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金融科技 > 正文

刘勇:金融科技的创新发展与三大趋势

2019-01-03 11:27:44  来源: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

摘要:12月21日,2018年度(第四届)北京金融论坛在京召开。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刘勇出席论坛并发表演讲。他指出,金融科技的本质是金融,我国金融科技产业发展位居世界前列,产业营收规模稳定增长,融资额大幅上涨,领军企业实力强大,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 金融科技
12月21日,由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指导,北京商报社和北京品牌协会主办的2018年度(第四届)北京金融论坛在北京召开。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刘勇出席论坛并发表演讲。他指出,金融科技的本质是金融,我国金融科技产业发展位居世界前列,产业营收规模稳定增长,融资额大幅上涨,领军企业实力强大,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目前,我国金融科技行业投资关注点有所变化,成长期投资增速已经超过了成熟期。国家对待金融科技的态度是鼓励和监管并重,并且监管呈现逐步细化的趋势。国内重点城市正在加紧金融科技布局,抢占金融科技发展关键期。
 
展望未来,刘勇院长指出,金融科技行业进入高质量增长的结构优化期,数字经济引擎的功能持续显现,对提高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效果更加明显、持续;银行不断在金融科技方面发力,开放型银行也将成为银行业未来的发展路径,平衡发展和安全之间的关系极为重要;金融科技行业发展面临着人才稀缺问题,人才的培养建设应走向专业化、体系化道路等。
 
以下是讲话内容实录:
 
当前全球正迎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技术、新模式层出不穷,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兴起,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金融科技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已经成为全球金融创新的热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要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在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程中,新经济模式不断涌现,金融需求更强调智能与便捷,金融供给更重视合规与结构优化。金融科技已成为国家金融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依托新技术支持,原有金融服务难点更易得到缓解,金融改革更加“脱虚向实”。下面我向大家具体介绍一下我国金融科技创新发展情况、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首先来看金融科技创新发展情况。一般来说,金融科技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信息化、电子化、互联网金融和高度融合发展四个发展阶段。2017到2018年,我国已经进入到高度融合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颠覆性技术进行革新,将传统银行、证券、保险业务进行分解,提供高效率、高附加值、便利性产品与服务,并极大地降低交易成本,提升金融行业的运转效率。科技的爆发式发展和用户的深度拥抱让中国的金融科技跳出了原有的金融工具、金融渠道和金融服务框架,在新的跑道上不断实现突破。
 
近两年,我国金融科技产业发展依然位居世界前列,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产业营收规模保持稳定增长,2017年达到6541亿元,同比增速55.2%。二是融资额大幅上涨。2018年前三季度融资额就已经达到了2786亿元,占全球的63.7%。三是领军企业实力强大。在毕马威2018年发布的《全球金融科技100强》,蚂蚁金服、京东金融、陆金所排名前五,体现出我国金融科技在全球范围内的领先优势。四是企业发展实力稳步提升。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今年发布的《2018中国金融科技竞争力100强榜单》指出,我国100强金融科技企业整体实力明显上升,在营收额、融资额、技术创新等方面上了一个新台阶。五是独角兽企业发展迅猛。截至2018年第二季度,我国金融科技独角兽企业估值为1995.6亿美元,占比约74.44%。六是技术创新取得了巨大进步。2017年,我国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生物识别、区块链五大技术领域的专利数量绝对值均已超过美国,并且大幅领先英国、法国等国。
 
我国金融科技创新发展呈现出三个特征。一是投资关注点有所变化。成长期投资增速最高,超过了成熟期增速的投资。投资机构更加关注企业的盈利能力、模式变现,而不是在金融科技领域广撒网。另外,在融资额最高的领域中,除了综合金融外,消费金融、互联网理财和智能投顾最受关注。二是鼓励和监管并重,监管逐步细化。在2017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了金融科技委员会,2018年3月,中国银行业监管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保险监管管理委员会合并成为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既加强统筹协调鼓励金融科技发展,又加大监管力度识别和防范新型金融风险,尤其是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进入清理整顿阶段。三是国内重点城市,比如北京、上海、深圳、杭州都在积极规划、出台政策,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北京市日前发布了由中关村互联网研究院全程参与编制的《北京市促进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8年-2022年)》,规划中提出将北京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金融科技创新与服务中心的战略目标,打造“一区一核多点支撑”空间布局,在西城区、海淀区建设北京金融科技与专业服务创新示范区及核心区,在海淀区、通州区、石景山区、房山区打造各具特色的金融科技创新集群。同时,我院已经编制完成《海淀区促进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8-2020年)》。广州、深圳、杭州等地都在金融科技领域出台了具体政策。一些重点城市已经明确了发展愿景。
 
