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转型家联合创始人邓斌在“2016中国互联网+转型年度盛典”上的演讲实录;11月24日-26日,由转型家主办的“2016中国互联网+转型年度盛典”在中国第一高塔广州塔举办,汇聚业界精英分享前沿观点与战略干货,探索企业在互联网环境下转型升级的实效通道,致力于驱动中国商业快速走向智慧化、国际化的创意经济变革。
图:转型家联合创始人邓斌
尊敬的陈春花老师,转型家的各位合作伙伴,各位来宾,早上好!
昨天上午我的合伙人老彭(彭芳泉)作了峰会开幕致辞,主题是“感恩昨天、珍惜今天,敬畏明天“,很煽情。我和老彭在创办运营转型家的过程中,我们风格蛮互补的:他属于浪漫型、情怀型的,属于天派。我之前11年在华为,习惯于贴着地爬行,属于地派;他经常说一句话”如果老邓没有拉着我,不知道飞到哪儿去了“。感谢老彭。
运营转型家过去一年里,得到了全国各界朋友的支持,今天是广州塔峰会的第二天,我再次对大家的到来,以及在背后默默支持我们的朋友们说一声:谢谢。因为转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话题,在这个话题中,仅靠我们转型家一个创业公司的力量去完成资源汇聚,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我们一直有一个梦想,能够把转型家一年一度的广州塔峰会打造成转型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思想交流平台。今天我先抛一块砖,把我们过去一年所探索的东西给大家做一个分享,也请陈春花老师、刘厅长、在座的各位嘉宾给我们指导,帮助我们进步。
我在华为接客的日子
非常有幸,在创业之前,我在华为公司工作了11年,通过近距离的观察,切身体会到这家”网红级“企业的成长历程。华为这些年一路高歌猛进,是一家很注重自我批判、注重把自己内部问题提前曝光、把变革常态化的一家伟大企业;尽管如今已进入了一个无人区,却依然能够 ”通过规则的确定来应对结果的不确定性“,也正因为如此,它成为业界竞相学习的一个标杆。华为任老板(任正非)在多个场合说”华为没有秘密“,所以面对业界向华为学习的诉求,华为非常开放,特地组建了专家团在华为深圳基地接待来自全球的政府、企业的高管朋友,向他们分享真诚华为28年来的转型/变更之路,以及过程中它所走过的一些弯路,我们把此类高层客户接待也戏称为接客。很有幸,我被选为这个接待专家团的成员,有机会通过这个窗口了解中国的企业转型诉求,并在这种背景之下的对话作了170余场。
托尔斯泰有一句话”幸福的家庭人人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每一家来到华为取经的客户都是带着自身企业独特的问题,也可以这么讲,每一场对话都是一场独特的对话,这让我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每一场都能接触到新的东西,在不断进步,紧张的是因为客人提的很多问题我自己也回答不出来,有些问题和行业/企业的特点有很强的关系,自知自身沉淀不够。因此,从那个时候起,形成记笔记的习惯,尽管有些问题我回答不了,但是我会记下来;有些解决之道是A客户告诉我的,我也会快速记录下来, 和B客户去分享,给对方也很大启发,久而久之,对话速记本都有厚厚的几大本。
今年1月,我离开华为创业,当时我特别想把这170场的对话形成一本书,书名都想好了,叫作《我在华为接客的日子》,陈春花老师听说后,特别支持我,还安排了她的责任编辑袁璐老师帮助我,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如愿把这段有意思、有意义的经历通过一本书呈现出来,谢谢你们!
