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在2010年前后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但近几年出现了停滞现象。
 
  国内外关于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仍较为匮乏,需进一步拓宽研究视野,细化研究思路,重点把握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政策规划和实践动态,着力开展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三、中、美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比较分析
 
  2002年,UNESCO发布“教育中的信息技术:学校课程与教师发展项目”(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A Curriculum for Schools and Programme of Teacher Development),指出各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均衡,表现为地区、区域和机构之间的不均衡发展,将ICT发展划分为兴起阶段、应用阶段、融合阶段和变革阶段[18],为各国理清ICT发展阶段提供了参照标准。有专家提出现阶段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正处于应用融合阶段,预计到2020年进入全面融合、部分创新阶段,即融合、变革阶段[19]。要实现我国教育信息化从兴起、应用到融合、变革的稳步健康发展,应深刻认识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加大力度增强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一)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要素
 
  可持续发展观强调整合与协调的发展理念,纵向上强调发展的永续性,横向上重视各要素的协调性,是一种整体、系统和内生的发展观[20]。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系统任务,包括各级各类学校基础能力建设、数字资源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建设、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和信息系统建设等多方面的发展任务,其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保障我国教育信息化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依托,也是整个教育信息化发展体系的重要支撑[21]。
 
  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多种因素制约,如信息化基础设施、数字资源、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资金投入、国家政策规划、教育导向、区域文化、领导力、ICT能力评估和ICT的深度应用等,也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系统工程。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进程中要解决三大基本矛盾,即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的信息素养缺乏、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日益普及和人们对技术的深度应用欠缺、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融合深度不够。表现为信息化基础设施增加,但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政策规划重视信息素养的培养,但师生的信息意识与能力依然欠缺,长远来看,这些矛盾将直接导致教育信息化的不可持续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定位应立足当前、结合实际、长远规划和着眼大局,着力破解突出矛盾才能保证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持续发展,才能促使技术和人、建设和应用、技术和教育协调发展。本文重点比较中、美教育信息化在国家政策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数字资源建设、ICT能力评估、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和ICT的应用六个方面的发展概况,以期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发展提供启示和参考。
 
  (二)中、美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
 
  比较分析
 
  1.国家政策规划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从国家政策规划层面重视可持续发展,如新加坡将可持续发展定为国策,并于2009年正式发布可持续的新加坡蓝图(The Sustainable Singapore Blueprint)[22],明确规定到2020年和2030年将要实现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当前,一些国家也开始从国家政策规划层面关注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美国作为全球教育信息化发展领先的国家之一,在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制定中就较早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美国和中国发布的教育信息化政策,以及各个政策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关注点,如表2所示。

\
 
  美国发布的系列国家教育技术计划,对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持续上升。NETP2010提出要为每一位学生和教育者提供广泛的基础学习设施,包括人力资源、学习资源、相关政策、宽带连接和不断改善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等,构建了技术推动学习的21世纪教育技术发展模型,形成了以学习、评价、教学、基础设施和生产力的提升为目的的可持续发展模式。NETP2016提出对基础设施的发展和维护负责,确保教育技术的长期可持续性发展。2014年发布的《美国联邦教育部战略规划(2014-2018财年)》提出,为了营造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氛围,要持续完善数据系统和教育体制,以便了解学生成绩及相关因素。
 
  2012年,中国发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在第二部分的发展任务中提到要实现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探索国家公益性网络的可持续发展机制。第三部分的行动计划(也称“中国数字教育2020”行动计划)中将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以单独的模块被列为五项行动计划之一,提出推进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的关键举措,要探索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建立公益性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具体措施包括实施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推广应用教育信息化标准、建立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和战略研究体系、增强教育信息化后备人才培养能力。该行动计划体现了我国开始从国家战略层面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2.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开展教育信息化的基础保障和实现信息化教学的基本前提。基础设施的更新换代和与时俱进不仅是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1) 中、美教育信息化准备能力指数对比分析
 
