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战”的关键就是“货币战”!这次我们推出人民币计价的原油期货,就是一场硬仗。
这也是中美贸易战的第一局,中国已经旗开得胜!
1
为啥原油期货这么重要?
因为石油太重要,而石油价格和石油交易中所用的货币,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黑色黄金”。可以说,在工业时代,谁掌握了石油,谁就掌握了世界的钥匙。
原油期货可以用来成就一个国家,也可以用来摧毁另一个国家!
正是通过原油期货市场,美国人将美元推上了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要知道,美国和沙特搞过一个协议,美元和原油挂钩,原油的结算货币必须是美元。在中国原油期货建立之前,世界近98%的原油交易都与美元挂钩,美国直接决定着石油的价格。
正是通过原油期货市场,美国可以抬高或压低石油价格,牢牢控制原油的定价权。可以说,每一次原油价格的大起大落,背后都隐隐约约有着华尔街的身影。正是通过原油期货,美国多次操纵石油价格,"玩死"了苏联,"玩残"了俄罗斯。
2
中国走到世界舞台中央,原油作为“工业的血液”,中国在这方面必须有所作为。
中国版原油期货的诞生,可以成为中美贸易战中,中国围魏救赵、主动出击的奇招。
首先,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原油进口国和第二大原油消费国,我们理应掌握原油的定价权。
而现在,最主要的原油合约包括三种,分别是洲际交易所上市的布伦特原油、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上市的WTI原油、迪拜商品交易所上市的阿曼原油。这三种原油期货的交易报价均以美元为单位。
在中国原油期货的总体设计思路中,明确写有“人民币计价”这一条,也就是说,不管是面对境内投资者,还是境外投资者,原油期货均采用人民币进行计价和结算。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也将成为全球惟一一个以人民币计价的原油期货上市所在地。
当然,这其中最大的阻力,莫过于人民币现在还不是国际储备货币,如果原油出口国通过人民币结算,手里将持有大量的人民币,很多人最担心的人民币不能够广泛的在国际交易中使用。
但是,中国在此之前早就有了一个天才的创新:任何接受人民币作为石油贸易结算的石油出口国,都允许将获得的人民币在上海黄金交易所兑换成黄金!
它相当于将原油、人民币、黄金直接挂钩!人民币的信用和黄金的信用一旦挂钩,要知道黄金是全球各个国家央行都储备的硬通货,这毫无疑问会让全世界增强对人民币的信心,将极大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而且俄罗斯和中国在交易石油时一直寻求进行非美元运作。这两个国家也都加大了对黄金的开采力度,一旦美元崩溃,他们也会有足够的实物黄金。
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等国也需要大量进口中国的商品,尤其是俄罗斯、委内瑞拉等正遭受美国的制裁,更需要中国的商品。
High Frequency Economics首席经济学家兼董事总经理温伯格说,自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以来,中国将成为全球最主要的石油需求国。 温伯格指出,“我相信,用人民币对石油的定价即将到来,一旦沙特接受,其余石油市场将会跟随他们一起行动。”
当问到如果石油市场将石油贸易从美元转向人民币,这对美元意味着什么时,温伯格说,全球的交易货币将会对美国证券的整体需求减少,将目前6000亿到8000亿美元的石油贸易从美元换成人民币,这意味着对中国的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会增强!
所以,贸易战的关键就是货币战!
中国自十年前就开始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在全球范围内建立清算银行和货币互换机制,并建立了从香港到伦敦的离岸交易中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2015年决定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篮子,加入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的行列。
中国这些年经济增速快,外贸顺差多,人民币具有强大的稳定的基础。人民币在原油领域打开了前所未有的局面,人民币国际化将大大推进,这是中国的光荣时刻。
一旦中国在全球约8000亿美元每年的原油贸易领域推开人民币结算,这将使得人民币在全世界遍地开花,接下来人民币国际化会成爆发性的增长。
这一次,人民币必将被送上历史潮头,成为新一轮全球化的载体。
这对美国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
但是,我们也要明白,这些年凡是石油交易不想用美元的国家,都多灾多难,小国就遭殃,比如伊拉克/利比亚;大国就被针对,比如俄罗斯,但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不是某一个国家或者某一支军队,而是世界规律,历史大潮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美国是世界的传统规则的制定者,掌控了全球的货币引发(美元)、产业结构,而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需要拯救的世界,各国迫切需要中国去注入新的活力。
美国人总是选中国作对手,甚至还以贸易为噱头打压中国,其实是选错了对手、选错了方向。未来真正对美国构成挑战的根本不是中国,是美国自己,因为美国通过金融和虚拟经济,已经把资本主义的红利吃尽了。它至今没有意识到,一个大时代正在到来,这个时代将会把它所代表的金融资本主义推到最高阶段之际,让美国从巅峰跌落。
第三十四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content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