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金融科技 > 正文

温信祥: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中性

2018-04-26 09:32:40  来源:中国金融

摘要:2018年,宏观调控和货币政策要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积极应对新挑战,为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关键词: 金融法
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总结了过去五年的货币政策执行情况,肯定了五年来宏观调控的成效,提出了2018年稳健的货币政策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过去五年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得积极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们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不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连续五年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一方面做好货币政策调控,尤其是注重根据形势变化相机抉择,加强预调微调,为经济稳定增长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另一方面寓改革于调控之中,坚定推动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强化宏观审慎管理,有效应对来自宏观格局变化和金融创新的挑战。
 
广义货币M2增速呈下降趋势,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长。2011年开始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时候,操作上侧重于从应对危机的状态回归到常态。2014~2016年,货币政策适时预调微调,侧重于稳增长、应对市场波动。2017年以来,防范高杠杆带来的金融风险、抑制资产价格泡沫的任务更为紧迫,政策力度调整到更加中性的位置。总的来看,这些年来货币政策的调整和执行是及时有效的,较好地平衡了稳增长、调结构、去杠杆、抑泡沫和防风险之间的关系。货币信贷平稳增长,银行体系流动性基本稳定,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较为稳固,稳杠杆初见成效。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和中期借贷便利(MLF)等工具提供不同期限流动性,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稳定。设立临时准备金动用安排(CRA),全国性商业银行在春节期间可临时使用不超过两个百分点的法定存款准备金。2017年,全年人民币贷款新增13.53万亿元,同比多增8782亿元,12月末余额同比增速为12.7%。2017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9.44万亿元,同比多增1.63万亿元,12月末存量同比增长12.0%,符合年初预期水平。2017末,M2同比增长8.2%,环比回落0.9个百分点。M2增速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在去杠杆和金融监管逐步加强背景下银行资金运用更加规范、金融部门内部资金循环和嵌套减少,也是这些年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的选择。
 
采取差别化政策,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在保持总量稳定的同时,对一些市场力量不愿参与但从国家战略上亟待发展的领域,货币政策进行了适度的“精准滴灌”。一是发挥定向降准的激励引导作用。2013年以来7次实施定向降准,2017年9月又宣布从2018年开始把定向降准政策优化为统一对普惠信贷达到一定标准的商业银行实施。二是新设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包括支农再贷款和支小再贷款。将民营银行纳入支小再贷款的支持范围。创设扶贫再贷款助力脱贫攻坚战略,实行比支农再贷款更为优惠的利率。2017年12月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4.3万元,小微企业贷款占企业贷款比例为33%。三是创设抵押补充贷款(PSL)工具,为开发性金融支持棚户区改造提供一部分资金来源。进一步扩展PSL对象至进出口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由金融机构自主决定对应贷款所支持的范围。
 
改革完善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一是进一步扩大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区间。2014年3月将浮动幅度由1%扩至2%。2014年7月取消银行对客户美元挂牌买卖价差管理。二是不断完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2017年5月,在中间价报价模型中加入“逆周期因子”,调整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上日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逆周期因子”,更好地反映经济基本面变化,对冲外汇市场的顺周期波动。2017年以来,市场对各主要货币走势看法合理分化,预期趋稳,我国跨境资本流动和外汇供求更趋平衡。
 
规范金融市场秩序,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针对金融市场联动性共振性增强、金融风险传染性危害性提升等新形势新问题,综合施策、积极应对,保持金融市场总体稳定。五年来,密切监测货币市场利率波动情况,及时预测流动性变化,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以及时补充和调整流动性,合理引导社会预期和机构行为,用市场化的办法稳定货币市场。妥善应对金融市场异常波动,规范金融市场秩序。推出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措施,对跨境融资进行逆周期调节。针对债券市场违约事件增多、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交织的复杂形势,综合施策,遏制无序违约风险。探索建立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增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能力。从2016年将已经实施五年的差别化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将狭义贷款扩展到广义信贷,引导银行信贷投放与宏观审慎要求的资本水平相匹配。针对资管业务急剧膨胀带来的风险,2017年第一季度开始把表外理财纳入MPA广义信贷指标范围,引导金融机构加强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金融监管政策相配合,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维护了国家经济金融安全。
 
2018年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和松紧适度
 
《报告》提出了2018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宏观调控和货币政策要按照《报告》的要求和部署,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积极应对新挑战,为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中性、松紧适度。这主要考虑了国际、国内形势和货币政策自身特点。一是面临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美国减税、美联储加息和缩表、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收紧、朝核问题等地缘政治风险,将对全球资本流动、大宗商品价格、全球利率水平等形成冲击,可能对我国的汇率、利率都产生溢出效应。二是平衡稳增长、去杠杆、抑泡沫、防风险关系的需要。我国稳杠杆的任务仍然艰巨,经济复苏的基础并不稳固,物价有上升压力,房地产价格仍处于高位,既要整治金融乱象又要维持金融体系平稳运行,需要平衡好诸多目标。三是平衡结构性目标和总量目标的需要。近年来,定向降准、抵押补充贷款等结构性政策工具对支持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货币政策主要是总量政策,深层次的经济结构问题难以单靠货币政策来解决,过多发挥货币政策的结构性作用会产生总量效应。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货币政策要起到为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的作用,需要更重视货币信贷增长的质量,要围绕实体经济全面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在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支持创业创新和新动能培育上发挥更大作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货币政策看,要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关键就是要在保持稳健中性的同时,通过一些结构性的手段适度进行“精准滴灌”,发挥好货币信贷工具的正向激励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棚改等薄弱环节以及深度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报告》提出要推动重大风险防范化解取得明显进展。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攻坚战,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要使宏观杠杆率得到有效控制,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传统上货币政策重点关注物价稳定,从国际金融危机教训来看,保持经济稳定还需要关注资产价格和宏观审慎管理。
 
