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倒逼传统金融改革,金融生态正在被重塑
金融科技倒逼传统金融改革,金融生态正在被重塑
2017-09-20 10:31:03 来源:亿欧网抢沙发
2017-09-20 10:31:03 来源:亿欧网
摘要:科技为主,监管为辅,金融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离不开两者的相辅相成。现如今科技当道,如何让科技为金融所用,是每一家金融企业面临的最大难题。
关键词:
金融科技
全球金融行业正面临科技创新带来的颠覆性变革。传统金融行业纷纷转型,与此同时,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也带来了一系列新产品与服务。
在技术不断革新、监管尚待完善的背景下,如何把握金融科技带来的机遇,如何将理论创新落地应用于实践?9月17日举行的第二届中国金融科技大会邀请了相关业内人士对金融科技的创新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从机构监管走向功能监管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表示,金融科技对金融机构的冲击是巨大和颠覆性的,它的冲击就在于把金融机构的生产过程从内生的过程变成了一个外化的过程。金融科技运行模式的平台化、非网点、轻资产、重数据等特征,导致中介减少,并推动操作过程自动化,从而赋权于客户,拉近与客户的距离。
朱民认为,一方面,金融科技改变了需求者(消费者)的生态。以前消费者只是消费者,是被动的,消费者属于金融机构,但现在金融机构不再讨论消费者,而是消费者体验;另一方面,金融科技改变了市场的基础设施,第三方支付和区块链是非常典型的案例,“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发生去中心化的根本性变化。”他说。
此外,朱民表示,金融正在发生的最大冲击和变化是在监管和法律方面,金融科技的出现表明监管必须从机构监管走向功能监管。
“混业经营的时候我们开始讨论功能监管,在金融科技的前提下,监管没有任何选择,必须从机构监管走向功能监管。同时,监管必须从一个静态的区域、一个城市、一个点走向跨区域和跨境的监管,因为所有的金融科技都是跨区域、跨境的。”朱民表示。
与会的国际专家认为,实际上,无论哪个国家,金融科技的未来都取决于监管与市场的共同作用。从2016年年底开始,全球范围对金融科技的监管更趋严格,在新形势下这有利于行业更加健康的发展。监管的思路越清晰,市场的步伐越快捷。监管与创新不会背道而驰,满足监管方面的要求,其实是创新的机会所在,能够给金融机构带来创新的机会。
金融科技重塑金融生态
很显然,金融科技的发展正在改变甚至重新塑造金融业态。
“人工智能技术驱动金融进入智能金融时代。”论坛上,百度高级副总裁朱光表示,人工智能时代的变革,最可能受到影响、马上就能落地的领域就是金融。“我们正在通过自己的科技能力,让金融机构更加智能化,为现有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并尝试服务之前难以触达的客群,践行普惠金融。”
“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意识到,金融科技公司的能力可以为我所用,并开始主动选择和金融科技公司合作。”京东金融首席执行官陈生强表示,以银行业为例,过去一年来,中国银联、工商银行、光大银行、亚洲金融合作联盟、山东城商行联盟、广东农信社联社等机构分别与京东金融签订了全面或战略合作协议,在数字化金融、智能风控、产品服务创新和营销运营等核心业务能力上实现了深度连接。与此同时,银行也开始在自身金融科技能力建设上加大投入,部分银行设立了专门的网络金融部,或者直接投资成立独立的金融科技公司。
“未来,我们一定会看到在金融科技企业之间极其激烈和动态的竞争,因为这完全是科技主导的,会不断地变化市场。与此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平台和传统金融企业的竞争,这是一场精彩的大仗,谁胜谁负其实并不明确。”朱民称,竞争和监管将会决定未来金融生态的格局,但是金融科技冲击、再塑未来的金融生态是必然的。
科技创新倒逼金融改革
“中国的金融科技并非起源于金融,而是科技。如果不是科技机构迅速抢占金融业务,中国的金融创新能力可能远没有现在的水平。”业内人士表示。
金融科技在国内的发展,一方面体现在科技机构进入金融业,较为成功的案例如蚂蚁金服、京东金融及微信支付等;另一方面则体现在金融行业引进科技,如直销银行、手机银行等。
近年来,随着金融科技公司崛起、消费者数字化需求增加以及新技术的迭代更新,大中型银行纷纷试水数字化新模式。当工、农、中、建等大型银行相继与京东金融、百度、腾讯、蚂蚁金服等互联网机构开展战略合作之时,民生银行与小米、搜狐也签署合作协议,旨在做大做强互联网金融;光大、平安、兴业、招商银行的科技子公司光大云付、平安科技、兴业数金、招银云创等互联网金融技术已取得一定成就。
蚂蚁金服首席执行官井贤栋表示,以前我们认为科技是支撑金融业务的,科技是走在后面的;但现在看来,科技是推动金融业务发展的。科技的发展使我们有机会能参与到最前沿去,有更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去重塑这个行业。
“现在是最好的时代。”腾讯集团副总裁赖智明称,“未来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还有很多机会可以为更多社会层面包括传统产业,以‘互联网+’、金融连接的方式提供服务。此外,周边的国家和区域都可以成为合作对象,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新的科技来跟不同机构进行连接。”
第三十四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yulina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