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金融科技 > 正文

陆磊:未来金融科技监管须妥善处理金融稳定问题

2018-07-09 14:37:16  来源:中国外汇

摘要:金融科技的兴起和发展,使得金融行业以至于监管层面,都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冲击和挑战:一方面,可能会改变现有的金融体系,使得原本依托审慎监管设置的一系列的规则逐渐失效;另一方面,还可能会形成新一轮的关于公平与效率之间的争议,对以往被视为“圣经”的经济游戏规则构成挑战。 对此,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陆磊指出,虽然面临金融科技的压力,但也不能由此而否定金融科技,因为金融与科技的融合是必然趋势,“无论我们是否喜欢,科技与金融的高度融合,或是金融科技能力的发展,已经深度渗透到整个金融行业中”,陆磊认为,任何人都无法以自己的主观意愿改变这一趋势。
关键词: 金融
 
上述观点是陆磊在7月8日上午参加“第五届金融科技外滩峰会”时提出的。此次峰会的主题聚焦“新金融、新科技、新趋势”,内容覆盖区块链、金融科技监管、银行数字化转型、财富管理新趋势等热点话题。峰会由上海新金融研究院主办,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和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提供学术支持。
 
陆磊认为,金融科技的发展涉及到大数据的应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进技术,提升了金融行业的运行效率,同时降低了交易成本。他同时指出金融科技创新主要在支付创新,更多采用直接融资,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的突飞猛进,以及投资管理功能的类别,原本靠人,未来可能靠人工智能或机器人投顾。
 
从技术路线看,陆磊认为金融科技的发展带来的创新呈现在两个方向:第一,由于技术冲击对传统金融构成了改造,所以传统金融呈现了线上化的趋势;第二,一些原本不是做金融的科技企业进入了金融领域。
 
谈到金融科技的未来发展,陆磊认为央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同志2017年提出的观点值得回顾:银行业或金融业的3.0时代已经到来——银行业要充分利用金融科技,依托大数据等新技术,创新服务方式和流程,整合传统服务资源,联动线上线下优势,从外向内升级,提升整个资源配置的效率。陆磊指出,当前工行与京东、建行与蚂蚁金服、农行与百度、中行与腾讯形成的战略结盟,特点都是在提升效率、数据精准性、服务便捷性三个基本的层面进行相应的展开。
 
陆磊指出,科技也渗透到了跨境金融领域,主要是跨境电商、跨境金融科技、区块链。跨境金融科技主要是指非银行的跨境支付与经纪业务,移动跨境支付和智能投顾等领域,其中跨境电商是当前跨境金融科技的主要表现形式。区块链虽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非常迅速,目前已经形成了金联盟、中国分布式总账基础协议联盟和中国区块链研究联盟在内的三大联盟。
 
陆磊表示,金融科技发展推动的新业态对金融市场运行带来了挑战:在交易层面,风险很容易从金融机构扩散到公众;在市场层面,跨市场交易很容易形成系统性风险;在清算层面,一致性预期很容易造成金融市场高频波动;在跨境层面,金融科技也对监管的有效性构成挑战。
 
陆磊指出,当前,金融科技领域的确存在一些无序发展的行业现象和监管真空的管理问题。目前在5000多家P2P平台中,有3000多家停业,正常运营的平台只有10%左右是有证经营。一些伪平台,由于缺乏监管,风险把控丧失,导致多起跑路、集资诈骗等风险事件发生。因此监管部门一直在不断地更新监管规则,规范市场运行。
 
陆磊认为,中国作为金融科技发展最快的经济体,更加有力有效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是监管的主要矛盾,金融基础设施的更新完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他指出,要做好消费者保护,需要推动监管科技发展,关注金融基础设施,推进业务办理电子化,监管者要做到实时了解信息,利用监管科技与金融科技搭建新的交流基础和对话平台,为反洗钱、反欺诈提供数据交流。同时,必须建立中央对手方运行系统,确保一致性预期下的最终流动性供给。在跨境金融监管上,外汇局正在推进“数字外管”建设,以此形成大数据实时监测和管理平台。
 
陆磊强调,未来金融科技监管应坚持以下三个基本方向:
 
一是在政策目标上,应该培养积极的服务创新和创业,促进安全、可负担、公平的资本获得,保证创业者、小型企业和家庭能安全、可持续地获得金融资源,强化普惠金融和财务健康性,妥善处理金融稳定问题。
 
二是金融科技的监管原则,应该广泛思考如何构建面向数字时代的金融生态系统,传统机构和新业态都应该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按一个产业链或按竞争关系和谐并存,良性互动,更高效地服务实体经济。
 
三是必须时时处处把消费者保护放到首位。消费者保护是现在的短板,要使消费者保护成为金融科技产品设计和管理流程中天然的DNA,促进安全包容性和金融健康,安全做好金融系统的接入,拓展优质信用贷款渠道,为消费者管理财富提供真正有技术含量的支撑。监管者必须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还应该在法律层面甚至社会伦理层面深入研究探讨金融科技对金融体系、实体经济和社会运行带来的冲击,以此改革完善各层面游戏规则。

第三十四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content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