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金融科技 > 正文

风雨欲来,再看现金贷的兴与衰

2017-11-23 10:09:52  来源:亿欧网

摘要:就着即将来临的监管政策组合拳,我们不妨对现金贷行业做个集中回顾,行业如何在短短两年的时间内成长为一个风口?爆发式增长的背后,究竟有何风险?监管的来临,对行业究竟意味着什么?
关键词: 现金贷 金融
\
  11月21日,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整治办下发特急文件《关于立即暂停批设网络小额贷款公司的通知》,明确要求:
 
  “自即日起,各级小额贷款公司监管部门一律不得新批设网络(互联网)小额贷款公司,禁止新增批小额贷款公司跨省(区、市)开展小额贷款业务”。
 
  一石激起千层浪,暂停牌照发放本身对已有玩家的影响有限,市场关注的是通知背后的信号意义,可能意味着围绕现金贷的系统性监管和整顿大幕开启。届时,当前现金贷行业的资金渠道、获客模式、定价模式等都会受到影响,也不排除市场进行一次洗牌,当前的一些头部公司因为某些合规问题或模式问题,在新规之后或一蹶不起。受此消息影响,近期赴美上市的几家平台,股价再次出现大跌,有几家平台股价已经破发,行业监管的威慑力可见一斑。
 
  就着即将来临的监管政策组合拳,我们不妨对现金贷行业做个集中回顾,行业如何在短短两年的时间内成长为一个风口?爆发式增长的背后,究竟有何风险?监管的来临,对行业究竟意味着什么?不妨一起来做个梳理。
 
  天时地利与人和,现金贷迎来爆发式增长
 
  在讨论现金贷问题之前,需要先对概念进行界定,广义上看,不基于具体消费场景和受托支付的个人贷款产品,都可视作现金贷,从业机构涵盖了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持牌机构,也包括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P2P借款、现金贷平台等非持牌机构,利率定价有高有低、金额有大有小、期限有长有短;而狭义上看,当前引起热议的现金贷产品主要指期限短、金额小、利率高的特定产品,经营方以非持牌机构为主,是行业潜在风险的始作俑者。在本文中,我们就以狭义的现金贷口径进行讨论。
 
  现金贷的崛起以至于成为一个风口,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等多方面的原因:早期互联网消费金融围绕场景进行的大数据风控探索积累了风控基础和种子用户基础,以银行为代表的持牌机构转型为现金贷行业开放了资金渠道,P2P行业小额普惠的监管定位促使全行业发力消费金融和现金贷业务,政策层面鼓励发展消费金融促进消费升级的信号创造了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再加上一直在努力寻找新风口的风险资本加持等,种种因素集中在一起,共同催生了现金贷的大风口。
 
  具体来看一下:
 
  大数据风控与业务模式的建立。在很多人看来,典型的现金贷平台是零风控,依靠高利率来覆盖坏账风险,那就要反问了,这么简单的商业模式,之前怎么没人做?高利率就能覆盖坏账风险,暴力催收的舆论风波从何而来?事实上,互联网金融一直是欺诈风险高发领域,若没有较为完备的风控手段,再高的利率也无法弥补骗贷团伙带来的损失。所以,大数据风控手段的逐步成熟,是现金贷业务得以放量增长的先决条件。
 
  自2011年央行发布第一批支付牌照以来,第三方支付迎来高速发展期,期间积累了大量关于大数据反欺诈的经验教训;而2013年以来P2P和互联网场景分期的崛起,也加速推动大数据反欺诈技术走向商用和成熟。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正是大数据风控的成熟使得现金贷的业务模式得以建立,才有了后来的故事。
 
  转型压力下,资金方打开了水龙头。放贷需要资金,自P2P进入整顿期以来,各类变相募集公众资金的行为门槛和成本大幅提高,没有机构资金的注入,现金贷行业起不来。恰恰传统持牌机构面临巨大的转型压力,一方面要调整业务结构,提高消费金融占比,又不懂互联网消费金融那一套,本质上也不信那一套,于是就做起了现金贷平台的资金方,引入第三方担保公司提供担保,本质上还是对公授信那一套,轻车熟路,消费贷款数据也很好看,何乐不为;另一方面则要进行互联网化转型,与互联网化的现金贷平台合作,便是转型的标志和起点。
 
  于是乎,从小到大,从局部到全面,资金方与现金贷平台的合作越来越深入,水龙头管道越来越粗,助力部分平台在短短一年内实现数十倍的增长,风口真正起来了。
 
  政策层面对消费升级的鼓励,为消费金融创造了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金融是个强监管行业,2016年以来,互联网金融整体又处于集中整治期,很难有新的风口起来。不过,消费金融可以助力消费升级,本身又不涉及公众资金,当时主流的基于场景的消费金融业态并无大的风险隐患,所以,在对校园贷进行重点整治后,政策层面并未对消费金融业态进行过度的管制,仍然以鼓励为主。在这种行业整体整顿、局部宽松的背景下,各种资源开始加速涌入现金贷领域,风口便形成了。
 
  此外,P2P新政对于大额标的限制,促使两千多家P2P平台把经营重心转向消费金融。相比现金贷平台,P2P平台的经营历史更久、客户基础更雄厚、技术实力也更扎实,成为现金贷行业的一股重要力量。而资本的涌入,也为行业起飞加了一把油。
 
  事关两个层面的风险,此次现金贷不同于校园贷
 
  哪里有风险,哪里便有监管。如果不是存在潜在的风险隐患,现金贷的风口不会这么短,政策环境也不会转向。那么,蓬勃发展的现金贷行业背后,究竟有何问题呢?
 
