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金融科技 > 正文

消费金融的救赎者,信联该如何落地?

2017-11-29 10:04:50  来源:亿欧网

摘要:“信联”犹如一个巨大的漩涡,牵扯着多方的利益,其中最直接相关的莫过于现有的市场化征信机构。因为信联的成立,必然挤压第三方征信机构的市场空间,需要重新寻找定位。
关键词: 消费金融
\
  继银联和网联之后,信联要来了。就在上周五召开的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第一届常务理事会2017年第四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互金协会参与发起设立个人征信机构的事项。
 
  “信联”并非是确定的名称,目前由中国互金协会牵头发起的这一个人征信机构尚未对外披露全称,坊间将之称,系因为将其与银联、网联一同,看作是行业集中式的枢纽机构或基础设施。
 
  在现金贷监管即将落地,行业迷思之际。 “信联”的诞生被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尤其是近年来,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在经营过程中积累了大量信用信息,但由于征信体系不完善,过度“多头借贷”、诈骗借贷等乱象屡见不鲜。以“现金贷”行业为例,中智诚数据显示,目前“现金贷”申请者共债比例超过80%。
 
  那么,被赋予如此众望的信联究竟能否成为消费金融的救赎者呢?在女记的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梳理:
 
  1,信联的背景到底怎样,背后有哪些股东构成?
 
  2,被寄予众望的信联承担了哪些任务?
 
  3,信联要想真正落地还要攻克哪些难题?
 
  谁的信联?
 
  根据审议内容,互金协会与8家个人征信业务机构共同发起成立市场化个人征信机构,注册资本为10亿元。
 
  在股权结构上,互金协会既是行业代表也是发起单位,其股权认缴比例为36%,五年内投资额不超过3.6亿元。
 
  据悉,在此之前,曾有消息传言,参建机构名单中,除了首批个人征信牌照的8家试点机构外,还有百度、网易、360、小米、滴滴、开鑫金服、宜信等行业相关机构,并称多家机构已签署投资意向书,机构筹建已进入实质阶段。
 
  不过,女记从从靠近“信联”相关方获悉,除了芝麻信用、腾讯征信、深圳前海征信,鹏元征信、中诚信征信,智诚征信,考拉征信,北京华道征信等首批8家个人征信机构以外,其他主体并未参与其中。目前8家机构均已经签订了初步入股协议,每家认股8%。
 
  信联要做什么?
 
  从目前国内个人征信现状来看,相比美国上百年的个人征信历程,我国的个人征信尚不足20年。真正呈现规模化发展,也是得益于近几年消费金融尤其是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
 
  在行业内看来,信联的成立无疑是一个好消息。“可以有效解决多头借贷问题。” 广东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方颂接受女记采访时表示,目前无论是互联网界贷平台业务开展,还是监管的需求,还是监管部门掌握行业借贷情况看,都需要一个像“信联”的征信共享机构。方颂认为,“信联”的设立,被看做将有利于对当前“现金贷”引发乱象的整顿和规范,打击“多头借贷”等乱象。
 
  据悉,在此之前,央行已经成立了征信中心,负责金融机构的信贷数据的上传、共享和查询,然而,互金机构却不能向征信中心上传和查询数据,因此央行征信中心的服务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与此同时,尽管2013年就出现了由央行牵头、上海资信发起设立了全国首个网络金融征信系统,当时邀请了不少网贷公司加入,但效果并不佳。
 
  因此,信联成立的主要目的,是把央行征信中心未能覆盖到的个人客户金融信用数据纳入,构建一个国家级的基础数据库,实现行业的信息共享,以有效降低风险成本。
 
  这样一来,央行征信中心是面向银行等传统持牌金融机构,信联主要是为传统金融机构体系外的类金融机构提供征信数据。相对于央行征信,信联更多地是起到补充作用,也有接近监管人士对女记表示,但不排除未来会与央行征信数据互通。
 
  据悉,“信联”最主要的服务对象为从事互联网金融个人借贷业务的机构,它们也是信用信息的主要提供者,此外还包括银行等从事放贷业务的传统金融机构、公检法与金融监管等相关部门、个人信息主体、从事征信和反欺诈服务的第三方符合资质要求的机构等。
 
  信联要如何落地?
 
