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被定性为非法集资似乎又给处于严冬时节的互联网金融当头一棒,让原本在监管政策的掣肘下发展有些缓慢的互联网金融再次受到严重打击。尽管很多人并不将ICO看作是互联网金融的一种,甚至有人将它看作是超脱于互联网金融的一种存在,但是它本身所具有的金融属性还是让行业受到一些影响,甚至可能将会进一步减缓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步伐。
互联网金融行业在经历了前期的飞速发展之后,进入调整阶段显得不可避免。随着以e租宝为代表的P2P平台跑路、以校园贷为代表的借贷问题的不断出现,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开始进入到一个深度调整期。人们开始反思,互联网金融行业在发展过程当中到底出现了哪些问题?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发展之路又在哪里呢?难道互联网金融真的会陷入到路子越走越窄的死循环吗?
回归金融本质,互联网金融仅仅只能算作一个入口
从本质上来看,互联网金融仅仅只能算作是金融行业的一个全新入口。这个判断是基于用户行为习惯和消费方式的转变做做出的。这个入口概念产生的一个最为根本的背景就是人们的行为习惯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而互联网金融仅仅只是借助这样一种趋势,将人们的理财、投资需求从线下向线上进行了简单的转移而已。
对于金融本身而言其实并没有发生太多改变,金融依然按照传统的逻辑向前推进,甚至将金融的某些环节进行了缩减,这种做法对于金融行业的良性发展来讲其实并没有太多裨益。因此,互联网金融行业想要在新的环境下获得新的发展,必须借助的新的手段来优化传统金融的流程与环节才行,脱离了与金融行业的融合与碰撞,互联网金融的路子只会越走越窄。
从互联网金融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显然并没有真正承担起这样一种功能和作用,甚至有些时候还减少了传统金融的相关环节,最终造成了风控、项目审计等方面的不严,最终让很多互联网金融的项目出现问题。如果这种情况持续发展下去,互联网金融的路子将会越走越窄,甚至还存在回归到传统金融时代的风险。
正本清源,只有回归金融本质,才能知道互联网金融到底应该从哪个方面着手。而如果我们将互联网金融看作是“互联网+”技术与传统金融的结合体的话,那么,当前的互联网金融仅仅只能算是金融行业的一个全新入口而已,并没有涉及太多金融内生的概念。
因为我们在当今市场上依然会看到以银行、证券、基金等传统金融机构为代表的传统金融元素的存在,它们与互联网金融一起构成了金融行业在新的市场条件下的全新生态圈。而互联网金融在借助互联网的手段获取到用户、资金等元素之后,依然要回归到这些老的金融概念和运作逻辑。从这个层面来讲,互联网金融仅仅只是金融行业在全新市场条件下的一个入口而已,并没有太多实质性的意义。
所以,我们应该回归到金融本质,通过深度介入金融的运作过程当中强化风险控制,提高项目审核要求,从源头上保证金融的安全性,这样通过互联网金融进来的人群、资金才能不会陷入缺少监管、丧失风控所带来的新的陷阱之中。
以互联网金融行业当中的众筹为例,尽管很多众筹平台仅仅只是将众筹看作是一个流量入口,但是我们依然看到了以聚米众筹为代表的众筹新生力量通过深度介入到项目当中,完善项目运作的机制来减少或者规避互联网金融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以这个平台比较成熟的影视众筹为例,我们看到他们不仅为项目提供资金支持,还在项目后期的运营、宣发等诸多方面为项目提供支持,这种深度参与的方式不仅能够极大提升项目运作的效率,而且能够减少项目出险率,保证互联网金融行业通常因为缺少项目风控而导致的出险率较高的问题。
因此,互联网金融必须回归到金融本质,在用户行为习惯和消费方式已经发生改变的前提下,通过深度介入来以一种全新的方式介入项目当中,再通过互联网的手段对项目进行相关的支持和帮助来保障项目运作的安全,从而让金融真正回归到支持行业发展的正确道路上来。
打破互联网金融瓶颈的关键在于摒弃入口思维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之所以会出现问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很多互金平台仅仅只是将自己看作是一个流量入口而已,对于项目后期的运作缺少一个相对严谨的控制,从平台逻辑的风靡到流量思维的根深蒂固都是困扰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一大问题。
解决当下互联网金融发展遭遇到的问题,其中一个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打破入口思维,用互联网的手段来增加传统金融的风控、审计等方面的严谨性,而不是仅仅只是一种简单相加,而没有结合新的市场情况进行一些本质性的改变。因此,打破互联网金融瓶颈的关键在于摒弃流量思维,通过将互联网的元素加入到金融的相关流程和环节当中来完善传统金融的逻辑,并找到一条能够适应互联网金融本身的发展逻辑。
而从互联网金融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很显然互联网技术对于金融本身的一些要素和环节并没有太多的加持或改变,互联网给金融行业带来的仅仅只是流量获取方式的改变还有就是金融展示方式的革新。所以,这种只涉足表面而没有深入到骨髓的存在无法对金融行业带来新鲜的东西,未来互联网金融想要获得新的发展必须摈弃这样一种思维定势,通过将互联网技术与金融本身进行结合,才能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
而当前出现的区块链的技术就是在这样一种逻辑下产生的,所以当前ICO遭遇到的问题仅仅只是互联网在与金融行业深度融合的过程当中,尚未理顺发展逻辑才导致的。未来只有让互联网技术在改造金融行业的过程当中,真正沿着业已形成的安全合规的发展逻辑进行才能给金融行业带来更多的发展可能性。
互联网金融如何才能抛弃入口思维、流量思维,回归正道?