图:企业转型升级双S曲线
在华为170场对话之后,我和我的团队又走访了近百家关心转型的企业,我发现有一个S曲线特别有意思。有意思的是它与人性有关,人性都不喜欢否定自己过去所走的路,特别是他的业务一路高歌猛进,一路往上走的时候他会坚定认为自己所做的选择是对的,直到走到顶点,前面是悬崖的情况下,他才考虑是不是要转型。但是学过物理学的朋友们都知道,一旦一个物体走到顶点,它往下面滑落的时候,是按加速度往下面走的。这个时候再启动转型,无论整个企业的环境,还是领军者的心态,都没有准备好,企业转型准备度非常差。试问一下:在这个点上,谁还有跳崖的勇气呢?我们内部作过一个统计,90%以上企业转型失败,是因为选择转型的时机不合适。我在华为的时候,看到当某一个业务板块爬坡走到70%—80%的时候,任老板会告诉我们狼来了,我们会赶紧去找一条新的S曲线,当第一条S曲线开始滑落的时候,我们手中已经拿到了滑翔伞。几年后我们回过头来看所的路,就特别佩服任老板的远见,能够在70%—80%的时候告诉我们前面是悬崖,所以特别感谢我在华为的日子,让有居安思危的习惯。其实,双S曲线,不仅仅适用于组织转型,也适用于个人的职业规划。
企业家们的焦虑症
现在大家都在谈转型,导致我们做实业的企业家非常焦虑,我们把焦虑做了一个梳理。
牌照门槛瓦解 信息不对称被打破
第一个焦虑是牌照的门槛正在迅速瓦解,靠信息不对称赚钱的方式已经一去不复返。其中非常典型的是媒体行业,以前采访一个大咖必须要有记者证才能去采访,现在谁还需要记者证呢?不仅是媒体行业,其实在建筑设计等传统行业也面临着类似挑战。今年的6月,很有幸和深圳建科院董事长叶青女士进行了一对一的对话,谈到了转型这个话题,深圳建科院是在绿色建筑设计领域全国排名第一的企业,但是叶董谈到以往通过牌照的方式来构建筑设计的门槛无法持续,所以她正在带领团队构建一套“乐活系统”,希望把有能力的设计师资源连接进来,在牌照瓦解之前能拿到一个新的船票。我认为这是有先见之明的企业家。
信息化技术大范围应用 企业家的决策时间窗缩短
本次广州塔峰会我们邀请了全国34个省市首席信息官(CIO)组织的头头过来一起交流。今天,信息化在企业大范围应用加速了企业决策的速度,这是一个好的方面,但同时也是一个双刃剑,那就是它留给企业家决策时间窗减少了。有一句俗话”萝卜快了不洗泥“,当我们要很快做一个决策情况下,你会发现你承担的压力和焦虑是非常大的,不像以前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反复去琢磨、打磨我们这个决策,这是第二个压力点。
领域间互相渗透,跨界打劫越来越强
第三个压力点就是跨界的打劫,跨领域的互相渗透越来越强,尤其是夹杂着资本的门外野蛮人打劫越来越强。今年发生在深圳和珠海的两个案例,都属于此类,当然其背后的原因会很复杂,这里不展开讨论。
企业边界模糊化 核心价值如何坚守
最后一点是企业的边界在模糊化,我们的用户从物理空间走向了数字空间,我们的员工更加年轻化,这使得原来的企业家们坚守自己核心价值的时候,还能不能那么坚决?