  Glob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port(全球信息技术报告)是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重要年度报告之一,该报告以网络准备指数为依据,通过对比各国ICT的数值和排名,可以全面系统地了解各国ICT发展情况,并预测ICT应用趋势,已成为研究ICT如何影响各国发展进程和竞争力的权威评估报告。网络准备指数具体包括:移动网络覆盖率、网络带宽、教育系统质量、数学及科学教育质量、虚拟社交网络的使用、教育信息化重视度等53个单项指标。本文依据2016年最新发布的全球信息技术报告[23],选取与教育信息化密切相关的七项指标,重点对比中、美教育信息化准备指数的数值和排名情况,旨在进一步理清中、美两国在教育信息化准备能力指数方面的差距,如表3所示。

\
 
  美国在移动网络覆盖率、网络带宽和学校网络通信状况等方面的数值和排名远高于中国。美国联邦政府于1998年开始实施E-rate项目,旨在帮助学校和公共图书馆获得适度宽带和高速网络覆盖,降低数字鸿沟[24],并在后续持续增加财政拨款,用于加大对偏远地区、学校、图书馆网络覆盖和网速升级。2010年3月,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发布了“国家宽带计划”,旨在解决国家技术基础设施,其中就包括教育基础设施。2013年6月,美国政府启动“连接教育”(Connect ED)计划[25],旨在持续升级网络连接并将最新教育技术设备引入校园,进而变革教与学。中国于2003-2007年实施农远工程,旨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农村中小学配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卫星教学接收设备和计算机教室,将优质教育资源传输到农村。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光盘等教学设备已不适应信息时代的学习需求。2012年,我国政府提出以“三通两平台”为核心目标和重点任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部署,各项指标均实现了翻倍增长,其中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从25%上升到94%、多媒体教室比例从不到40%增加到80%,成效显着[26]。
 
  (2) 机/生比和ICT发展指数(ICT Development Index,IDI)
 
  机/生比是一个国家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指标。IDI[27]是联合国国际电信联盟发布的衡量信息社会最重要的ICT指标,是政府、运营商、发展机构和研究人员等用来衡量各国数字鸿沟和比较ICT绩效的一个标准工具。PISA2015校长问卷调查发布的机/生比数据和国际电信联盟发布的ICT发展指数表明,美国的机/生比、ICT发展指数处于领先水平,其数值和排名远高于中国,具体如表4所示。

\
 
  美国较早就意识到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发布了系列政策规划并开展了系列项目,成果斐然。中国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起步较晚,经过不懈努力,已初具成效,但城乡、区域、校际和群体间发展不均衡,且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3.数字资源建设
 
  2001年4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始实施以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为核心理念的开放课件运动(Open Courseware,简称OCW)。2003年,OCW网站正式启动,在允许自由重复使用的许可下,学习者可通过网站自由开放地使用MIT课程,包括教学大纲、课堂讲稿、作业和考试核心教学材料[28]。目前,OCW已经发布了超过2400门麻省理工学院的课程,吸引了超过2亿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学习者,激发了全球开放学习运动热潮,全世界正通过信息技术联结全球的使用者获取最前沿的知识[29]。2012年,肇始于美国的Udacity、Coursera和edX三大MOOCs平台陆续上线,汇聚了大量数字资源,并在世界知名大学和商业资本的推动下得到快速发展。
 
  2001年,中国教育部提出建立各门类、专业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旨在为广大学习者提供支持终身学习的课程资源体系。2012年又提出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30],旨在实现资源共建共享。2014开始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据教育部科技司2017年7月教育信息化工作月报统计,2016?2017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报名教师441万人、晒课550多万堂,累计晒课1295多万堂[31],优课教研室新开播2期、累计播出74期。对评选出的教育部优课作者给予适当奖励,鼓励教师可持续地使用和分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2013年,MOOCs进入中国教育研究与改革视野。目前,已有上百个与MOOCs相关的平台,例如网易云课堂、学堂在线、中国大学MOOC和华文慕课等平台陆续上线,聚集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大量学习者。截止2017年7月底,仅中国大学MOOC平台在授课程就多达1963门次,新增素材2.2万条。2015年,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对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应用与管理进行整体规划,为在线开放课程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数字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工作和核心内容。中、美两国较早认识到数字资源建设的重要性,在数字资源建设方面根据各自实际情况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探索。目前,数字教育资源数量不计其数,如何解决知识产权、学分认证、提高质量保障和克服语言障碍等问题已成为数字教育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4.ICT能力评估
 
