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金融科技 > 正文

严监管与反垄断:互金会更好

2017-08-18 09:37:49  来源:亿欧网

摘要:网联的成立,不仅是国家重拳净化金融环境,更代表着由国家主导的中国新信用体系向前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也标志着中国金融改革又迈出了一大步。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
\
  近年来,中国的移动支付发展迅速,领跑全球,中国迈进无现金时代指日可待。但与此同时,有关移动支付所导致的风险和监管问题也提上日程。各类网络诈骗、消费者权益纠纷、支付平台风险等问题频发,倒逼互联网金融的改革与监管进程。如何监管日新月异的互联网创新,又同时防止出现新的垄断,成为我们不可回避的问题。
 
  近日,央行宣布:从明年6月30日起,支付宝、财付通等所有第三方支付公司,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都必须通过网联。这意味所有的网络支付,都无法绕开监管。所有的交易明细,都在央行的监控范围之内。
 
  互联网支付进入央行监管模式。由央行主导、国内主要支付公司和银行参与的网联模式,成为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对消费者和业界来说,此举可以说有三大利好:
 
  第一,全面统一,效率更高。以前需要支付宝、微信们去和银行一家一家谈,标准不统一,老百姓不同银行卡在支付宝和微信上体验不同,有的限额、有的速度慢。现在网联的统一标准全部接入。这意味着未来在手机上的提现、跨行转账等一切和银行关联的事务效率将大幅提升。
 
  第二,骗局终结,百姓之福。新技术升级,诈骗手段也跟着升级。人们近年来碰到越来越多的网络诈骗方式,几乎都与互联网金融有关。一家诈骗传销公司只需与支付公司签个协议,就可以开始集资。国家无法及时并准确地掌握资金流动。
 
  而现在,所有网络支付都被纳入监管,我们的每一笔转账都在央行眼皮子底下。哪个支付公司纵容骗局、钱都去了哪里,一目了然,可以说问责到了根源。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网络诈骗公司的肆意妄为,有效保护消费者在虚拟世界里的财产安全。
 
  第三,信用体系,银行巨变。所有网络支付被监管,意味着我们的大量金融数据和消费行为将汇集给央行。国家开始为每一个人记录真正的信用。此举将让人们在支付宝、微信上的行为,转化为人们在银行的信用。
 
  可以说,网联的成立,不仅是国家重拳净化金融环境,更代表着由国家主导的中国新信用体系向前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也标志着中国金融改革又迈出了一大步。
 
  而消费者关切的则是,网联收编移动支付,对腾讯和阿里的既得利益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打击,其原来的资金库红利没有了,那么互联网巨头会不会堤内损失堤外补,提高消费者的收费?当然,人们还是希望通过充分竞争来消解这一难题。可以说,所有的不合理收费都属于垄断收费。只要打破垄断,充分竞争,行业就傲慢不起来。这一点,互联网金融创新对传统银行业服务方式和服务态度的促进与提升,大家是有目共睹的。所以人们尤其希望统一互联网支付之后,不要回到老路上去,比如传统银行模式复归,比如在网联模式下央行偏心助推新的垄断。
 
  应该看到,互联网金融要监管,也必须监管,但我们更要防止新垄断局面的出现,抑制了互联网领域里的创新与创业。相反,网联等最新监管模式的创立,应该更有利于互联网创新与创业才对。
 
  大家知道,通过多年的布局,移动支付领域已经形成寡头局面:阿里和腾讯两巨头争雄。长时间以来,我们的网络信用只靠芝麻信用、财付通信用分评判。互联网支付截存的存款已经逼近并正在超越四大行的存款规模,阿里和腾讯两家“金融帝国”正冉冉升起。同时,其他有志于金融领域创新的机构甚至包括传统银行,却不同程度地受制于阿里和腾讯形成的垄断格局。人们看到,一些传统银行的理财平台也不得不搭上阿里、腾讯们的战舰,纷纷站队。人们还看到,其他支付创新,比如小米支付、华为支付等更安全的终端支付,却因为阿里、腾讯的垄断抑制而发展不起来,或至少没有取得其应有的市场地位。
 
  当今,共享单车、无人超市等线下支付场景正在打造新业态、新生活。无现金时代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连街边卖水果的大爷、大妈都知道扫码支付。如果你的信用不好,可能你连共享单车都无法解锁。创造一个更公平、更透明、没有骗局的安全又真正普惠老百姓的金融环境是时代的要求,发展的要求。
 
  高铁、网购、支付宝、共享单车——这些世界人民心目中的中国“新四大发明”正成为崛起的中国的靓丽名片。这四大名片中的三张可以说都与移动支付紧密相关。如何保护好中国新兴的互联网业态,全面推进“互联网+”国策,更好地惠及百姓生活与工作,是所有监管与改革的出发点与归结点。

第三十四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yulina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