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金融科技 > 正文

金融云服务迎来“大跃进”,但还需想明白四个问题

2017-09-11 10:18:30  来源:亿欧网

摘要:监管部门督促银行接入金融云服务,要求截止“十三五”末期,银行业面向互联网场景的重要信息系统全部迁移至云计算架构平台,其他系统迁移比例不低于60%。那么,FinTech风口到底是不是一股“浮夸风”?
关键词: 金融云
\
  近日一则好消息席卷FinTech圈,监管部门将督促银行接入金融云服务的任务写进《中国金融业信息技术“十三五”发展规划》并提出目标:截止“十三五”末期,银行业面向互联网场景的重要信息系统全部迁移至云计算架构平台,其他系统迁移比例不低于60%。
 
  可预见的是,传统机构将迎来金融云+“大跃进”,此“大跃进”,非彼大跃进,只是形容时间规模的巨大,至于跃进的内容幅度和推进情况,深8君也做下分析,看FinTech风口到底是不是一股“浮夸风”?
 
  一、传统银行抢滩金融云服务,FinTech“再”成金融新贵
 
  此次监管部门提出要求了接入金融云服务的目标,已经有不少传统银行做出行动了。
 
  工商银行数据中心(上海)总经理钱斌称,基础设施云已经在工行数据中心逐步推广。工行在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纪念币预约等应用系统实施了云化和微服务化改造。
 
  此外,光大银行的“云缴费”效果也可见一斑。截至2016年末,“云缴费”已向170余家知名支付公司、电商、银行等合作机构输出缴费服务,覆盖320余个城市,服务超过5亿人。光大银行电子银行部总经理杨兵兵表示“以BAT为首的互联网公司有流量优势,C端入口,而光大银行有着整合缴费项目优势,多年服务B端的商业模式。”
 
  金融科技也叫FinTech,金融云服务算FinTech的一种,具体是指将云计算技术应用到金融领域,将金融机构的数据中心、客户端搬到云端,致力于提高金融机构的数据处理能力,完善流程,改善客户体验,降低运营成本。有专家认为金融云服务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降低金融机构的技术门槛。
 
  政策对金融云服务的支持和传统银行的积极表现,让金融云火了一把,也让FinTech再度成为金融新贵。
 
  为什么说再成呢?因为2016年由于金融创业的公司产生估值泡沫,信贷市场产生频繁震动,FinTech受到相关影响势头一下减弱了不少。就在市场刚要冷却时,政策的推进、各机构自身的觉悟,再度将FinTech送上了金融新贵的宝座。
 
  还有一个原因:FinTech真的非常新,新到让人难以判断这个风口到底是不是一股“浮夸风”!
 
  二、金融科技来袭,需要先想清楚4个问题
 
  金融云服务的兴起,进一步强化了金融业科技化的属性,但有四个方面的问题仍然需要重视。
 
  1、政策利好只是一面,日后的监管是关键
 
  虽然出了鼓励传统机构改革的政策,但金融科技相关的监管政策并未有实质性的进度。甚至现存一种说法是:一些互联网金融企业如P2P网贷公司等面临日益收紧的监管环境,选择将自身性质转换成金融科技,以此来逃脱监管。所以,政策鼓励传统机构转型,并不意味着FinTech的监管环境得到完善。要想知道FinTech市场未来走向,还得根据日后的监管政策来判断。
 
  2、金融科技并非想象中那么完善
 
  云技术是金融科技的一个分支领域,它能够为传统机构解决信息的存储和运营问题,提高销量完善服务,但它目前在转换数据潜在的巨大价值上仍有局限性。所以说金融科技确实在原有服务基础上加快了速度,但将此次界定为一个巨大的质的变化就有些牵强。
 
  技术达不到要求带来的竞争关系:
 
  互联网公司如BAT和京东、苏宁等能运用丰富的云数据来进行生态链的升级,能挖掘出更多消费场景,相对于服务费它们更看重数据的价值并能够很好的应用起来,自然服务费让利幅度就比较大。
 
  而传统银行本身是以服务费为主要收入的一项,他们有没有能力将这些数据应用于信贷、私人财物管理方面就需要打一个问号了。
 
  因为尽管技术再发达,传统银行互联网基因的缺失也会造成运营能力的限制,数据很难应用于有力的消费场景。如果这项能力拼不过,那就会形成“传统金融云服务高公信力高价vs互联网金融一定的公信力低价”的局面了,又是一场汹涌的市场纷争。
 