  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是促进教育信息化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32],教育信息化评估指标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与方向密切相关,对提高教育信息化科学、健康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CEO论坛开发的STaR(School Technology and Readiness)评估量表[33]在ICT能力评估方面从技术使用的等级维度,对硬件和网络连通性、教师专业发展、数字化资源、学生成就和考核等四个指标做了详细具体的说明。该评估量表致力于评估和监测美国学校整合技术的进展,能够让各个学校及时了解ICT发展现状,为未来制定持续发展的目标提供参考,是学校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过程的评估指南,已成为美国学校信息化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此外,美国的部分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参与ICT能力评估,如圣安德鲁斯中学已开始实施ICT Enrichment Programme: Baseline ICT Standard[34],旨在为学校、校领导和教师整合ICT标准与课程提供指导,使学生掌握必要的ICT技能进行学习并为未来做准备,通过建议性策略和资源支持学校的计划、实施、监控和审查过程,具体包括基本操作、学习信息搜索、word文字处理、多媒体制作、数据处理、网络交流工具和数据收集工具的使用等七个方面,并详细规定了各个方面应该掌握的技能。
 
  我国学者于2003年开始研究教育信息化评估,如孔繁世[35]较早提出了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的内容与框架,吴砥等[36]提出教育信息化核心指标体系框架,王珠珠等[37]提出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2001年,原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提出教育信息化评估六要素模型,包括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38]。2005年高等教育信息化研究课题“中国高校信息化指标体系研究”启动,目标是建立一套适合实际情况的高校信息化指标体系,并对各指标进行细化和完善。这两套评估指标已经在高校调研中得以应用,未来还需要针对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开展更为具体的评估工作。
 
  5.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人”是影响教育信息化的核心要素,特别是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态度、理念和能力将直接关系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深度应用。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包括职前和在职教师两类群体。只有建立一套完善的和可持续的培养体系,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常态化,才能适应未来“数字土着”一代的学习需求。
 
  美国在开展教育信息化初期就意识到了培养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要性,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尝试探索和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美国教育部于1997年启动“Technology Literacy Challenge Fund[39]”,1999年实施PT3项目“Preparing Tomorrow’s Teachers to Use Technology[40]”,2002年又推出“Enhancing Education through Technology State Program[41]”。这些项目通过对职前或在职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来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使其学会使用技术,并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2008年,美国教育技术国际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ISTE)编写了《面向教师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2008 版)》,规定了数字时代教师需要掌握的教学新技能和教学法[42]。此外,美国颁布的系列国家教育技术计划中也非常重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其中,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2010[43]中将教学的准备与联通作为规划的重要内容,针对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建议。具体包括:(1)为教师提供个性化技术支持,使他们为所有学习者提供更有效的教学;(2)利用技术为职前、新入职和在职教师创建教师个人终身学习网,进行网上教学设计和资源共享,促使教师进行及时专业的学习;(3)为教师提供基于技术支持的学习体验,提高他们的数字素养,使他们能够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评估和教学实践创造引人入胜的任务;(4)发展具有在线教学能力的师资等。
 
  2004年12月,中国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对教师的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四个能力素质维度及各维度包含的指标进行全面的阐释,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中小学教师ICT能力标准[44]。该标准的制定体现了中国面对教育信息化浪潮,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方面的举措,开始从国家层面意识到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要性,并逐步开始探索教育信息化师资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此外,《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也提到要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6.ICT的应用
 
  ICT的深度应用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的,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信息通信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对创新学与教的方式和师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有直接影响。当前,一些国家已开始重视ICT的应用,例如新加坡政府于2007年实施的“未来学校”项目,通过逐步增加试点学校的方式探索信息技术支持的创新教学模式,新加坡教育部还特别设置诸多奖项激励教师和学校创造性的使用ICT[45]。
 
