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趋势到底该怎么研判,我作为曾经学过历史和哲学的人总是试图梳理过去和展望未来,以及跳出来提升自己的维度来观察这个问题。我今天报告的不是结论而是一种思考的方法,十大趋势也好、八大趋势也好、三大趋势也好,都是我们观察问题的维度,我们可以展开更多的维度,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立场、自己的视角和先见来帮助你观察。
我们作为商业银行该怎么观察呢?三大冲击已经呼啸而来,互联网+冲击已经对我们产生了实在的影响,利率的市场化也与之相行,这时候我们我们危机之中的银行该怎么应对,单个的中小银行能够应对这么猛烈的冲击吗?我这里说一些基于历史潮流、长时段、大历史的视角,特别是基于技术创新的视角来看,技术创新对于金融科技,对于金融模式的影响。
首先,我们看一下中国金融的大格局以及互联网发展的大历史,我把它整合成这样一张图:首先中国金融的大格局可分为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两个组成部分,正规金融由持牌金融机构和我们的监管部门组合组成,所以他们是金融分业、分业监管。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的过程中造成了一些问题,典型的就是分业过程中有不衔接的地方,由此形成了一个个的风险隔离带,也形成资金的隔离带,导致资金的流动不足,造成正规金融体系之上巨大的资金堰塞湖。
过去,小微这一块弱势群体一直不能得到很好的资金支持,所以才正门不开开旁门,老百姓以自己的智慧开了一个民间金融市场,也叫非正规金融市场,典型的是老百姓把存在银行的钱借给亲友创业或是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这也被称为金融脱媒。第一次金融脱媒是市场化、制度化的,现在正在进行的第二次金融脱媒是技术化的金融脱媒,借助于互联网P2P的技术,实现资金直接由借款人和出借人之间进行放贷,这就是中国的二元金融格局。
长期以来,二元金融格局一直是存在的,并且正规金融需要民间金融来补充,虽然民间金融不断出现一些非法集资、诈骗等问题,禁而不止,但我们的政策从禁到疏,我们就有了准金融市场的出现。准金融机构如小贷公司、担保公司、私募基金等慢慢也在正规化,二元金融结构正在加速,这是互联网技术支持下才出现的。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如果简单划分互联网的上半场和下半场,上半场就是信息化的过程,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数据化,他是技术渗透影响我们现实社会、现实生活的过程;经济学上有一个技术渗透经济学分析,但是互联网化之后,彻头彻尾、彻里彻外地变成了互联网大数据,于是就有了互联网的下半场所谓的“+互联网到互联网+”。“互联网+”也被称之为技术的溢出效应,互联网生生不息、创新不止,不断的涌出新生事务来推动我们的发展,这个过程我们感觉到创新席卷而来,不管你喜不喜欢,接不接受也会被席卷而来。
还有一种说法是互联网不断的迭代,不断的创新升级,我们可以划分互联网1.0、互联网2.0和互联网3.0。1.0是机器联网,局域网连起来形成的这种内部的网络服务。2.0阶段移动互联网也被称为人联网,因为这些数据和个人绑定,每一台终端和个人身份证、个人帐户绑定起来,这就是人联网。3.0阶段是物联网,很多企业已经深耕与此,例如平安已经做了物联网银行和物联网金融的布局,我觉得这就是互联网发展三个阶段的简单、粗略的描述。
互联网金融正在进行一轮大洗牌,自《关于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简称“718指导意见”)出台之后,体现了主体换位,就是一个洗牌前的布局。从718指导意见到824暂行办法,以及我们银行、非银行的支付管理办法都已经明确下来,对我们来说政策法律的确定性是帮我们进行未来设计的基础,银行就是经营不确定性和控制不确定性,有了确定性以后就能以此为基石进一步推演未来。
现在的法律监管态度非常明确,合规才能干下去,不合规要么自生自灭,要么就变成非法集资。现在有的平台在退出,有的在寻求投资,这时候银行可以低价拿到一些已经做了有经验、有客户基础、有数据的平台和整体售后,不需要再花那么多时间。互联网金融已经从“互联网+金融”这种结合变成了“互联网+金融+产业”更深度的结合,银行可以和一些产业巨头联合,这是新的契机,也是银行深度转型的一个方向。大家知道的碧桂园、恒大都在做互联网金融平台,他们没有金融的基因,如果银行跟他们一起联手进行产融联结合是一个好的机会。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去是野蛮生长,没有行业的规则,所以也没有自律。大家都知道有一句话:“市场一放就乱,监管一管就死”。一放就乱,一管就死,难道只有这个死结,能不能解开呢?我看了西方的经验,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政府领导下的计划经济体制孵化出一个市场体系,是二分模式,政府与市场二分。西方是一分为三,市场、政府之外还有社会,中国的社会这一块还没有完全培育出来,我们需要社会组织体系来支持社会建设和社会规则的监管,这样社会会补充政策和市场不足的问题。市场失灵我们呼唤政府监管,政府失灵的时候怎么办?我们呼唤行业自律组织进行柔性监管。柔性之手提倡健全社会建设,加强行业自律,推动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以及整个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探索。
金融消费者的地位、状况决定我们中国金融市场的命脉,过去做金融以金融机构为中心,金融机构生产什么卖什么。现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以用户为中心,以用户体验、用户需求、用户评价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互联网金融的消费者为出发点,在互联网上形成一套纠纷解决机制、利益保护机制和教育机制,对于中国形成新的金融市场有着重大的意义。
过去中国金融是刚性兑付的金融市场,造成金融消费者极其不理性、不负责,一旦有问题就是找政府、要赔偿,说这是政府批了文的,那是政府推进的,那是某某政府打过广告的,却很少有投资者认为自己才是投资行为的主要负责人,这是不健康的。有人说中国人只有五秒钟的记忆,一个危机、一个痛苦,五秒钟又有一个新机会进去了,其实又是一个新骗局。所以我们要逐渐教育、培养一批理性、负责和具有风险识别能力的金融消费者,消费者教育是我们商业银行乃至互联网金融企业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中小银行在大的背景和趋势下,既有机遇又有挑战。机遇是过去的经验归零,过去的武功废了,大家重新在新的起跑线上,就看谁学习快、看谁融入快、看谁的姿势调整快,但是挑战有可能每个人面临的不同。中小企业、中小银行怎么融入生态体系?