  此外,百度的人脸识别依然不能为百信银行开通远程身份验证就更加说明FinTech只是刚学会站立而已。
 
  3、FinTech业务存在局限性
 
  FinTech本身的获客场景也是有一定局限的,市场推广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接受度不确定。如果是简单的存储服务,那确实是比之前进步了不少。但要真的想渗入金融服务各个行业还是有一定局限性,而且FinTech作为新兴产物也是把双刃剑,在提高效率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同时,也面临服务不到位、激烈市场争夺,可能会引发一些问题。
 
  从最主流的三大FinTech服务来分析:消费信贷、中小企业信贷、私人财物管理。
 
  消费信贷包括P2P贷款、大数据分析等,互联网贷款绕过线下多重服务直接做线上交易本身就是存在很大风险的,刨除一些犯罪企业一开始就图谋不轨,目前我国P2P企业“死的死,转的转”就是因为一般的中小企业根本没办法很好的克服风控障碍。
 
  网络上能收集到的、足以证明客户征信能力的信息有局限性,区块链技术目前还没有大规模应用于征信领域,就算应用了也需要面临推广和信息收集的困境,距离成熟应用应该还有一段时间。
 
  中小企业的商业信贷确实是一个相对能让FinTech大展身手的领域,相比于个人,它的规模更大数量更少更可控,但依然是那个问题,先解决好风控障碍,把坏账死账控制到可承受范围,这块确实更容易盈利。还有一点是因为传统银行面对中小企业商贷的态度一直不怎么积极,相同利率他们当然更愿意选择大客户,所以给了FinTech创业企业一个填补空白的机会。
 
  一旦这个模式发展成熟的话,相信敌人还有5秒到达战场——发展了金融科技的传统银行是不会放弃的,因为它们不仅有科技还有公信力。企业数据的二次利用价值没那么大,基本不存在价格让利问题,到时必将是一场更加凶残的厮杀......
 
  接下来关键的时刻到了,FinTech在私人财物管理方面的应用,可能会引发一些细思极恐的问题。这个领域主要是为消费者管理财务,比如各大银行的“智能顾投”。然而机器人的固定模式可能会导致阶段性的投资同质化,再往坏了想,甚至可能会影响整个金融市场的通胀和紧缩,到时候金融危机可能是因为机器人统一发出错误指令,可以说非常危险(可笑了)......一切皆有可能的,可联想蝴蝶效应......
 
  4、复杂的竞合关系导致发展模式不明朗
 
  两类科技供应商与四类金融机构之间随机排列组合,整个市场十分复杂,尤其是多方金融机构之间的竞合关系十分耐人寻味。
 
  竞合关系:互联网大企业自己有金融业务和科技业务,在发挥FinTech优势的时候十分给力。但其在公信力和强大金融貌似上比传统银行还是略逊一筹,就很难克服一些FinTech的弊端。
 
  传统银行有不可撼动的金融优势和公信力。可是毕竟还是互联网场景缺失,FinTech本身是线上业务,单纯的科技注入不能解决获客问题。就算是在科技上可能也要依靠互联网大企业的科技支持。还有上面提到的数据转换应用短板,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而且中小企业的灵活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新兴业务的发展,肯定需要有人去探索和实践,大企业大机构完全可以做这些中小企业的孵化器,要形成科学健康的合作模式也不容易。
 
  以上显示出,互联网大企业、传统银行业务、直销银行、中小创业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竞合关系,甚至传统银行自身的线上线下业务也是存在竞争的。
 
  众人拾柴火焰高,FinTech只有真正得到多方助力才能形成新市场。现在是初始阶段,还得经过激烈竞争,还得促成合作,FinTech才能步入正轨。在这途中,会不会发生什么闪失,谁都不好下结论。
 
  总结
 
  综上,金融云的利好政策只是一个国家鼓励金融科技发展的开始,以后还会陆续出台监管政策,FinTech自身也要经历各种磨难,才能形成一个完备的可复制的模式。如果现在就认定FitTech是风口会席卷金融界,那么大概就是一股“浮夸风”吧,其发展过程中一定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怕鼓风者们要反复打脸了。

第三十四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yulina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