在用户行为习惯发生改变的前提下,金融行业获取用户的方式从线下转移到线上是发展的必要,同样是金融行业发展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重要方面。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并不能够仅仅依靠互联网的手段来获取流量,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互联网的手段来给金融行业带来真正的改变,这些改变才能促进金融行业朝着更加长远的方向发展。既然互联网金融不能单单依靠流量思维,更多的依然是需要金融本身的改变。那么,互联网技术到底应当如何与金融行业结合才能规避当前互联网金融遭遇到的发展困境呢?
金融本身的优势在于支撑的力量,落脚在实业才是金融的正道所在。金融行业突出的优势在于借助资本的力量来推动行业的发展,为投资者谋求安全、稳健的收益。因此,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当中必然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项目作为落脚点,只有这样互联网金融才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因此,互联网金融行业不能作为一个独立、闭塞的行业来运转,它必须强化与外部行业之间的联系才能在促进产生联系的行业更好的发展,并为自我发展拓展更大的空间。当前P2P行业出现的平台跑路、投资人利益受损的情况,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这些P2P平台上的项目仅仅只是互联网金融本身,这些平台借助互联网金融的手段募集到的资金没有落脚到具体的项目上。这就造成了互联网金融获取到的资金没有应用到具体的项目上,最终导致了这些项目资金的运行出现了拥塞的情况,流通的不畅导致很多资金出现闲置,融通效率的下降最终将会让投资者的收益缺少来源入口,长期下去将会导致投资者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
互联网金融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有明确的项目与资金相互对应,并且能够保障项目运行情况的安全、稳定,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促进金融行业运行过程当中的“脱缰”行为,从根本上保障投资者的利益。当前,很多互联网金融平台都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而以京东众筹、聚米众筹、苏宁众筹为代表的众筹平台更是通过强化对于项目的控制和深度参与,定期举行项目的路演以及财报披露实时了解项目运营的情况,真正将金融与项目实现深度绑定,在保证互联网金融良好运营的同时,保证投资者的利益能够得到保障,更好的促进以众筹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互联网金融的去中心化必须与数据的中心化实现完美统一。同“互联网+”时代的其他产物一样,互联网金融同样是一个去中心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互联网的手段通过将金融行业的流程与环节进行整合与处理提升了金融行业的流通效率,最终实现了金融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这其实是一个去中心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互联网金融整合的力量发挥到了极致,P2P的兴起就是一个非常有力的证明。
然而,互联网金融的去中心化又不能仅仅只是提升金融行业的融资效率,除了融资之外同样要加快金融行业的流通效率。如果互联网金融在前端通过互联网的手段提升了融资效率,但是后端的资本运作的能力出现了下降的话,那么金融的流通将会出现拥挤,最终将会不利于金融行业的良性发展。因此,在解决好互联网金融去中心化的问题之后必须利用大数据的中心化来推动资金的运行效率。
数据的中心化其实解决的正是金融与项目对接的工作。通过将金融相关的数据进行中心化的处理,我们能够在项目上线之前就能够找到项目需求的投资用户,在项目上线之后,我们通过数据分析也能够知道项目运作的大致方向。比如,我们在项目上线之前通过分析用户的大数据能够在海量的用户数据当中找到投资属性与这个项目非常贴合的投资人,在项目上线的之后,我们能够将项目信息第一时间推送给这些用户,提高项目的融资效率。另外,我们还能通过分析以往类似项目的运行数据为项目运行提供参考,在项目运营过程当中提供有益的方案,促成项目运营目标的实现,减少项目出险的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之所以面临当前的困境,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融资的效率与运营效率出现了脱节的情况,最终造成的是整个金融行业流通的不畅。而在流量思维、平台思维占据主导的“互联网+”时代,互联网金融平台出现这样的问题在情理之中。随着人们对于互联网金融认识的加深,特别是对于互联网金融本身存在的问题认识的逐步深刻,以改变金融本身为主要代表的全新时代或许终将来临。
金融的支撑作用、互联网金融的去中心化、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深度运作都在成为下个阶段金融行业获得全新发展的出口所在。ICO遭遇滑铁卢告诉我们,金融必须回归金融本身,所有脱离金融本身的运作逻辑都将会在发展过程当中遭遇代价,互联网金融也不例外。
第三十四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yulina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