与此同时,金融科技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主要是三个挑战。一是新技术带来了新型金融风险。金融科技的本质是金融,科技在推动金融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新类型风险。比如说,普惠金融业务的风险相对较高,新技术可以提升风险评估和定价的精准性,缓解信息不对称,能够降低传统的金融风险。但是,因为新技术应用对数据可得性和质量的高度依赖,风险评估会存在一定偏差,甚至出现“算法歧视”问题,带来业务风险、技术风险、网络风险的叠加和外溢效应,甚至产生新的排斥形式。我们对待新技术的态度,既不能唯技术主义,过高估计金融科技带来的效益,也不能因噎废食,缺乏前瞻性、战略性布局,而是应当将其放在更长的经济发展周期中审慎考察,在严格管控传统金融风险的基础上,迅速建立起控制新风险的系统。
 
二是新技术改变了传统金融市场运行方式。在交易层面,新技术推动了一般金融业务的表外化,也催生了新型金融业态,其法律关系不同于资产负债业务,风险很容易从金融机构扩散到了公众。在市场层面,数据集中催生事实上的金融业跨行业跨市场经营,在提高交易效率的同时,也增大了系统性风险。在跨境层面,金融科技也对监管的有效性构成挑战。比如,在全口径的跨境收支业务层面,现行的外汇指令银行系统是办理跨境收支业务的中间枢纽,是外汇管理数据采集的关键环节,对目前的监管体系构成了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但新技术弱化甚至削弱了银行在跨境收支中的中介作用,统计的完整性和真实性面临挑战,而且还会增强洗钱的便利性。
 
三是新技术对现行监管体系提出挑战。对于监管而言,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在鼓励创新和控制金融风险之间取得平衡。实际上,新技术的发展不仅带来了新型金融风险,改变了传统金融市场运行方式,而是带来了整个业务环节、商业模式的一系列变革。因此,监管系统必须在严格审慎的基础上更加有包容性,有更强的风险识别能力。仅仅将金融科技的监管纳入到现有监管框架是不够的,还要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变化趋势,在传统的审慎监管的行为上加科技监管,才能够更好地平衡创新与风险的关系。
 
以上是对我国金融科技创新发展及面临挑战的介绍。下面介绍一下未来我国金融科技的发展趋势。在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发布的《中国金融科技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18)》报告中提到金融科技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8大趋势,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这里我重点强调三大趋势。
 
一是金融科技行业进入高质量增长的结构优化期,数字经济引擎功能将持续显现。前面我们讲过,金融科技的营收规模是在稳步扩大的,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新注册公司的数量在不断下跌,2017年新注册公司数量只有三位数。结合稳步增长的营收规模和不断下跌的新注册公司数量,以及其他的考察研究,我们认为金融科技进入到结构优化期,在这个阶段,过剩产能会不断出清,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各类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会进行新一轮提升,数字经济引擎功能将持续显现。
 
二是转型开放银行将成为银行业未来发展必经阶段。过去几年,银行、金融科技初创企业和第三方服务公司一直在合作推出新的应用和服务。大型银行也在内部创建API,并与金融科技企业合作,整合创新技术。未来,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会使传统垂直整合的银行价值链不断碎片化,金融脱媒趋势越来越明显,转型开放银行将成为银行业应对金融科技冲击的重要策略。根据普华永道的预计,到2022年,开放银行有望在零售和中小企业市场创造至少700亿元以上的收入机会。下一步,在平衡安全与发展关系的基础上,建议监管机构建立健全开放银行业务规则与监管框架,出台指导意见,设置开放银行的服务红线,明确允许开放的信息接口类型、服务范围等关键要素。
 
三是金融科技人才紧缺,人才培养建设将走向专业化、体系化道路。人才是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和核心要素。在金融和科技高度融合发展的今天,对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前面讲过,未来金融科技进入高质量发展的结构优化期,因此对人才的专业性、复合性、实战性要求会更高,市场对适应金融科技行业发展的专业人才需求更加旺盛。与此相应,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对专业人才需求量的进一步扩大,人才培养建设将走向专业化、体系化道路。
 
以上是我对中国金融科技创新发展及趋势的观点和看法,希望能和大家深入交流讨论,研究院发布《金融科技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18)》,里面有非常系统、全面的对2017到2018年金融科技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情况内容,大家可以上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官网、关注研究院微信,阅览报告全文。以上有不对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第三十四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content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