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新转型 > 正文

冰水共溶状态下的网约车:强监管催生三方纠结

2019-01-02 13:43:36  来源:《财经》

摘要:“纠结”成为当下网约车产业链上的主题词。从运力的角度来看,网约车现在是冰水共溶状态,强监管是冰,放松监管是水。安全则是水桶,一旦出现孔洞,冰水均不复存在。现在,监管层、企业、司机都努力在两者中谋取动态平衡,一切又又到了十字路口
关键词: 网约车 监管
 
一则“明年1月1日起,滴滴清退所有私家车主”的消息,引爆了网约车司机群体。滴滴随后予以否认,表示尽全力满足合规要求。但摆在明面上的监管标准,如同达摩克斯之剑高悬在网约车平台及司机头顶。在网约车新玩家逐渐增多的当下,运力成为新的难题。
 
在合规条例下,被招安的网约车逐渐褪去“共享化”色彩,向专车转型,共享经济的成色还剩几何?
 
过于严苛且滞后的监管,或许制约了网约车乃至共享出行的发展,合规与监管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横亘期间的难点。
 
三方纠结
 
圣诞夜,上海街头,5公里路程,20元,笔者在某网约车平台叫到了一辆奥迪Q5。
 
司机自称是一名比特币矿主,因为矿机在西部,用了国网电力资源,加上今年比特币价格狂跌,运营入不敷出。为了开源节流,开着自己刚买一年的豪车,走上街头“灵活就业”。最近一年,以开网约车做职业“Gap year”这样的人,在笔者身边越发常见:在北京遇过前风电工程师,在厦门遇过前外贸通关员。
 
由于目前从严的监管政策,使得他们颇像超生游击队,悄悄运营,祈祷着别被有关部门抓住罚款、扣车。临近年底,已经有多位网约车司机向笔者透露,滴滴已持续一段时间引导司机去考证,并对持证司机有一定的派单倾斜。而在回应交通部的整改要求中,其也表态,将逐步停止向不合规司机派单。
 
根据现行规定,网约车至少需要车辆更改性质为营运车辆,司机考取运营资格证。此外部分地方监管部门,还针对车辆价格、轴距、新旧程度、司机户籍等作出了花样百出的监管条例。据悉,近期的清退主要源于地方监管的压力。
 
从需求来看,包括出租车、网约车在内的叫车,借助私密化、点对点出行空间,实现了产投比的最大平衡,预约叫车、下车就走,免去停车、开车的烦恼,以及车辆折旧、维保的痛苦,愿意用共享出行代替私人开车确实成为新的理性选择。
 
“对于目前的交通现状,买车实际上是一个人一生之中最坏的投资。”李开复就曾表示,买车后96%的时间,车辆都处于停滞状态,是降价、折旧的。
 
对于共享的接受程度,催生了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出行市场。
 
伴随新玩家车企的杀入,网约车再度战火纷飞。仅仅在12月就有三家企业抢滩登陆,好不热闹。
 
今时不同往日。撒钱争夺的对象,正从用户转变为司机。
 
笔者多次乘坐车企的网约车服务,司机普遍具有互联网平台开网约车、乃至出租车的经验,有的还是出租车公司的五星级驾驶员。据他们口述,B2C模式最吸引他们的是较为优渥的底薪,过得去的性价比,能交五险一金的保障感。也有的司机表示,现有平台刚结束试运行,尚未签订合同,骑驴找马地期待条件更优渥的新玩家招揽自己。
 
投入车辆有限,被外界认为试水的背后,是车企入局网约车的纠结:车辆是管够的,但合规司机有限,供给跟不上需求,成为阻碍其扩张的最大难点。
 
对于网约车平台而言,地方各色法规,让其所拥有的庞大车主的先发优势,瞬间转变成了历史包袱,严格监管下的合规风险陡然而生。然而清理司机群体,则影响叫车响应速度,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流失核心用户。
 
监管层也在纠结。
 
一位接近工信部的专家曾对笔者表示,部委的态度比较明确,道路资源有限,鼓励集约化出行,网约车做大后,自然受到制约。但同时也鼓励支持新业态,所以态度自然也有些矛盾。毕竟,一旦出现恶性事故,公众不管什么是“事后监管”,舆论压力滚滚而来。
 
监管从严的依据和未来
 
安全是出行的首要因素,这也是全面监管网约车的背景和依据。然而,从逻辑上看,网约车的合规与安全并非充分必要条件。
 
曾有媒体依据裁判文书网,梳理过自2015年来,网约车平台与出租车司机涉及刑事案件的数量比较,从绝对值来看,网约车平台司机的作为犯罪嫌疑人涉诉的数量显著偏低。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傅蔚冈曾对笔者表示:网约车的安全性本质上高于出租车,强监管对于安全提升的效果存疑;现有地方政府出台的网约车准入规则,涉嫌违反立法法和行政许可法的相关规定,应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法规备审核;目前,基于户籍的不合理限制使得越大的平台越难合规,反而容易优汰劣胜,最终损害用户权益。
 
上述接近部委的消息人士建议放松监管:网约车不是简单的通过互联网技术叫车,而是一个让价格和信誉产生价值的匹配平台,强监管剥夺了属于供给侧的资源。另一方面,在部分专家眼中,网约车本身就是被洗白的黑车。
 
放松监管,现在看来难度不小。
 
12月2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分组审议民法典侵权责任编草案。审议中,部分委员建议,“网约车平台责任”应写入民法典侵权责任编,作为责任主体,从而强化对其违法责任的追究。
 
一位接近交通部的人士曾对笔者表示,实质上,网约车的诞生促进了出租车的改革。社会是好事,但安全问题暴露了在新业态监管方面的不足,习惯问题导向,被动管理;伴随监管从后端转向前端、权力下放,由于传统出租车与地方政府利益相关,在地方又出现了一些不作为或权力寻租,很是头疼。
 
情况会有所改观。
 
普华永道思略特合伙人彭波认为,现阶段司机供给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大问题。地方政府也是务实的,在部分城市,针对司机准入门槛已经有一些松动,比如调整以户籍作为司机准入的刚性门槛。未来放松或可期。
 
笔者走访多家车企网约车平台,他们也希望能够放开现有的强监管,让车主利用闲暇时间,加入平台提供运力。比如修改网约车作为营运车辆,满八年强制报废的现有规则;针对网约车,推出价格与风险匹配的营运保险,以便降低成本、提升合规率、繁荣网约车市场。
 
针对现在的情况,一位从业五、六年的业内观察人士对笔者表示,从运力的角度来看,网约车现在是冰水共溶状态,强监管是冰,放松监管是水。安全则是水桶,一旦出现孔洞,冰水均不复存在。但,不能把水冻成冰,来实现水桶的作用。
 
现在,监管层、企业、司机都努力在两者中谋取动态平衡,一切又又到了十字路口。
 


第三十四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content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