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昆德演讲内容如下:
非常高兴有机会分享个人在过去几年的经验。我担任招商银行首席信息官至今大概五年的时间,今天分享这几年时间内招行金融科技从战略制定到实践落地的经验,很多思路大家可以看看昨天招行年报中的行长致辞。
首先,简单阐述下我的个人观点。这个观点就是“科技不是只影响银行,而是任何一个行业都在科技发展的浪潮里面”。最有意思的是,科技每天都在进步,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习惯性认为科技变化很慢,尤其是金融机构里面,金融机构用到非常多的科技,但是对科技的认识并没有与时俱进。如果没有与时俱进,我们就会落后于整个行业,落后于客户的需求。
从这张图可以看出,手机每年都以非常快的速度在进步,我的最大体验是什么?是App,三年前、五年前、到今天完全是不一样的框架。
云计算的主要投入,从过去几年的公有云、到混合云、发展到今天的私有云。我个人认为没有私有云的银行很难说有什么科技能力,为什么?因为没有办法去完全买一个私有云来用,而且没办法构建混合云,也没办法把公有云用得很好。
网络不只是联网,互联网是互联互通的,现在的网络是无处不在的运算、无处不在的数据、无处不在的算法,你的应用就在上面跑。这张图体现的是我们在座每个人都是联网的,所有的App都连到互联网的任何一个地方,连到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这里面没有标示出银行,其实我想表达的是,银行要怎么在这样的环境下提供金融服务呢?招商银行每天有超过4000万笔以上交易是客户使用手机扫二维码完成的,客户每天在手机二维码的世界里面过日子。我们的公司客户每天都连到各式各样的互联网里面,不管是信息流、现金流、物流,公司的员工、公司的客户全部都在互联网里面。这种情况下,账户在哪里、银行卡又在哪里?所谓消费互联网、产业互联网,在我看来没什么区分的,其实大家都连在一起的。
银行怎么在这个互联网中构建出自己的战略,怎么样服务好客人?科技已成为一个必需品,所有的技术在于你怎么使用,无法用好科技,你就无法创新出新的商业模式与服务。从银行的思维来看这个世界,就是如何用科技改变未来的金融服务。在这张图里,每一个人都可以是银行的客人。包括支付宝、微信,任何一家企业都可以是银行的客人,任何一个机构都可以是银行的客户。那如何在互联互通、万物互联、到处都是运算的世界里面提供新的金融服务?这是我们未来金融科技战略的出发点。
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0阶段,规模取胜;2.0阶段,结构和质量取胜;3.0阶段,商业模式取胜。我们认为,数字化转型及互联网将带给我们新的思维、新的商业模式、新的金融服务。
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是我们的金融科技路径,任何一个数字化进程都是这三个阶段,联网的速度、颗粒度、设备越多,你的数据就越多。数据可以让我们掌控所有的过程。有大量数据以后,没有算法是玩不来的,这在过去的很多实践中已经有了证明。所以从2017年开始,我们内部经常受到挑战,招商银行App是一个低频应用,这个App没有前途,但是从科技的角度来讲不是这样。
写软件是越来越容易的,5G时代马上到来,硬件将越来越快,数据的传输越来越快。所以在移动互联网世界,App是一个联网的入口。App在手机上看似封闭,但实际上连接云上开放的世界,只要你上网就能连接到世界各地去。App不可能只有自己的服务,因为要连接业务、连接客户、连接员工、连接所有场景,这时候我们就会开始构思从网点到自场景、到外场景去,这条路是非常艰辛的过程。为什么?因为我们银行人的思维要重新修正,我们的客户在哪里?我们的客户需要什么样的方式做生意?我们如何能协助他?
招商银行因为零售比较领先,我就从零售讲起。我们的App在延伸到各式各样的需求里,大家如果有用招商银行的App就会看到,我们App上有饭票、影票、停车、医疗、查公积金等各种服务。
这样如何找到一个关键的指标让全行可以改变这种思维?首要就是MAU(月活跃用户数),这个指标经常是互联网公司在用的。MAU代表的是什么?它不只是一个数字,背后代表的是客户到银行来的频率、为什么来、什么时候来、什么场景过来,在App上交互云积累庞大的数据,所以它代表的是银行跟客户的关系。正如同我们以前做信用卡、储蓄卡的时候,每个月刷卡一次就是MAC。目前在国内大家都不带银行卡,都带着手机,所以要如何转变?我们考核MAU已经进入第二个年头了,其实非常不容易。我好几年前就希望它变成我们年报中一个非常重要关键的数字,为什么?因为MAU代表你跟客户、跟多少客户有什么样的亲密度关系。
我们两个App是两个不同的世界,这也是科技上的分歧。我们行里面一直争议到底是一个App好还是两个App好。我们现在服务客户有30个App。为什么?就是因为云,因为App只是手机端入口一个载体,它是每一个客户身上的运算终端,将来可携带设备,甚至停车设备、闸门都可以是信息的来源。
金融科技在银行如果不撸起袖子自己干的话,其实我们很难真正体会能做什么。现在最可怕的是我们也买不到能带来差异化竞争力的IT系统,主要原因就是整个科技行业都被颠覆了,所以你得自己干。最佳客户体验银行,从接触客户端的设备开始,利用大数据可以实时展示出来客户对我们服务的评价。我们有一个“风铃”系统,“风铃”的含义就是所有客人一动、我们会听得到,这是田行长取的名字,这表示在整个互联网中我们能够最快的、实时的听到客户的声音,这就需要有很好的云计算、大数据平台以及算法模型的支撑。
我简单解释一下过去这几年我们如何创新?