转型家观点:企业转型的三个连接
以上焦虑只是冰山一角,尽管如此,企业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以上这些问题是捉襟见肘的,所以我们认为,必须要学会连接资源。如果说企业转型有一个主线方向的话,我们认为是三个连接:第一个是连接用户,第二个是连接员工,第三个是连接伙伴,这也是我今天特别和大家分享的一个核心的内容。
连接用户
转型首要的连接是连接用户,因为它是我们整个商业价值获取的源头。
大家都说,这是一个”个人崛起“时代,个人崛起体现在两个地方变得很自由,第一个就是经济收入来源自由,第二个就是思想的来源更加自由。这两个自由会导致了消费者在做一个决策的时候选择度会很多,这个选择自由度会对我们商业带来两个很大的变化:第一个就是需求的碎片化,第二个是需求的快速变化。这两个变化会导致我们的用户触点系统和企业核心决策系统的打通变得非常重要。
昨天下午广州塔峰会企业家专场,红领集团总裁,尚品宅配总裁,做了一个非常精彩的对话,这两个企业都是定制领域的翘楚,他们解决问题要点都在如何去触摸、去感知用户,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实际上在过去走访的众多企业中,我们在观察一家企业它转型的路靠不靠谱时,有一个首要的判断,就是这家企业在做一个决策的时候,制定转型的战略过程中,有没有把”产品体验以用户为中心“作为一条很关键的转型路径点,因为这个涉及到一个产品生命力的问题。业界一些领先的企业,比如说华为,他很早就和客户构建联合创新实验室,在客户需求的获取,挖掘、产品的试用,产品的推广都把客户卷起来,让客户告诉我们哪些东西是他真正需要的东西,是愿意买单的东西,从而把这个”内变产品“变成了一个”外变产品“,这个变化是整个逻辑的差别,就是你需求的原点是来自于哪里。在这个路径之下有一个方向是我们特别推崇的,就是通过信息化的手段使得我们外变产品更加智能化,当你的产品智能化后,自己能感知能说话的情况下,就演变为:用户即产品,产品即用户。这时你的用户在哪里你会更加清楚,得用户者得天下,焦虑也因此降低。这是我们想分享的第一个连接:连接用户。
连接员工
第二个连接叫连接员工。凯文.凯利有一句话,”一个生物躯体感知外界变化的能力,决定了这个生物的寿命“。我这里有一个例子,一个患者做了白内障手术后,他可能会告诉你,这几天他看到了非常奇幻的东西,这个很容易理解,因为白内障之后眼睛需要用白布蒙几天,而人们获取信息70%是靠眼睛,也就是这几天里面他获取信息最重要的渠道被蒙蔽了,他必须回归他自己内心的小世界探索一些信息,所以他会胡思乱想,如果时间一旦长了之后还可能会神经质。对一个企业来说也是一样,员工是我们接触外界企业的窗口,他在客户与合作伙伴那里的表现就代表着这个企业,所以一个组织首先要让在前线员工能够来呼唤这个炮火,调度炮火,在不违反企业商业底线的前提下,赋予自由度。
2016年6月份任老板回顾25年管理团队对华为的贡献,认为最核心的贡献有两点,第一点是把西方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引入中国,并且在华为深根落地,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过去我们过多地强调中国式管理。第二点贡献是构建了一个相对公平的价值分配体系,并且通过流程、机制的方式固化下来,不因为某一个主管的喜好而改变,这个更加不容易。我在华南理工大学听了陈春花老师企业转型的分享多场,老师也谈到”公司“这个组织形态未来还能存活多久,可能我们现在也不知道,但是”公司“这个组织它确实正在演变,这里面无论是华为”班长的战争“,还是稻盛和夫”阿米巴组织“ ,还是海尔”小微“,本质上都在做一件事情,想方设法提升企业的灵敏度,感触外界的变化,这就是凯文.凯利说的”一个生物躯体感知外界变化的能力,决定了这个生物的寿命“,通过感知外界的变化提升敏感度,使得这个企业生存下来,这是第二个很关键的连接:连接员工。
连接伙伴
第三个连接是连接伙伴。在寒冬之中大家都能想到抱团取暖,所以构建了很多联盟,但是联盟最大的问题就是很松散性的耦合。人性都有自私的一面,只是有一些人通过了利己来实现利己,有些人通过利他实现利己。我们观察这么多企业家协会、商协会,运作比较好的都在秉承着一个原则,就是构建一个开放利他的生态体系,以这个原则构建的体系就能持续走的更好。在这个体系之中每一个个体需要构建自己的品牌,也就是说在某一个专业里面它是要有独特价值的,而这个品牌构建持续之后会IP化,慢慢走向了“网红”这条道路,惟有在一个组织中每一个个体给其他的伙伴带来价值,这种伙伴关系才能持久。