  结合当前的行业现状来看,现金贷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
 
  一个是借款人层面,主要的问题是畸高利率加重借款人负担、非法催收影响借款人人身财产安全且扰乱社会秩序、多头借贷大幅提高借款人杠杆率等。
 
  校园贷的问题主要便是集中于借款人层面,主要的表现是高利率和暴力催收,出现了很多负面舆情事件。不过校园贷整体规模有限,校园贷平台与传统持牌机构联系也不紧密,风险在行业层面不具有太多的传染性,监管的处理措施也很直接,开正门、堵偏门,非持牌机构一律禁止从事校园贷业务,同时鼓励银行等持牌机构进入校园市场。
 
  在政策层面上,也主要围绕借款人层面,关注畸高利率、暴力催收等带来的不良影响。
 
  另一个是金融体系安全性层面,主要的问题是资金来源渠道有待规范、业务发展缺乏实质杠杆率监管、潜在不良风险突出、风险可能经由助贷模式转移至持牌机构等等。
 
  与校园贷不同,此次现金贷的问题,便已经上升至行业层面。除了P2P机构的现金贷业务资金来源于网贷投资者外,其他现金贷平台的资金主要来自持牌机构,虽然引入了保证金、第三方担保或保险等风险缓释手段,但一旦现金贷平台本身出现问题,保证金机制将形同虚设,持牌机构将不得不直面风险。届时,风险,便传导至持牌机构。
 
  那么,现金贷行业究竟会不会出现大范围的风险事件呢?起码从现在的不良数据看,头部平台的损失率基本能稳定在5%左右,并不高,完全可以承担。不过,现金贷行业的两个特点加剧了这一担忧:
 
  一是杠杆率问题。作为非持牌机构,现金贷平台不受杠杆率的监管。在这种情况下,1亿的资本金甚至可以放百亿的贷款,意味着平台主要靠经营过程中的利息收入来承担风险,一旦出现局部系统性事件,导致不良率陡升,击穿了贷款利率定价,届时,平台并无充足的资本金来对冲风险,唯有倒闭一途,风险便传导给了资金方。
 
  从这个角度看,看上去风光无限的现金贷平台,很多并不具备承受局部系统性风险的能力,规模大而底子薄,让人不得不忧虑。
 
  二是多头借贷问题。借款人层面的多头借贷问题,某种程度上会加剧局部系统性问题的暴露,使得这些高杠杆率的现金贷平台分分钟倒闭。
 
  所以,此次现金贷的问题不同于校园贷,不仅仅是高利率、暴力催收的问题,某种程度上事关行业安全,所以,监管的方式与力度,也将不同。
 
  关于现金贷监管的预测与建议
 
  基于上面的分析,除了延续4月份《关于开展“现金贷”业务活动清理整顿工作的补充说明》中提到的利率定价、催收方式等要求外,资金来源、杠杆率、拨备政策都会成为重点的监管内容。
 
  其中,利率定价、催收、拨备政策等手段都比较容易落地,衍生性影响也小,可以参考对于持牌机构的监管规定进行处理。而对于资金来源、杠杆率的要求,则既要设定监管目标要求,也要给予一个过渡期,避免激化风险。
 
  现金贷风险的传播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经由现金贷平台的资金渠道向持牌机构传播,表现为当现金贷平台不足以兑付不良资产时,作为资金方的持牌机构将不得不承担实质性风险;二是经由借款人向其他现金贷平台传播,表现为当存在多头借贷行为的借款人在一个平台出现实质违约时,大概率也会在其他平台上违约,从而引发行业性不良的集中性爆发。风险的传染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现金贷风险的整治宜循序渐进,尽量避免可能在短期内激化风险的一刀切措施。
 
  此外,还应坚持“开正门、堵偏门”的原则。系统性的信用风险很多时候是由流动性危机导致的,而借款人的流动性危机多来自于集中抽贷行为。所以,在对非持牌现金贷平台集中整治的同时,要鼓励持牌机构加大投入、填补市场空白,避免借款人因为短期流动性问题演变成信用风险问题。
 
  最后,对于市场关注的多头借贷行为,这个结要慢慢解,是个系统工程,急不得,处理不当就成了抽贷,会引发一些问题。现在要做的,是要控制增量,然后留下存量慢慢去化解。
 
  集中整顿之后,小额、短期限的现金贷也有望成为一个新的业态,被主流金融机构接纳,只是,暴利不再、爆发式增长也不再。这样的明天,其实也蛮好的。

第三十四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yulina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