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世界范围内非现金支付飞速发展。一些国家和地区实施去现金化,包括停止发行大面额现钞,更多地限制大额现金使用等,瑞典和丹麦还提出建设“无现金社会”。去现金化可能带来的影响、未来现金的地位等问题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本文简要介绍去现金化的现状和争论,并对现金的未来和相关政策进行初步思考。
一、部分国家和地区去现金化进程
近年来,为提高交易便捷性,打击利用现金进行违法犯罪行为,降低现金使用的社会成本,部分国家和地区实施去现金化措施。
1、去现金化措施
建设“无现金社会”。瑞典IT产业发达、国土面积较小,建设“无现金社会”有较好基础。瑞典央行部分现金管理职责移交私营部门后,瑞典商业银行为降低现金处理成本,互相合作推动去现金化进程。目前瑞典1600多家商业银行已有900多家不再提供现金服务,农村地区不再保留自动取款机,商业企业拒收现金已经合法化。瑞典SWISH支付软件可实现全天候银行间转账实时到账,甚至慈善捐款和对流浪汉施舍都可实现电子交易。目前,97%的瑞典居民持有银行卡,85%的居民能够通过互联网进行支付。瑞典2007年年均现金流通量为105亿克朗,2016年降为65亿克朗;流通中大面额现金使用数量快速下降,1000克朗现金占GDP比例从1990年近3%降为2014年0.2%左右。2016年,瑞典现金交易数量仅占所有支付的20%,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75%。2015年瑞典现金交易金额占比仅为2%,预计2020年这一比例将降至0.5%。
丹麦政府2015年向议会提交议案,规定除特殊商户外,服装店、餐厅和加油站等一般机构可不再接受现金,到目前为止议会尚未通过这项议案。丹麦去现金化程度已非常高。政府推出的居民电子身份证NemID可接网络银行,92%的丹麦国民持有NemID。丹麦政府要求18岁以上公民开立Nemkoto银行账户,用于接收奖学金、医疗报销和休假补助。Danske银行推出手机支付软件MobilePay,目前已有三分之一的丹麦国民使用。2015年,87%的16~74岁丹麦国民使用网络支付,网络支付量占消费量的25%。丹麦金融机构ATM从2007年3000多台降至2015年约2500台,营业网点从1991年2200多个降至2015年的800个左右。丹麦流通中现金量10年来一直保持在700亿丹麦克朗左右。
废止大面额钞票。2000年,加拿大央行宣布停止发行1000加元钞票。2013年底,瑞典央行废止1000克朗钞票。2014年10月,新加坡废止10000新元钞票。2016年5月,欧洲央行宣布永久停止生产500欧元钞票,自2018年起停止发行500欧元钞票,但已发行的该面额钞票仍为法定货币。2016年11月,印度宣布废止500卢比钞票和1000卢比钞票。2017年7月,亚美尼亚央行宣布停止印制10万德拉姆(AMD)面额钞票。
限制大额现金使用。在欧盟,法国自2015年9月起本国居民购物现金支付不得超过1000欧元,境外游客不得超过10000欧元;西班牙自2017年1月1日起将现金支付上限从2500欧元下调至1000欧元;意大利新税法规定,自2016年11月15日起,每日从银行账户取款超过1000欧元,或每月取款超过5000欧元的用户,税务机关将其锁定为“假设逃税人”进行调查。除了欧盟国家,设置现金交易限额的国家还有牙买加、墨西哥、乌拉圭、印度、以色列、俄罗斯、越南等,限额从等值4500美元到2.5万美元不等。各国对超额现金交易的处罚力度很大。西班牙对违反限额处以交易总额25%的罚款。意大利罚款金额从3000欧元至支付金额的40%,现金支付金额超过5万欧元的,罚款至少1.5万欧元。
2、现金交易状况
近年来,许多国家和地区现金交易数量和金额都在下降,非现金支付飞速发展。
美联储研究估计,2012~2015年,美元现金交易数量占比从40.7%降至32.5%,金额占比从12.4%降至11.4%。荷兰央行研究估计,2010~2016年,荷兰现金支付次数降约32%,从4370亿次降至2950亿次;现金支付金额降27%,从520亿欧元降至380亿欧元。但现金仍是荷兰小额支付的主要工具,每笔现金交易平均金额从11.80欧元上升至12.85欧元。加拿大央行研究估计,2009年该国现金交易数量占比53.6%,2013年降为43.9%;2009年现金交易金额占比22.9%,2013年基本持平为23.1%。
法国信息技术咨询公司Capgemini发布的世界支付报告估计,2015年全球非现金支付4263亿次,增幅11%,创10年新高。其中,东亚地区非现金支付增幅达43.4%,中欧、中东和非洲地区增幅16.4%。货币研究组织(Currency Research)估计,2016年全球手机支付超过5500亿美元,增幅37.8%,预计2017年达到8000亿美元左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报告指出,2016年美国非现金支付规模为6170亿美元,是2010年10倍多;德国33%的消费交易通过非现金支付完成。