一是精益创新。我叫全行员工有任何创新点子都可以试一把,但要求能够快速、不断地总结经验,如果错了那就认错,改善优化然后再实践。所以创新有一个最重要的概念,你想的事情可能是错的,这在企业里面其实非常难,因为所有升职都代表我做了一定是对的事,而不是我升职是因为我犯了很多错。所以在金融科技创新中我们有试错的过程,我们每年有几百个项目在做这类创新,有些项目即使我不同意也会让他先小试一把。
二是绿色通道。在试错之后我们觉得需要迭代、快速勇敢投入的模式,这个阶段就不需要颗粒度太小的百花齐放式创新了。
三是小团队+孵化器。这类创新主要是要能够跳出组织体制,一个大银行非常难有数字化转型的机会,所以我们需要有创新的文化。小团队是员工先脱产组建一个独立团队,在我们内部的孵化器中做创新,通过这个新的组织给他创新的机会。
四是投资合作。一部分资金拿来当做股权投资的基金使用,开展金融科技布局合作。
五是技术创新。我认为任何一个新的技术,科技部门一定要先研究了解,了解以后,推出简单的应用进行测试验证,然后再正式应用推广。其实我们现在大部分系统都是在云上跑的。云可以从最简单的虚拟机开始,到PaaS、再到大数据。
最后我分享一下我们的创新经验。
第一,领导支持。因为没钱就没法启动,一定要有钱,然后去找人。
第二,文化转变。企业培养创新文化非常重要,招商银行有个系统叫做“蛋壳”,员工有任何意见都可以在上面说,这是招商银行的特色。领导的支持跟文化的转变是息息相关的,试错文化就是要试错并且告诉大家试错是正常的,但是错了要赶快停,不能一错再错。
第三,流程与管控。就是机制的问题,怎么动支,怎么采购。其实很多初创公司都不符合银行的采购要求,但我们从来都不犹豫,只要觉得这个初创公司技术好,就可以试一把,这就是前面讲的试错概念。所以所有的流程,包括采购、财务都单独设立,目前我们运作了三年,现在也比较顺畅。
第四,外部环境配合。如果没有微信、支付宝这么强有力的竞争,老实讲我们也很难会改变自己。尤其是零售业务,虽然我们很早就想我要做这件事,但其实进度还是很慢。为什么?因为没压力嘛。所以外部压力非常重要,当我们发觉业务越做越难的时候就没有办法,只能进行科技创新。
第五,科技能力打造。我觉得这是一个敢不敢做的问题,我经常讲科技部是后台的后台,做错了有责任、做对了无功劳。所以我们IT同事过来说“我想试一把”,这非常重要,因为试的过程才能把业务场景嵌进去。我们招商银行有很多场景,为什么我们不能试呢,任何一个企业、任何一个机构都有员工、有客户、有上游和下游。这里面可以有非常多新技术的尝试,区块链我们现在有十几个项目在试验,有些是很小的试验,这就是沙盒验证过程。这个沙盒,我们大概用了三四年时间来推动。
第六,用户体验。这也跟企业文化和领导支持非常相关,只有你知道用户真正需要什么才能抛开门户之见,要不然再好的科技都没有用。
第七,精益创新的思维。精益创新方法论有很多著作,但在实践的时候,我觉得还是遇到了很多细节的问题和困难,包括技术、实践过程的快速总结、资源等。我举个例子,在金融科技创新基金成立的第一天,董事长说我给你8亿做创新。这8亿给谁?谁来做创新?没有做创新的专业人员,没有管理创新的组织、没有和创新配合的流程,所有东西都要重新开始。精益创新,特别是创新如何变成一个企业的文化,变成企业DNA的一部分,这是关键。
对于招商银行来讲有两套机制,一套是每年编预算,年底回来看;另外一套是金融科技创新体系,不停地在敏捷迭代,更重要的是管理过程、总结经验。
第三十四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content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