  尽管互金协会审议并通过了参与发起设立个人征信机构的事项,但是从目前信联的进程来看,女记了解到,目前各家发起股东只签署了股权框架协议,至于各家股东如何参与到信联的日常运营中、信联如何采集个人征信数据等关键问题并未敲定,目前尚处内部讨论阶段。
 
  虽然 “信联“的成立迈出了形式上的一步,但是“信联”要成功落地,需要解决众多问题。网贷之家首席研究员马骏就直言, “信联”阻力不少,包括信息泄露、利益公平分配、数据真实准确共享等等问题。
 
  1、数据共享问题
 
  虽然信联希望搭建平台,但是其获取的并非各家股东手中已有数据,而是汇集现有的网贷平台、消费金融公司、小贷公司等在内的数据,实现数据的共享。但是在实际落地的过程中,牵扯到各方利益,能否真正实现数据共享、数据的有效性成为首要难题。
 
  对此,苏宁金融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何广锋表示,“信联”应该跟银联、网联一样,重要在于构建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就征信而言,无外乎在于让各家的征信数据能够统一进入“信联”数据库,构成征信的基础数据库,并且让这些数据标准化,可以进行商业化的输出。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信联”虽然是基础设施,但需要建立一套利益机制,让大的数据平台,如阿里、腾讯对外输出自己的数据,让大家都能公平地使用,这就需要“信联”在商业化上有所侧重,应该能让输出数据的企业能获得数据开放的收益。
 
  方颂则提出了具体建议,他表示,从数据共享角度看,实际上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如央行征信系统一样,要求互联网借贷机构参与必须强制性,共享数据——即想要查询者,必须同时共享自己的借贷数据;这一步可以有效解决当前的多头借贷问题;第二步则是通过标准化方式,选取部分外部数据,其中就包括股东数据。
 
  2、保持第三方的独立性
 
  对于“信联”的功能和定位,如果征信机构也从事放贷,其他信贷机构不可能把客户数据进行分享,这有明显的利益冲突,国内很多征信机构又做数据供应商、数据报告商,还做信贷、担保等业务,而以美国征信业为例,不仅有基础数据供应商、数据报告商,专业催收机构等形成了产业链。
 
  因此,这要求“信联”是独立的第三方。说白了就是“信联”不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
 
  从此次“信联”的股东构成来看,由互金协会牵头占据36%的大头,而其余8家个人征信机构等分别占据8%的小股东,这种由协会牵头,联合民间机构的方式或许会极大保障了其第三方的独立性。未来“信联”也许只协商制定征信业的数据报送标准,不会从事其他金融业务。
 
  不过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这种“联合”的方式并不能完全保证“独立性”:真正的独立性,是要看“信联”怎么能既拿着股东的资源,又不受到各个股东的约束。
 
  3、执行机制
 
  此次"信联"的发起设立是与央行将要行使《征信业管理条例》为个人征信业务设置的前置行政许可审批权联系在一起的。未来“信联”能否有公开透明的执行机制也是一大难题。因此行政体制与市场化的迟到也要把握精准。比如顶层设计、公司体系的搭建,是否采取行政体制,或只接受央行监督,完全市场化运作?
 
  而以上海资信为例,早在2013年8月作为央行控股的征信机构 ,上海资信发起设立全国首个网络金融征信系统,而该系统也被业内普遍视为监管层为P2P接入央行征信系统所做的准备。不过在实际操作中,上海资信遇到的难题是,一些大的P2P平台,出于种种原因不愿加入该系统;另一方面,上海资信又必须加强审核,不能随便哪个P2P平台都能接入,这也就导致一些小P2P平台不得其门而入。
 
  目前来看,无论是从成效还是从模式来说都难言成功,也印证了如果照搬原有央行征信中心的架构、技术标准来搭建这个平台,基本很难走通。
 
  因此,财新报道认为,信联不应该再走行政事业单位的老路,而应在保证央行领导地位的前提下,吸纳主要数据服务商入股,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以共建、共享为原则,搭建这一国家级的基础信息库,为社会提供公平公正的信用支持,并做好必要的个人信息保护。
 
  4、利益博弈
 
  “信联”犹如一个巨大的漩涡,牵扯着多方的利益,其中最直接相关的莫过于现有的市场化征信机构。因为信联的成立,必然挤压第三方征信机构的市场空间,需要重新寻找定位。
 
  “8家个人征信公司会慢慢退出某些金融信用市场,转而进入社会信用市场。”一位业内观察人士指出。女记观察了解到,如近期芝麻信用已停止与部分现金贷平台合作,与此同时,大力拓展社会信用的场景,如与租租车和美国车行yesaway共同推出境外免押金租车服务,并宣布投入10亿元进入免押市场。
 
  除了拓展社会信用场景外,财新报道则称,“业内希望将征信机构分为综合性征信机构(A牌)和专项征信机构(B牌),8家机构希望能获得B牌的期望,可能也会落空。未来这八家机构可根据各家特点从事数据服务业务,但名称里不能再使用征信、信用这样的字眼;评分可以做,也一样不能带这些字眼。” 假若成真,也就是意味着,名为“数据服务商”,也可行“征信”实事。
 
  事实上,在这个背后是一个非常繁琐的利益协调过程,必须让每个参与方看到价值、获得价值。也许只有等到利益博弈结束、组织机制确立,一切才会有答案。

第三十四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yulina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