保持广义货币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流动性合理稳定。《报告》中提出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要合理增长,没有讲数量和指标,这是一个新的变化。针对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应适度淡化对M2等典型数量型统计指标的关注,更多地重视货币信贷的质量。货币政策要把握好稳增长、调结构、去杠杆、抑泡沫和防风险之间的关系,既要适应货币供应方式变化和金融监管加强的新情况,促进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保持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总体稳定,也要注意防止过度“放水”固化结构性扭曲、推升债务和杠杆水平。我们要保持广义货币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更要注重盘活存量和优化货币信贷存量结构。从金融和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角度看,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使得实体经济能够得到有效的支持,要有利于创造一个防风险并且能够平稳推进金融改革的环境,要为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提供一个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从流动性角度来讲,也要保持合理稳定。货币政策保持“松紧适度”,要看市场利率是不是平稳,银行体系超额备付金水平是不是合适,各方面的经济指标是不是在合理的范围内。
 
2018年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好服务实体
 
2018年,金融调控要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总要求开展工作,核心就是要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在保持币值稳定的同时促进金融稳定,从根本上提高金融调控的有效性,使宏观杠杆率得到有效控制,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积极推动金融改革,促进信贷结构优化,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继续为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
 
管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促进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维护流动性合理稳定。保持流动性合理稳定是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中性的要求,也是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要求。由于金融风险最终往往体现为流动性风险,特别要加强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流动性风险监管,要明确金融机构是自身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主体,督促金融机构避免因过度追求规模和速度而给自身带来不可承受的流动性风险。根据调控需要和流动性形势变化,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合理安排工具搭配和操作节奏,进一步增强流动性管理的灵活性和有效性,“削峰填谷”,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合理稳定。
 
提高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更好地为实体经济补充资本。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债务率较高,只有发展股权融资才能真正解决高杠杆问题,才能有效缓解融资难和融资贵现象。要从源头上降低债务率,关键要完善储蓄转化为股权投资的长效机制。通过大力发展股权融资补充实体经济资本金。完善市场基础制度,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提高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比重,拓展实体经济融资渠道,促进社会资本形成,切实发挥好金融市场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和防风险方面的作用。
 
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上的基本稳定。继续稳妥推进各项金融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探索和完善利率走廊机制,增强利率调控能力,进一步疏通央行政策利率向金融市场及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继续按照“放得开、形得成、调得了”的基本要求,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完善金融调控机制。进一步督促金融机构健全内控制度,增强自主合理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从提高金融市场深度入手继续培育市场基准利率和完善国债收益率曲线,不断健全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密切关注市场预期变化,释放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信号,避免出现因市场和货币政策博弈导致的传导不畅。汇率能够发挥宏观经济“自动稳定器”的作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的有序推进和汇率弹性的增强能够有效提升我国经济金融体系应对外部冲击的韧性。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加大市场决定汇率的力度,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保持人民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稳定地位。
 
运用好差异化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引导资金更多投向小微企业、“三农”和贫困地区。受制于投资收益率和回报周期等因素,社会资本在国民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社会事业等方面参与热情相对较低。在控制好总量的前提下,货币政策可以在这些领域适当使用结构性工具,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发挥一定的辅助作用。落实好对普惠金融领域贷款达到一定标准的金融机构实施定向降准的相关工作,把定向降准政策做实、做好。继续运用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再贴现、PSL等工具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健全正向激励机制。重点做好乡村振兴战略金融服务,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稳妥推进“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探索开展“订单农业+保险+期货”试点。完善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强化深度贫困地区金融服务,建立健全金融支持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脱贫挂钩机制,加强金融扶贫风险提示与防范,促进金融扶贫可持续。完善“三农”、小微企业、精准扶贫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加强评估结果运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
 
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加强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协调,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要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加强影子银行、房地产金融等的宏观审慎管理。加强对企业债务风险、银行资产质量和流动性变化、房地产市场、互联网金融、跨境资金流动、跨行业跨市场业务等领域的风险监测和防范。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评估,更好地发挥其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与逆周期引导功能,将同业存单、绿色信贷业绩纳入MPA考核,优化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政策,对资本流动进行逆周期调节。要按照巴塞尔银行监管基本原则,着力加强金融机构资本监管和流动性监管。加强金融监管协调,统筹政策力度和节奏,防止叠加共振。
 

第三十四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content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