首先是模式的创新,在互联网条件下,我前面已经讲到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两个新的资源,网民客户资源和动态数据资源,你是不是开发了,是不是充分挖掘了它的价值?过去的存贷汇被P2P抢走了,P2P就是客户和客户之间直接进行出借与还款,那银行干什么?银行这个时候就要顺应这种变化和潮流,把盈利模式适当的调整,以佣金模式应对这场变革。未来自金融条件下,银行不再靠原来的利差模式,但银行依然有事可做。你有本事自己去做投资,你做投资的时候总要发现项目,银行可以帮你找项目、发现项目推荐项目。富国银行把利差模式进行调整,盈利降到30%到40%,更多是中间业务模式、佣金这种模式,依托帐户开展服务,甚至可以代你报税、做税收筹划等。
其次是从资本金约束到资金流动资产证券化。ABS在银行里面特别引起大家的重视,不良资产怎么样去处置、化解?原来的剥离模式,那是运用行政手段硬生生的帮你化解,现在需要探索用市场化的手段ABS资产证券化,让不良资产出表,降低风险。当然这本质上是一种风险的转嫁,美国的次贷危机我们应当引以为戒,不断的进行打包、转移风险,造成风险的社会化,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三个是从债权盈利模式到股权盈利模式。过去借钱出去,现在我们投贷联动,投贷联动的好处是能做股权投资,用股权收益冲抵债权风险。但是一定要联动起来,如果这边设一个股权机构,和债权没有联动,就没办法发挥制度优势和制度红利,这是一个大的变革。
中小商业银行很多还是靠线下物理网点,因为是地方化的商业银行,怎么样才能实现这种跨越,靠自己建设?这个时候要建立共性技术平台,共享我们的服务,要注意客户的交叉性,比如说我跟一个电商平台去合作,他需要金融服务,这样对于电商平台来说,他提供金融服务是增值交叉获客。另外要注意的是同业差异化的互补,即使是同业,只要是差异化的,比如说大银行和小银行,他之间的客户是可以有分层的,怎么样把线下变成线上,怎么样界定已有的客户平台进行合作是一个方向。再一个是风控模式的改变,从实物担保到大数据风控,中国虽然叫信贷,但过去放的都是抵押贷款,极少“信”贷,只有大数据风控才能实现信用借款和信用贷款。
大数据怎么样进行风控,我们每个银行都能有大数据吗?每个银行都有必要建一个大数据所谓的体系吗?建立这套体系是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技术投入和人力投入,每个小平台不可能完成这么大的投入,即使建了也没多大的价值,也不是真正的大数据平台,这时候需要专业化的和共享性的平台来支撑大家。中国最大的优势就是现在的网民红利,才刚刚开始,有些学者说网民红利已经耗尽,错了,中国的网民红利是1.0时的红利已经完了,但是新一代的移动网民红利才刚刚开始,再下一代的物联网红利还没有到来。
我们银行在这个体系下,在这个环境下能做的,归根到底最后是从被动的创新驱动到自己来布局创新引领,我们跟着前面的先行者走,节省试错的成本,我们国家有一些商业银行,比如说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他们也做了很成功的案例,比如说股份制商业银行,平安银行也做了很好的案例可以跟大家分享,我觉得“中小银行互联网金融联盟”就是一个很好的集合创新的机会。新的技术正在支撑着联盟形成技术共同体、生态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采购一个比较强的装入集合体联盟中间并形成共享的生态,做金融体系的健全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