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由高速发展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转型升级速度加快,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层次、类型需求发生变化,加之,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发展完善以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的推进,对于中等职业定位的争论随之产生。在新的形势下重新思考中等职业教育定位,关系到我国劳动力结构调整、高中阶段教育普及以及直接决定中等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因此,在比较视域下,选取德国、美国、日本中等职业教育,从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及社会学多方面入手,在新形势下重新定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
一、关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定位的争论
关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定位的争论从中等职业教育成立之初就存在,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发展可行论”与“发展无用论”之争
关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争论,相关学者将其归结为“发展无用论”和“发展可行论”。首先是“发展无用论”。持“发展无用论”的学者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持否定态度,最具代表性的是1999年11月30日世界银行东亚太地区人力开发部《世纪中国教育战略目标》的报告,这是由长期负责中国教育项目的高级专家毕和熙(HalseyBeemer)先生为首的专家组所提出的,该报告提出“今后中国应当把中等职业教育的比例减少为零”。国内学者石伟平教授在其《比较职业教育》一书中对3年左右中职的学制提出异议,认为这样长的学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中学后培训”(指在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基础上进行的灵活的、短期的职业技术培训)才应是今后我国城市中职办学的主要模式。其次是“发展可行论”。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无用相悖的观点可以称之为“发展可行论”。北京大学教授魏新先生就对世界银行《世纪中国教育战略目标》的报告提出了质疑:“这份报告主要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职业教育成本与效益的问题。没有涉及任何关于职业教育内部的问题,所以这个报告不能够得出职业教育不能办的结论,只是举办职业教育的方式存在问题。”魏新先生认为现如今中等职业教育的问题不在于该不该办,而是如何去办。另外,白永红教授从就业和社会需求两方面肯定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她指出目前,在我国城镇职工队伍中,初级技术工人约占现有职工队伍也需要通过培训来提高技术水平,这都形成了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强烈需求。我认为学者表达了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担忧与反思,“中等职业教育无用论”恰恰表明了我国现阶段中等职业教育并不能够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人们的需求,亟需反思新形势下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定位。
(二)“升学教育”与“就业教育”之争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一直贯穿着“升学教育”与“就业教育”之争。建国初期,为了优化中等教育结构,这一时期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基本上是“升学教育”,随着文化大革命,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遭到严重破坏。1978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亟需大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一时期,中等职业教育进入大发展时期,中等职业教育定位于“就业教育”,注重中等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这一时期,中等职业教育进入发展的黄金期。1999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以及中等职业教育就业分配政策的改革,中等职业教育生源出现滑坡,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转向接受普通高中教育,渴望升入大学,这一时期,有一部分中等职业院校为了招揽生源将其办学定位于“升学教育”,导致中等职业教育缺乏特色,抛弃了其作为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点。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速度加快,对人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加之,人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高等职业教育对口接收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导致中等职业教育定位更倾向于“升学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定位于升学教育”的内涵更加丰富;随着产业结构升级转型速度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的加速,人们为了适应岗位需求,参加职业培训的数量逐渐增多,中等职业教育定位于“就业教育”内涵更加丰富,不仅指初次就业更是指二次就业,服务终身职业发展,这一时期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定位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二、比较视域下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定位的依据
不同的国家,由于具体国情不同,中等职业教育定位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其总体发展趋势具有相似性,在这里,选取美国、德国、日本的中等职业教育为代表,与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进行比较,从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视角对各国与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定位进行分析,以期探析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依据。
(一)经济学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劳动力结构
近年来,面临中等职业教育滑坡的现象,在中国有不少呼吁引进美国的综合高中,综合高中是指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合一的单轨制北美综合高中教育。加拿大和美国都在综合高中中展开职业教育,这是由其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和现实国情决定的。美国中学阶段的职业教育(在美国统称为生涯与技术教育,CareerandTechnicalEducation,CTE)。美国是一个单轨制国家,美国在综合中学中开展中等职业教育,美国的国情与中国相差巨大,美国作为世界强国,经济发达,加之,美国还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一方面,美国经济发达决定了美国的制造业集中于高端,而低端制造业几乎全部“外包”于别的国家,劳动力结构决定了美国并不需要大量的技能型劳动者;另一方面,美国作为移民国家,不多的中低端制造或产业领域里的工作,也几乎由非发达国家的移民承担。相比美国,我国的国情与其有很大区别,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处于转型期,以实体经济为主,制造业在我国占很大比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经济主体决定了我国需要大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及劳动力结构决定了我国必须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明确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
