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金融科技 > 正文

央行谈现金贷整顿五大要点:划定红线,为治本赢得时间

2017-12-04 09:32:51  来源:亿欧网

摘要:继12月1日现金贷监管通知下发后,12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再度强调,近期下发的两个通知,旨在清理整顿现金贷行业乱象,划定从业机构应当遵循的红线,为下一步治本赢得时间。
关键词: 央行 现金贷
\
  继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关于立即暂停批设网络小额贷款公司的通知》后,12月1日晚间,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P2P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下发了《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标志着处在风口浪尖上的现金贷终于迎来行业整肃。
 
  12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在公开活动上谈及现金贷时再度强调,现金贷业务中普遍存在过度借贷、暴力催收、超高费率、侵犯个人隐私等问题,造成了较大的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隐患。近期下发的两个通知,旨在清理整顿现金贷行业乱象,划定从业机构应当遵循的红线,为下一步治本赢得时间。
 
  网络小额贷款公司是市面上开展现金贷业务的主体之一。目前网络小贷公司牌照由地方金融办负责审批发放,与传统小贷公司不同,网络小贷公司依托互联网实现了全国经营。潘功胜称,这之间存在严重的监管套利,造成了不同金融业态市场准入方面的严重不公平。
 
  目前,监管层已经叫停网络小贷公司的批设。这无疑透露出一个明显的监管信号。潘功胜表示,下一步相关监管部门将对网络小贷公司市场准入进行评估,制定相关规则,相关监管部门也在考虑修订10年前制定的小贷公司监管规则。同时,将推动包括中央与地方金融监管在内的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强化和落实监管责任,完善监管规则。
 
  潘功胜表示,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遵循以下思路:第一,普惠金融也是金融,必须实施准入管理,必须要有规制的约束。面向长尾人群的金融服务更应当是负责任的金融。第二,坚持问题导向,对于现金贷行业面临的突出问题,机构纠偏和行为纠偏并重,疏堵结合、综合施策。第三,加强监管协调,在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的框架下,人民银行、银监会等部门统筹部署各地金融办等组织整顿现金贷业务,落实属地责任,加强央地联动和部门协同。
 
  具体来说,潘功胜提出现金贷监管的5个要点。一是设立金融机构、开展金融业务,必须依法接受准入管理。没有放贷业务资质的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经营放贷业务,对于无照经营行为,必须严厉打击和处理。
 
  第二,不同金融业态的市场准入应当具有相对的公平性。网络小贷公司由地方政府审批发放牌照、全国性经营的模式存在严重的监管套利,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相比存在严重不公平性。所以,地方金融管理部门应当暂停批设新的网络小贷公司,也不得新增批小贷公司跨省经营小贷业务的资质。下一步相关监管部门将对网络小贷公司的市场准入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关的规则。
 
  第三,关于行为监管,制定负面清单,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对于借款人收取的综合资金的成本(包括利息和其他收费),应当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间借贷利率的规定;应当遵守“了解你的客户”的原则,审慎把握借款人和各项贷款的条件,不得诱使借款人陷入债务陷阱;坚持审慎经营的原则,加强风险内控,采取有效的措施防范以贷养贷、多头借贷的行为;不得通过暴力、恐吓、侮辱、诽谤、骚扰等方式催收贷款;不得到处滥用、非法买卖、泄漏客户信息。
 
  第四,加强对从业机构的资产负债的审慎管理。今年以来,一些小额贷款公司突破融入资金的比例限制,通过各类金融产品放大杠杆,不仅增大了自身的风险,还可能造成风险在金融体系里的扩散与传染。小额贷款公司应审慎融资,控制杠杆比例,以信贷资产转让、资产证券化等名义融入的资金应当纳入表内融资合并计算,暂时按照当地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的比率来进行管理。对于超过融资比率的小额贷款公司,应当制定压缩规模的计划,限期内达到有关比率的要求。
 
  第五,规范持牌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信托公司等参与现金贷业务的行为。持牌金融机构不得将授信审查、风险控制等核心业务外包,不得为无放贷业务资质的机构提供资金、发放贷款,不得与无发放业务资质的机构共同出资发放贷款。这一段时间出现了很多助贷业务,即小贷公司、科技金融公司协助商业银行放贷,实际上是不规范的,商业银行没有做到对客户的尽职调查和风险的防控。助贷业务应该回归本源,助贷机构不得担保兜底,不得向借款人收取息费。
 
  潘功胜表示,下一步人民银行将会同相关部门做好清理整顿的督导工作,保证政策的落实,切实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普惠金融的健康和持续发展,同时贯彻落实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精神,推动包括中央与地方金融监管在内的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强化和落实监管责任,完善监管规则。

第三十四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yulina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