二、关于去现金化的争论
1、认为去现金化益处很多
支持去现金化的观点认为,现金为腐败、逃税、贩毒、洗钱等犯罪行为和地下经济活动提供便利,现金交易带来大量交易成本,大量现金流通影响金融危机之后负利率政策的实施,阻碍实现金融普惠。哈佛大学教授Kenneth Rogoff在《现金的诅咒》一书中写道,纸质货币是限制全球金融系统畅通运行的主要障碍,为违法犯罪活动和地下经济发展提供便利,主张美国逐步取消纸质货币,但应保留小面额现金,以便日常支付。瑞典央行前副行长Lars Nyberg认为,纸钞终将消亡,就像支票一样。
一是有利于减少违法犯罪行为。无现金社会能够有效提高资金交易透明度,遏制现金使用可能带来的违法犯罪行为。欧洲刑警组织认为,大额现金与洗钱、恐怖活动等犯罪密切相关。目前许多经济体逃税金额巨大,美国国内收入署(IRS)估计,2006年美国逃税金额约为4500亿美元,扣除可能追缴的650亿美元,逃税金额达到联邦税收的14%和美国GDP的2.7%。无现金社会抑制逃税的效果难以估计,但肯定有助于增加税收。
Rogoff教授认为,取消大额钞票有助于阻止非法移民,因大多数非法移民携带现金过境,雇佣非法移民的雇主使用现金支付工资。2016年2月,欧盟委员会向欧洲议会和欧洲理事会提交《关于加强打击恐怖主义融资的行动方案》,指出现金支付被普遍用于恐怖主义融资。2017年1月,印度情报部门报告,废除大钞后,克什米尔地区恐怖活动下降60%,哈瓦拉(Hawala)汇款下降50%。瑞典去现金化后,社会治安水平上升,银行抢劫案从2008年的110起降至2011年的16起;针对商店和加油站的抢劫案从2009年的近1200件下降到2015年的500多件。
二是有利于货币政策发挥作用。IMF研究报告认为,去现金化后,流通中现金将转为银行存款,中央银行可通过利率政策更好地调节流动性和信贷量;同时货币供给上升,有利于市场利率下降和信贷扩张。印度废除大钞后,大量现金回流银行体系,印度央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更加有效,有助于降低通货膨胀率。此外,现金阻碍负利率政策发挥作用。如果负利率在一定时期内成为主要货币政策,去现金化对其政策效果非常关键。瑞士2015年12月将利率下调为负时,市场上1000瑞士法郎现金需求激增,影响负利率政策效果。
三是有利于减少资源耗费。现金的印制、运输、处理、销毁、保险和安保等会产生巨大的社会综合成本。加拿大央行研究表明,2014年加拿大现金运行综合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时间耗费等间接成本)约为156亿加元,占GDP的0.79%。每1加元现金交易成本为0.011加元,是借记卡同金额交易成本的11倍、贷记卡同金额交易成本的1.4倍。去现金化能有效降低资金交易成本,简化私营部门服务和消费交易,提升经济产出。
四是有利于推进普惠金融。有观点认为,实施去现金化,政府财政收入因犯罪活动和逃税行为下降而增加,政府可将部分收入直接用于补贴贫困人群,使其能够进入银行服务体系;或向银行提供补贴,要求银行降低贫困人群银行账户的存款余额要求和服务费用,将贫困人群纳入银行体系。莫迪宣布废止大面额钞票初期,印度出现了一定的经济震荡和社会混乱,但银行账户数量迅速增加,非现金支付工具得到较快发展。
三、认为现金使用有其必要性
支持现金使用的观点认为,现金具有不可追踪、及时到账、便于使用以及央行信用背书等特点,有利于保护公众隐私,现金短期内不会消亡。英格兰银行首席司库Victoria Cleland认为,现金还有相当的生命力,英格兰银行和社会现金服务行业有必要合作保证其健康运行。万事达卡公司认为,全球范围内85%的零售交易将继续使用现金交易。世界著名钞票印制企业德拉鲁公司高管估计,全球ATM需求量还将年均增长5%,未来十年世界流通中现金量将年均增长3%~4%。他们的理由大致可以概括为四点。
其一,现金是个人权利体现。奥地利开普勒大学Schneider教授认为,使用现金意味着独立、自由和个人实现。荷兰国民银行人员认为,人们作出决定更多是情感过程而非认知过程,现金支付比银行卡支付能激发人类更多情感,现金使用不会消亡。2014年英格兰银行调查表明,现金是公众生活切实需要。25%的受访者认为,无论出现何种替代支付工具,出现何种激励措施,他们都将继续使用现金。
其二,去现金化不能消除违法犯罪活动。印度Dasgupta博士认为,非法财富的源头不是现金,而是非法活动。德国Weiden技术大学Seitz教授认为,地下经济规模与现金流通量没有因果关系:瑞士有世界最大面额的现金,但瑞士地下经济规模非常小;美国和英国没有很大面额现金,但其地下经济活动比较活跃。去现金化虽然能够减少抢劫等暴力犯罪,但有关国家计算机欺诈等案件上升了。瑞典国家犯罪预防委员会指出,去现金化后计算机欺诈案件从2000年的3304起上升到2011年的2万起。IMF认为,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社会抗议活动采取拒绝缴税形式;实施去现金化后,抗议者无法利用现金抗税,将以其他更为直接的方式表达不满,加剧社会动荡。
