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刚:金融科技助力兰考普惠金融试验
曾刚:金融科技助力兰考普惠金融试验
2018-09-17 14:15:07 来源:新浪财经意见领袖抢沙发
2018-09-17 14:15:07 来源:新浪财经意见领袖
摘要:从未来看,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等弱势群体还有极大地金融需求,需要更多的金融创新和金融科技企业的参与,数字普惠金融的创新与发展,仍具有极大的空间。
关键词:
金融
从理论上讲,成本问题(包括运营成本和风险成本),始终是困扰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首要障碍,如何通过创新打通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普惠金融面临的最重要的挑战。近年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以及互联网基础设施完善,为降低普惠金融服务的成本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在金融科技助推农村普惠金融实践方面,兰考普惠金融试验区的许多探索经验值得借鉴。2016年12月,经国务院同意,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有关部门指导河南省兰考县开展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总结起来,“兰考普惠金融模式”的特点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金融基础设施先行。通过相关场景搭建,进行获客、信息挖掘与收集、提供咨询和金融教育,逐步完善信用信息体系等金融基础设施;二是以数字普惠为发展核心,积极探索与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打造数字金融平台;三是构建可持续的普惠金融生态体系,“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合作做、普惠共赢”的机制初具雏形。
一、金融基础设施先行
要实现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必不可少。“兰考模式”以政府和机构间合作,通过对农民的个人信息、生产方式以及农村产业经济的信息挖掘和运用,将相关金融科技应用到场景之中,提供普惠金融的解决方案。
首先,通过搭建金融服务场景进行获客、收集信息。兰考县政府通过设立县级金融服务中心以协调有直接业务合作的金融机构,如各大银行、保险机构以及相关评估认证机构等等,主导普惠金融信息的发布、收集和任务的落实、推动等;乡镇级设立服务中心新窗口接受咨询;乡村级设普惠金融服务站,管理小额存取、残币兑换、金融知识普及推广、信息完善、群众贷款的帮助推荐和代购。协保员通过普惠金融服务、服务保障、便民服务补充政务信息,推送金融数据,在劳动保障的情况下,完善社保、就业状况等信息。在完善信用信息体系建设的同时,通过与传统金融机构及蚂蚁金服为代表金融科技企业的对接,进一步形成了普惠授信体系,确保农户的普惠金融需求。
二、以数字普惠为核心
大力发展基于金融科技的数字普惠,是兰考普惠金融实验的一个重点领域。兰考政府积极打造数字金融平台,以“普惠通APP”一站式线上“金融超市”为载体,上线金融产品20余款,累计申请贷款16万笔17亿元,办理便民支付6084笔1833万元,真正让金融服务触手可及。同时,拓展与各类金融机构的合作,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除此之外,部分金融科技企业也积极通过金融产品和平台的创新,在兰考开展农村普惠金融的探索。比如,蚂蚁金服与金融机构共同打造“旺农贷联合放款”平台,实现了贷前“310模式”的金融产品,即“3分钟申请,1秒钟审核放款,0人工干预,人均贷款额度0-30万元不等”。作为一款典型的数字普惠金融产品,“旺农贷”采用了合作性的商业模式,充分发挥了金融科技公司和传统金融机构各自的优势。平台通过整合线上、线下数据,利用基于大数据的风控模型,贯穿贷前、贷中、贷后的全流程,全面提升农村普惠金融的风险控制水平,而传统金融机构则专注发挥其在资金成本和线下网点方面的优势。金融科技企业与传统金融机构的对接,不仅为农村居民提供无担保抵押、纯信用、全天候的信用贷款服务,也有效帮助了金融机构下沉业务、拓展市场,共同推进普惠金融发展。
三、构建普惠金融生态体系
为了确保普惠金融的可持续性,需要构建起完整的普惠金融生态体系,目前,兰考已逐渐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合作做、普惠共赢”的机制。第一,在政府引导之中,兰考县政府发挥了协调作用,确立了政府与各个金融机构间(银行、保险公司等)“分段分担不良率”的风险分担机制,强化各方责任。同时,在授予机构政务数据和资源方面,做好脱敏和保护隐私的信息安全工作。第二,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形成借款主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避免单纯补贴可能引发的负面效应;第三,通过多方合作,完善农村经济生态,通过各方合作,平衡利润、风险和成本,使金融服务更加可负担、范围更加广泛。第四,普惠共赢要依靠实现金融服务的教育性,即普惠群体在获得金融服务的同时能够加强对金融知识和思维的合理认知,确立更加理性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普惠金融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需要多方加强合作,共同探索。兰考通过与金融科技企业合作,有效改善了传统商业银行模式下,部分边缘人群金融服务空白和“短、频、小、快”融资成本高的问题。从未来看,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等弱势群体还有极大地金融需求,需要更多的金融创新和金融科技企业的参与,数字普惠金融的创新与发展,仍具有极大的空间。
第三十四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content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