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金融科技 > 正文

科技究竟颠覆了哪些保险需求?

2017-11-29 10:08:55  来源:亿欧网

摘要:保险科技在行业的应用有望大规模展开,通过技术的运用来推动保险业创新,而这种创新将有可能是颠覆性的。而且据业内人士预测,在未来5年左右的时间,保险行业在科技领域投入将是最多的。
关键词: 科技 保险需求
\
  今年5月28日,中国保险学会联合复旦大学共同发布了《中国保险科技发展白皮书(2017)》,梳理了未来影响中国保险行业发展的十大重要科技:包括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车联网、无人驾驶汽车、无人机、基因检测、可穿戴设备。
 
  白皮书预测,在可预见的时间内,保险科技在行业的应用有望大规模展开,通过技术的运用来推动保险业创新,而这种创新将有可能是颠覆性的。而且据业内人士预测,在未来5年左右的时间,保险行业在科技领域投入将是最多的。
 
  白皮书中已经对各项技术分别展开了解释,但我们发现这些技术与保险需求、定价、理赔等环节都密切相关,所以我们将站在流程的角度,结合具体的案例来帮助大家简单了解科技究竟如何改变甚至颠覆现有的保险形态。若有不全面之处,欢迎大家留言交流。
 
  科技对保险行业的影响首先体现在需求环节。我们大致将其分为以下三类,催生新的保险需求、原有“不可保”需求变成“可保”需求、更多潜在保险需求将被挖掘。
 
  下面将详细阐述:
 
  一、催生新的保险需求
 
  有一款保险是由国家法律规定每一位机动车主都需要购买的,即"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简称交强险),以提高第三者责任险的投保面,在最大程度上为交通事故受害人提供及时和基本的保障。
 
  国家强制要求车主购买交强险是因为车祸的风险主要来源于驾驶人员的疏忽。而随着未来无人驾驶汽车的慢慢普及,事故发生的责任主体将从人转移到汽车上,这就意味着交强险的购买主体将从普通车主转变为汽车厂商、零部件制造商、经销商等。由此交强险以外的占整体非寿险市场50%份额的现有车险业务会进一步萎缩,但汽车研发过程中的风险将催生新的保险需求。
 
  再比如说基因检测技术的普及,基因检测能够对人体的基因进行检查,以检测基因缺陷、筛查基因病,将致病风险及时扼杀在摇篮中。很典型的例子是好莱坞女星安吉丽娜朱莉在2013年通过基因检测测出BRCA1基因缺陷,意味着她有可能患乳腺癌和卵巢癌,于是她接受了预防性乳腺切除,避免了日后癌症的发生。所以基因检测技术能够让用户了解自己面临的风险,并产生防范风险(如医疗、购保)的强烈需求。
 
  同时,由于基因检测技术能够全面检测人体的情况,所以也能发现很多目前保险仍未覆盖的需求,以此产生更多创新险种。至于面向人群的风险、险种的定价也能够通过基因检测进行避免和差异化定价,在之后的文章中将进行介绍。
 
  通过上述两个案例可以发现,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使得目前我们认为所必需的保险产品在未来有可能会消失,与此同时又会诞生出新的保险需求。
 
  二、原有“不可保”需求变成“可保”需求
 
  宠物医疗险三年前开始在我国兴起,到目前仍旧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发展如此缓慢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没有秩序和监管,导致做医疗理赔非常困难;
 
  2、宠物的各项医疗费用均较高,且发病率、死亡率也较高。
 
  所以宠物医疗保险市场虽然需求巨大,但始终难以推进。
 
  同样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普及以及未来成本的进一步降低,通过对宠物基因的检测,能够对其品种纯度、血统祖源、遗传特征、遗传疾病、健康风险、药物反应、营养代谢等方面进行全面而准确的评估,进而为主人提供个性化的医疗和科学养育建议,降低发病率。
 
  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能够通过宠物影像识别结合人脸识别的办法实现宠物智能投保,以此释放人力减少运营成本。
 
  通过基因检测和人工智能技术,解决了理赔成本高、运营成本高等问题,使得以往难以发展的、“不可保”的产品变得可行,扩大了保险的服务范围。
 
  三、更多潜在保险需求将被挖掘
 
  大数据技术是十项技术中被运用得最为广泛的一项,它不仅仅能被用于定价、销售等环节,更重要的是通过分析用户行为数据来把握用户需求,以此为用户推荐其未意识到但有需要的保险,或者以此开发保险。
 
  例如大象保险这款产品依托自己的大数据及风控模型联合保险公司上千万会员数据基础,并结合中国宝宝行为习惯及生活特性定制了少儿门急诊保险,上线不到两个月时间,就为两千余家庭提供了少儿常患门急诊类疾病的保险保障;大象保险还与西部航空联合开发行李破损险、非天气原因的航空延误综合险等。
 
  随着大数据和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的交融,将会有更多的需求场景被开发,保险的覆盖面也将进一步被扩大。

第三十四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yulina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