(二)教育学依据:教育公平理论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发展存在发展水平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教育公平是每个国家共同的追求,何为教育公平,教育公平就是让每个学生接受适合的教育。在十九大报告中更是指出我国接下来的方向,是建设“公平有质量”的教育。美国在综合高中中进行职业教育也是为了追求教育公平,因为人们认为,人为地将学生分配到不同的学校接受不同的教育是不公平的,特别是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远不及普通院校的教学质量。美国实行的综合高中,将教育资源、教育功能合并,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的空间,他们认为更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就有学者指出为何我国不直接取消中等职业教育,采取综合高中的形式,在综合高中内提供职业教育,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综合高中目标的多重性、分散性导致学生的个人需求得到满足,不能有的放矢的提供每个学生需要的教育,什么都抓相当于什么都不抓,反而会顾此失彼,使学生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另外,美国综合高中的选修课非常多,这也是我们现阶段普通高中无法实现的,我国并没有举办综合高中的资源基础和文化基础。因此,如果我国采用综合高中的模式,放弃初中后分流的中等职业教育,将会导致大量的青少年无法实现智力类型与教育类型匹配,这部分学生不能就业却升学无望,恰恰是体现教育公平的反面教材,流向社会将会导致更加严重的社会问题。
(三) 心理学依据: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人有多种智力类型,这些智力类型在每个个体身上是单独存在的,而个体的智力类型是多种智能集成的结果,从总体上来说,可将智力大致分为两大类: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一般来说中等职业教育主要以习得直接经验为目的的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主要是以获取间接经验知识为目的的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为不同智力类型者提供适合其成长的教育,这才是教育的功能所在,这决定了中等教育阶段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缺一不可。以德国为例,其“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世界闻名,德国采取小学后第一次分流,分流的学生分别进入主体中学、实体中学和完全中学,实现了智力类型和教育类型的第一次匹配,初中后进行第二次分流,分流的学生分别进入职业学校、专科高中和完全中学的高级阶段,实现了智力类型和教育类型的第二次匹配。在不同的阶段给不同学生提供多种选择,这是基于不同学生不同智力类型的考虑。中国采取的是初中后分流,不是小学后分流,也不是高中后分流,小学后分流,这一年龄段学生心理生理还未发育成熟,自制力还未达到一定水平,过早对学生划分类型,不利于其今后的发展;高中后分流,导致学生的兴趣遭到破坏,这样还会导致就业年龄后移,在我国这样一个老龄化严重的社会现状下,并不适宜。因此,我国选择初中后分流。不同智力类型决定了不同学生接受不同类型的教育,决定了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必要性。
(四)社会学依据:人的多样化受教育需求
英国职业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国家职业资证书(NVQ)解决职业教育与就业岗位需求之间的脱节,20世纪90年代又创立了普通国家制度(GNVQ),为了整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当然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满足人们接受适合自己教育的需求,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同等地位。在我国这也是今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有助于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多元化,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教育性决定了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职业教育的跨界性,也就是职业性决定了中等职业教育定位具有它本身的特点,但是中等职业教育定位的落脚点还是在人身上:培养技能型人才,满足人的多样化需求,通过人实现技术技能升级、推动经济发展、促进人的自我实现。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呈现出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人们渴望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提供升学教育的内容,实现培养目标、课程内容等与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衔接,满足人们升学的需求;随着岗位转换的加快,人们的转岗需求要求中等职业教育提供技术培训,满足人们转岗的需求;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养新型农民的重任,这也是中等职业教育定位的重要表现。正是人们多元化的教育需求,决定了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必要性和其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
三、比较视域下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定位
在反思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定位的基础上,学习和借鉴国外中等职业教育定位的特色,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进行定位。
(一)社会层面:明确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
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发展最为密切的一种类型,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从社会层面定位中等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和基础性。首先,经济发展现状、劳动力结构决定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产业结构升级转型速度加快,一二三产业比重发生变化,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上升,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仍是一个制造业大国,离不开初中级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决定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其次,人们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决定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人们多元化的教育需求决定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鉴于多元智力理论,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智力类型,为不同智力类型的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教育,这是教育公平的体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家长、子女的教育需求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由一部分人渴望实现转岗、二次就业,有一部分人希望通过中等职业教育实现升学目的等等,这都需要中等职业教育来完成;最后,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中等职业教育肩负重任,我国大量的农村人力劳动力素质低,阻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农业的发展,新型城镇化的道路依然艰辛,三农问题仍是我国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养新型农民、提供农村劳动力素质及乡村建设都需要依靠农村职业教育的主体即中等职业教育来实现。
(二)教育体系层面:明确中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定位