其三,现金便利边远地区和老年人交易。IMF认为,目前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去现金化有助于促进金融普惠。如果赤贫阶层没有电脑或移动电话,他们就无法获取非现金支付的好处。电子支付还受到使用者受教育程度、地区电信基础设施等因素制约。美国PEW研究中心统计,2015年全世界智能手机普及率中位数只有43%,美国普及率72%,中国58%,日本只有39%。如果政府不能对弱势群体和落后地区提供足够的补贴,去现金化将导致贫困阶层生活进一步恶化,普惠金融更无从谈起。
其四,数字货币不会取代现金。在特定时期,民间数字货币可能一定程度上发挥交易媒介的货币职能,尤其在法定货币币值、信誉大受毁损情况下,但数字货币有关算法是否易被理解、相关争端解决机制等问题如何解决尚待观察,高度抽象的民间数字货币能否得到普通民众的接受仍存疑。新的民间数字货币可能不断产生,其总量、性质认定等很不确定,无机构为其价值背书,价格剧烈波动,恐难以发挥价值尺度、价值储藏等货币职能。即使未来央行发行法定数字货币,也需要一个相当过程;受消费支付习惯、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影响,预计相当部分人群仍将使用实物现金。
从实际情况看,世界范围内现金仍在大量流通使用。近十年来,美元、欧元、日元、英镑、加元、澳元和韩元等货币现金流通量占GDP比例稳步上升,韩元和澳元现金流通量增速尤为突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元现金流通量占GDP比例持续上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元该比例上升加快,2015年达到7%;欧元该比例从2002年欧元问世时的3%多到2015年超过10%;日元该比例从20世纪80年代的7%上升到2015年的近20%。瑞士流通中现金从2007年的400亿瑞士法郎增至2015年的650亿瑞士法郎。在发达国家现金流通量稳定增长的同时,最大面额钞票流通量在本国流通中现金的占比也在上升。2000~2014年,100美元现钞占比从67%升至78%,10000日元现钞占比从90%升至92%,50英镑现钞占比从5%升至7%,100加元现钞占比从43%上升至53%,500欧元现钞占比从2002年的23%升至2014年的30%。在我国,2015年、2016年现金净投放增幅均超过70%。
可见,在非现金支付较快发展,甚至一些国家有意采取去现金化措施的同时,现金的流通使用并未呈普遍下降之势,一些国家和地区还出现明显上升。
四、对去现金化的初步思考
发展非现金支付,减少实物现金使用有其重要意义。现金生产、运输、销毁等耗费大量社会成本。各种地下经济和违法犯罪行为多用现金支付。目前一些国家大量现金尤其是大面额钞票去向难以解释,很可能用于非法活动。因此,发展非现金支付,减少现金使用有其重要意义,是大势所趋。政府和央行应规范现金使用,尤其是适时加强对大额现金使用的监管,为非现金支付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加快研发法定数字货币,减少实物现金使用。
影响现金使用的因素复杂,去现金化措施的作用有待观察。近年来非现金支付高速发展,但一些发达国家流通中现金规模和现金交易占比仍较大,这是美元、欧元等境外流通使用增长和国际金融危机后低利率环境的结果,还是国内正常交易需求较大等因素造成,值得深入分析。受历史沿袭、消费者习惯以及边远地区和特殊人群需要等因素影响,预计现金在相当长时期内仍是各国重要的支付工具。一些国家去现金化措施的效果及其经验教训值得深入观察。
应鼓励发展多种支付方式,尊重市场规律和消费者选择。稳步发展非现金支付、减少现金使用非常必要,但我国幅员广阔,地区差异大,城乡发展不平衡,消费者支付需求多种多样,要继续给民众提供包括现金在内的多种支付选择。无现金社会并非完全没有现金,社会生活也不能没有现金。过分宣传和强调无现金社会可能产生误导,损害消费者利益。
应大力改善现金服务,加强监管。鉴于我国在相当时期内现金仍是重要的支付工具,货币发行工作应加快转型,改善现金服务,加强各环节监管,维护正常的现金流通秩序。应加强现金分析预测,合理安排印制生产,保证现金总量供应、券别结构更加合理;充分借鉴国际经验,积极创造条件,适时推动现金清分、押运等业务更多地实行社会化和市场化运行,降低社会成本;充分发挥金融机构作用,充分借助科技手段,进一步提高现金运行效率。
第三十四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yulina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