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近些年,一系列市场失灵事件引发的风险和付出的沉重代价让人们对市场机制产生了恐惧,有一种倾向否定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主要表现在,发挥金融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即金融市场成为行政性配置资源的实现手段和载体;防范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即对金融风险的“零容忍”,试图全面控制市场活动;微观审慎监管即对行业机构及其微观经营活动的强势介入和干预,等等。
这些做法存在制度化和常规化的危险和趋势。我们不是“监管越少越好”的拥趸,但是也能够清晰地认识到“监管越位”和“监管失灵”的现实性和严峻性。
党的十九大再一次清楚地回答了这个问题,重申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要求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要求打破行政性垄断,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
深化监管改革,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化对新时代强监管的认识,坚持市场机制在金融市场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监管功能,在充分有效的竞争环境中着力培育和构建金融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监管是金融市场的守护人
在新的监管框架下,“两会”(银保监会、证监会)侧重于微观审慎监管,职责在于维护行业和机构的安全和稳定,守护市场竞争的秩序和效率。
贯彻新监管理念,必须牢牢把握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项重要原则,坚持“监管姓监”,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条件下现代金融服务体系运行、发展和监管的规律,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协调统一,监管力量和市场力量动态平衡,要尊重市场主体地位,不能片面突出监管意志,改变监管力量处于明显强势的格局,注重发挥市场力量,释放市场潜能,激发市场活力,努力提高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必须深化金融改革,用改革统筹“三大任务”,金融业作为竞争性服务业,要全面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优化股权结构,完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要客观认识和评价薪酬制度对金融机构经营和竞争力的现实影响,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制度,稳定提高金融体系的活力和竞争力,以安全、稳健、功能强大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当前,金融体系还很脆弱,维护市场稳定的任务还很艰巨,合规风控水平总体不高,违法违规经营问题仍然严重,各类风险状况层出不穷,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既定的攻坚战。要尽快构建风险识别、预警、管理、处置,以及风险定价、配置、补偿等市场化法治化机制,培育和增强金融体系应对和化解风险的内生机制及其包容性和韧性。监管者既非超凡的全知全能,更非全然善意的天使,监管者必须受到监管。
监管问责机制缺失主要原因是监管信息垄断,监管执法缺乏透明度,可以通过政务公开提高监管公开性,接受公众质询,促进监管履职尽责,在公开性的“阳光”下,监管的“善”便会光大,监管的“恶”便会遁于无形,金融危机周期性频繁爆发的“魔咒”也许就此解除。
坚持市场化法治化监管
深刻认识金融市场和监管的内在复杂性,敬畏市场,审慎监管,规范监管行为,小心翼翼地行使监管权力;扩大开放,提高资本市场的市场化程度,打破证券行业对外行政性垄断、对内行政性管制的监管格局;完善法治,信仰法治,依循法治的精神和原则,依法治市,建设法治市场;完善市场机制,扩大市场竞争,扩大行业机构的经营自主权。
当前的重点,一是反对监管上的随意性。一段时间以来,监管政策和规则变化大、变化快、不透明,缺乏稳定性,市场参与者无法形成稳定预期和良性互动,行业机构普遍表达了强烈的“无所适从”和“动辄得咎”的挫败感,加大了市场运行和监管工作的难度和成本;要慎用“窗口指导”“内部掌握”等非常规手段,加强监管工作、执法过程的制度化、程序化和透明度建设;加强政策形成和立法、执行过程与市场主体的沟通,真心听取市场意见,提高政策法规的合理性、合法性,提高监管预期的稳定性,严惩恶意博弈行为,有利于提高监管效率;
二是反对监管上的“母爱主义”。减少对市场运行微观层面“直接、广泛、深入和具体的干预”,减少业务审批限制,杜绝“代替投资银行进行商业判断”“以合规代替风控”,确实清理监管中非市场化、非法治化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坚决给市场松绑,给行业机构松绑,扩大市场竞争,扩大机构经营自主权。只有在充分有效的竞争环境中才能培育和提升市场的竞争力,才能建成有竞争力的行业机构队伍;
三是反对监管上的“父爱主义”。面对风险事件不遮掩、不护短、不怕丑,绝不姑息违法违规事件;监管要“长牙齿”,加快修法,提高金融市场违法违规成本;勇于暴露个体风险,打虎、捉鳄、拍蝇,以微观风险出清实现宏观金融安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坚持差异化监管
制约金融市场发展的原因有行业机构的微观因素,也有监管体制政策等宏观因素。调研表明,问题的表象在微观,而问题的根源在宏观。最近一个时期的主要矛盾是,建立在行业机构发展不成熟不均衡基础上的监管政策体系和建设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所需要的市场化法治化国家化监管环境之间的不匹配和冲突。
坚持差异化监管,就是要全面客观冷静地认识并充分尊重我国行业机构发展不成熟和不均衡的现状,综合施策、分类施策,处理好防控总体风险和支持差异化发展之间的平衡。既要牢记底线思维、“一盘棋”思维,又要反对“一刀切”的简单化做法。
坚持差异化分类监管,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差异化政策体系,让一部分优秀的行业机构先行先试一些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监管理念和做法,如差异化市场准入、差异化合规风控要求、差异化扶持政策、差异化组织管理等,在差异化竞争中优选培育出具有强大核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行业机构队伍,更好地服务新时代国家战略。
有效发挥监管的作用
金融市场的功能是通过市场机制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一般而言,监管并不直接具有配置资源的功能,而是维护市场秩序,以便于市场功能得以有效发挥。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设定的证券监管的三大目标是保护投资者利益、确保市场公平、有效和透明以及减少系统性风险,为此还设定了八大类30项具体原则。
合理的监管至少还应当具备以下一些特点:
一是有限监管,就是要认清并严守监管的边界,尊重市场机制运行和作用的独立空间,不受人为干预;
二是理性监管,就是要认识市场规律,遵循市场规律,纠正市场失灵,实现监管和市场参与者的良性互动,尽可能地减少市场参与者和政策之间的非理性博弈;
三是依法监管,就是要监管者和被监管者共同依循法治的原则,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和精神监管执法,审慎行使法律赋予的自由裁量权;
四是公开透明监管,就是要尽可能提高监管工作透明度,按照“公开是常态、不公开是例外”的原则,监管执法决策全过程信息及时上网披露,及时接受市场查询,和市场保持顺畅的沟通,既可以接受市场的监督,也可以协同市场的预期;
五是全球视野,就是要把中国金融市场及其监管的运行、发展放在全球金融市场发展的历史空间中来确定其历史方位和发展方向,学习借鉴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经验和智慧;中国特色的金融市场理论和实践离不开全球金融市场的发展,只有融入全球金融市场,才能更好地影响国际市场,从而引领国际市场的未来。
2018年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十周年。一类颇具代表性的观点,将危机归结为世界经济失衡、金融全球化、收入差距拉大、金融机构非理性等诸多因素聚合成的“完美风暴”,断言其是一场无法避免的浩劫;另一类典型看法则形成于局内人的反省,包括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前财长盖特纳等,将危机溯源到金融监管的失败,用监管真空、监管权力不足、监管信息失真等辩护词,暗示着其有心乏力的无奈。
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期爆发的激烈的中美“贸易摩擦”表明,中美直接全面竞争不可避免,必须尽快补强金融这个短板。深化金融改革,首先要深化金融监管改革,坚决克服金融监管中“左”的倾向,摆正监管和市场的关系,尊重和发挥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决定性地位和作用,以更好的金融监管、更加强大的金融功能更好地服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第三十四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content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