  美国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应用,发布的系列国家教育技术计划都特别强调对ICT的应用,强调运用ICT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如NETP2005中提到要鼓励使用宽带网,关注技术的使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NETP2016中提到要通过技术参与学习,利用技术来开展教学。美国还非常重视ICT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积极探索出了一些ICT支持的创新教学模式并被广泛应用。从早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到Webquest、翻转课堂和移动学习等,这些新兴教学模式正是ICT应用于教学的典型,为世界各国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自2011年开始,美国新媒体联盟陆续发布“新媒体联盟技术展望”,预测全球范围内将会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新兴技术,讨论在更具体区域内如何使用技术,指明了未来ICT的应用趋势。
 
  中国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到要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帮助教师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也明确指出,要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推动形成“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新常态。自开展教育信息化以来,在我国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全国各地学校结合本土需求,探索出了诸如远程专递课堂、网络空间教学和翻转教学等信息技术支持的创新教学模式,并开展了持续不断的教学实践。这些新型教学模式利用信息技术对教与学进行重构,有效推动了ICT的应用。
 
  四、启示
 
  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实现技术和人、建设和应用、技术和教育协调、持续发展重要的举措,体现了一个国家教育改革的后发优势,已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和重视。通过比较分析中、美两国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典型实践动态和成效,结合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实践经验和现实情况,探究美国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路径对中国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重要启示。
 
  (一)  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需注重政策规划的连续性和渐进性设计
 
  美国教育部发布的5个国家教育技术规划,体现了对教育信息化政策规划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性认识,对世界各国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标志着我国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与战略构想的正式出台[46]。未来我国应站在确保包容、公平的优质教育和促进全民享有终身学习机会的2030教育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全球视野下,以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起点,积极思考和部署2025?2035年中国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有效措施[47]。并从国家战略层面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政策规划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全面把握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和方向,进一步加强对教育信息化的全局性引导,做好政策规划的顶层设计,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体系架构。
 
  (二)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需稳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从光盘、卫星接收设备、多媒体教室到未来的智慧教室,硬件形态的变迁不断优化了学习体验,满足了不同时代背景下学习者的学习诉求。未来,除了要继续提高网络带宽,扩大网络覆盖率,提高机/生比,还要持续开发和使用新型教育技术设备,持续加强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服务。此外,政府应加强在线信息发布,公开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与产出数据,加强信息公开共享,促使社会各界及时了解和多方监督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确保基础设施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三)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需着力推进教育高位公平
 
  教育公平关系到国家繁荣和社会进步,也关系到人心向背和民众福祉。我国教育资源和教育资金投入差距大,不利于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各级各类学校的资源库建设应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促使学校、企业和社会多方力量共同参与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与治理,破解数字资源低质量和重复建设的旧疾,实现优质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形成教育信息化数字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对于西部和贫困地区应积极开展教育精准扶贫[48],深入探索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精准扶贫的内在耦合性,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为西部地区提供多样化、高质量和适恰的教育服务,着力解决中西部地区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全面提升教育公共服务水平,努力实现教育信息化高位均衡的可持续发展。
 
  (四)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需更加重视ICT能力评估
 
  目前,我国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产出和绩效水平还未从政策层面进行考核和评估,不利于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49]。教育职能部门应针对不同区域和类别教育开展实证调研,借鉴国外教育信息化评估经验,从国家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战略层面和微观应用层面出发,出台详细具体的评估规范和量表,形成涵盖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评估体系,并积极开展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评估工作,确保教育信息化健康持续发展的路径和方向。
 
  (五)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需持续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培训、重视ICT的深度应用
 
  教师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关键,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仅是信息时代赋予每位教师的责任,也是教育信息化师资力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教育职能部门和学校办学层面要重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调动教师在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增强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创新教育教学的能力。在ICT的深度应用上,应从“重基础设施设”向“重ICT应用”转变,要在应用过程中挖掘现有的基础设施和数字资源的内在价值,逐步缩小数字资源应用鸿沟,提高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效益。此外,还要鼓励学习者、教育管理者应用ICT着力解决现实问题,进一步深化ICT应用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
 
  五、结束语
 
  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有力保障[50],是信息时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助推力。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是保障教育信息化稳步、渐进发展的前提,也是世界各国应高度关注的重大议题。当前,国际社会对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认识日趋深入,而我国开展教育信息化起步相对较晚,关于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研究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在ICT能力评估、ICT的应用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加强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研究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需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和重视。

第三十四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content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