转型家正是基于刚刚讲的三个连接,连接用户,连接员工,连接伙伴来构建了一个以转型服务为赛道,为企业提供转型升级所需要的专家学者、技术高管、资本等方面资源。我们深知转型家作为一家创业公司,其力量是非常微薄,所以我们想构建一个连接器,把转型所需资源连接在一起,能把一盏灯打开,使得在转型过程中走夜路的企业们更加温暖,让他们知道在他们前面竟然有这么多人在做同样的探索,并且为他们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从而实现了”让转型不再困难“的社会共同愿景。
转型家业务逻辑:“侃、教、带、陪”
转型家是如何帮到企业做这个事情呢?这就涉及到我们整个业务的逻辑。转型家目前它整个业务的逻辑概括成四个字,“侃、教、带、陪”。
侃
如果一开始从内核,从心脏做手术很多人是没有勇气的,还是要符合一个人性的东西,人性都是要取得信任之后才能做这个事情,所以我们整个业务逻辑”从边缘到中心“,最浅的连接“调侃”开始,通过媒体交流的方式营造了一个转型的氛围,这里面包括了线上的三官(官微、官博、官网),包括线下的一年一度的中国互联网+转型年度盛典,包括企业转型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系列平行——型之选,通过带队走出去——转视界等等,我们把这个模块叫立体媒体矩阵。
教
第二步,就是教转型。昨天,转型家商学院成立了,2017年转型家商学院会成为转型家业务中很重要的一环,期待大家参与进来,共同为正在转型路上的企业家们助力。
图:转型家商学院启动仪式
带
第三步就是带转型,通过轻咨询的方式帮助企业对接更好的人才、可借鉴案例、方法和套路,扶一马走一程,让企业能够在转型路上更加从容。
陪
最后一步是陪转型。陈春花老师说转型比创业更加困难,因为涉及到很多原来的利益瓜葛,所以我们很主张”以创业的方式来完成企业的转型升级“,我们会建议把一个集团企业独立一个板块出来,把所需要的资本,新技术、互联网的人才、运营的思维组建起来,成立一个新的公司全新运作。这里面要把资本力量卷起来,没有钱转型转不来,转型家正是”侃、教、带、陪“ 中帮助企业完成转型的业务闭环。
在这个闭环中我们构建了资源池,所以我们要把转型取样的行业做研究,这里面包括了高科制造、地产旅游,家居服饰等八大行业。因为这八大行业转型的需求非常强烈,加上我们股东团队现在能够连接的资源是最多的,所以我们一直想它作为取样。
以地产为例,有旅游地产,商业地产,住宅地产、养老地产等等,非常复杂,所以我在构建资源连接的时候必须想个方法把它切割,所以我和老彭在今年一月份讨论切割的时候就借鉴了陈春花老师《经营的本质》这本书,我们把它切割成”品牌,营销,经营,渠道,技术,产品,服务“等7个驱动力要素。比如说健康医药领域营销做的最好的,这个横轴纵轴构建”豆腐块“里面就有很有价值的资源在里面,当某一个企业客户需要找这种资源的时候,我们就可快速匹配对接,这使得我们转型更加落地化,帮助他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这是转型家很有核心竞争力的一块。
转型家所连接的资源主要是四类资源,这四类资源是我们在转型过程中必须的要素,包括全国各行各业知名的CIO/CTO,就是首席信息官首席技术官;在转型路上已经走的比较靠前的企业家,比如说尚品宅配、红领等,再一个是关心转型的知名投资者;还有:985/211高校工商管理学院,商学院,信息学院的专家学者,他们一直研究全国企业转型的案例,能告诉我们全国哪一个地方做的最好,我们不需要自己低下头摸索,我们要赶紧向别人学习。
转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命题,转型者寻找新S曲线的路上,一直都在坐过山车,内心很复杂,但转型者在意的是远方。在这个情况下,最后我用陈春花老师的一句话做总结,赠送给大家,陈春花老师在给读者签名时,经常有这样一句话“在一起,总美好”,非常暖心,在转型路上不孤单,也期待大家在转型过程中,多找找转型家这类的服务机构交流,快速找到自己的路子,早日成功蜕变,谢谢大家!
*演讲者:邓斌,转型家联合创始人
*本文根据2016年11月25日“2016中国互联网+转型年度盛典”邓斌主题演讲整理,经演讲者审核。
*声明:未经演讲者授权,不可对本文作任何增删改!
第三十四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邓斌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