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新转型 > 正文

石油公司数字化转型,看上去很美

2018-10-17 14:02:49  来源:南方能源观察

摘要:前一阵,中海油董事长杨华提出了石油公司传统业务数字化转型并向综合能源服务提供商发展的三个判断,演讲很提气、文风也很清新,在行业内颇多转发和评论。回归到传统油气公司的转型问题上来,笔者认为,转型形势很复杂,现实挑战也很艰巨,若干判断简述如下。
关键词: 转型
关于第一个判断:“在未来十年之内,油气仍然会是这个星球上的主要能源产品,中海油仍将主要依靠这个业务立足于世界。”
——立足现实的考量很务实,但须考虑高油价下的转型动力,谨防2008重演。
1、伴随能源转型进程,石油在能源供需中的占比逐步下降,这个过程正在加速。传统石油业务对石油公司的现金流及财务贡献日益下降,多元转型需要像2030愿景下的沙特那样未雨绸缪时不我待地开始转型(减少对石油的依赖)。
 
2、尽管2030年前石油供需依然坚挺,新能源发展不会对石油公司在成伤筋动骨威胁,但石油消费达峰后再开始转型,石油公司在数字化及针对终端的综合能源服务方面将与先行者差距将更大。数字化先行者们(如电力领域等)对终端用户有着极强的粘性,且现在已经处于竞争激烈阶段,后来者赢得市场的机会不大。
 
3、数字化生产的仅是数字化的一部分,虽然对降成本有所贡献,但由于同质性的存在,极容易被同行复制;通过数字化的综合能源服务锁定用户,方可实现传统能源企业向服务型企业的转型,基于数字化及网络化的业务也更加牢靠。
 
关于第二个判断:“新一轮成本竞争的支点,大概率的可能是数字技术。各竞争主体对数字化技术的应用速度与水平将会决定未来的能源版图。”
——数字化技术及数字化支持下的转型很重要,但数字化并不能直接提供能量。 
1、传统能源企业转型升级不仅仅是数字化,还需要互联化,或者说“互联网+”包含了数字化和智能化,互联化可以更针对用户,满足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数字化局限于上中游(石油公司的传统业务)其实与自动生产差异并不大。
 
2、处于数字化对竞争力的影响考虑,目前就要开始研究:数字化尤其是上游(勘探开发)及中游(炼化管输)的数字化,对于降成本的费效比及贡献率如何?石油公司数字化转型的成本收益风险及应对。
 
3、若考虑以2050年为时间节点,中国能源消费电气化高限将达到48%(强力控碳情景)以上,也就是说约一半消费市场被电力系统锁定。所以,若仅仅在油气上中游考虑数字化转型的应用速度与水平,将难以撼动能源版图的改变趋势,尤其是消费侧。PS,其中将伴随更高渗透率的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
 
关于第三个判断:“十年后,中海油可能会转型为一个以服务属性为主的公司。十年内对数字技术的应用水平将直接决定十年后转型的质量。”
——基于数字化与互联化的平台经济将成为宠儿,其玩家将率先实现高质量转型。 
1、数字化转型对提升企业技术效率十分关键;但数字化转型的初期并不能为财务平衡带来直接贡献,甚至增加成本。因此,关键在于提效降本需要成本分担,但众筹成本分担风险一直是传统能源企业尤其是石油公司传统上游业务的弱项。
 
2、若数字化仍仅仅限于应用在传统领域(油气开发与储运),石油公司将有很大概率被“锁定”在上中游传统业务上,而不可能成为以服务属性为主的平台企业或者提供综合能源解决方案的企业。
 
3、无论传统企业转型质量如何,综合能源提供商必须接近下游消费侧,“锁定”用户并可影响用户消费,局限于上中游很难成为综合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
 
总结:奇点临近,传统能源企业(尤其是上中游)仍需努力求索
——数字化及综合能源服务提供商的关系及石油公司的转型起点与条件差距。
1、基因上的差异:电力系统(含风光核水电源业务、输配业务、储能调峰业务等)距离数字化一张纸,油气煤等传统能源企业距离数字化一本书。电力领域及参与者的基于信息的实时互联性及精确统计提供了这一基础,目前大量的技术与商业模式创新多数集中于电力领域,而业务及资产集中于上中游的传统石油公司则缺乏上述基础。
 
2、数字化不是一切:传统能源企业数字化(生产)≠(接近用户的)综合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其中的区别在用户粘度及对消费的影响上,这是非技术因素。不能忽略非技术因素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尤其是在能源市场化改革初期。
 
3、仍需大量基础工作:为用户服务的数字化和互联化需要打破能源“竖井”,需要各环节几乎所有节点的精确统计并可转换,这需要标准化及大量基础工作,包括数据信息平台及有效管控机制。
 
不自我颠覆就等待被颠覆——石油公司尤其是传统业务的数字化转型只争朝夕,但数字化转型与综合能源服务并非相同目标。石油公司不能拘泥一时得失,需要高远视野、制定长期战略,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创造条件。
 

第三十四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content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