中等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具有基础地位,从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及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来定位中等职业教育。首先,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属于同一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为了满足不同智力类型学生的需求提供的不同类型的教育,二者都属于高中阶段的教育,对于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意义重大,我国将“职普比大体相当”作为一项基本政策,从国家层面肯定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这也是我们需要长期坚持的。其次,中等职业教育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生源,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人们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需求,加上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对于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中等职业教育的升学功能凸显,加大中职对口升学高职的比例,为产业结构升级培养更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这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于中等职业教育定位提出的新需求。最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离不开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横向实现与普通高中教育互通,纵向实现与高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互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立交桥没有中等职业教育是难以维系的。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是我国今后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这就需要通过构建职业资格框架体系来实现,满足不同类型学生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转换,在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之间的沟通。
(三)人才培养层面:明确中等职业教育的多元定位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中等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定位中等职业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质。
1.中等职业教育促进就业,实现个人生涯发展的需求。一方面,中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促进就业,决定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服务发展,促进就业,这里的就业并不是一次就业,而是实现个人整个生涯发展的多次就业,这就要求中等职业教育在定位时必须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技能型人才,实现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供需平衡,同时,中等职业教育应适当超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2.中等职业教育要服务升学,实现人们接受更高层级教育的需求。在两会中明确提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中等职业教育定位于升学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层次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作为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升学功能,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转型速度加快,对于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中等职业教育为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提供生源。一方面,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满足人们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需求。在新的形势下,兼顾中等职业教育的就业和升学功能,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切入点,以满足人的多样化的需求为目标,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中等职业教育助力精准扶贫,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在十九大中习主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中习主席多次提到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农村职业教育实现精准扶贫,其最终目标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重任,必须重视中等职业教育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养新型农民和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方面的多重功能,将“城镇化”与“逆城镇化”相结合,既通过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又培养大量的新型农民促进农村发展,从农村入手,从农民入手,做到扶贫先扶智,切实提高农村劳动者技术技能,促进农业现代化,这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
4.中等职业教育服务创业,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随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强调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同时,提出“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动力变革”意味着发展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创新创业人才不仅仅是高等教育的代名词,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同时,也要注重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中等职业教育面对新的社会形势,面对人们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必须不断调整,及时转型。中等职业教育更要定位于创新发展,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5.中等职业教育传承工匠精神,培养大国工匠。“工匠精神”,这是一种人才具有的精神,这更是一种文化。一方面,培养大国工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仅仅依靠高等职业教育,接受3年的职业教育培训就可以拥有工匠精神了吗?不然,这需要从源头抓起,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要将培养大国工匠精神贯穿始终,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其作为一种精神引领职业教育教学过程;另一方面,大国工匠精神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让我们重视职业教育,重视技术技能型人才,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层面,这需要中等职业教育不断做出努力的方向,提高自身的吸引力。
第三十四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content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