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分享的主题是“创新是一连串的事件”。
读过经济学的朋友应该知道,这个题目是我从耶鲁大学经济学家埃尔文·费雪那里借来的,他已经去世了。他一生做过很多重要的研究,其中重要一项是把时间引入经济思维中来,去理解人的活动。
比如怎么理解收入,理解资本。
我们一看income“收入”这个词,通常会想到什么呢?无论领薪水也好,股权分红也好,我们一想收入就会想货币。
但费雪教授不这么认为,他认为收入是人类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们为了收入从事经济活动,从事经济活动的结果又落实到收入上来。收入真正的含义是人的享受,而不是货币。
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其实是为了增加享受,但这个享受很难被衡量,因为每一个主体对什么叫享受(enjoy),评价完全不同,你要去研究就很困难。
比如说,我们早晨起来喝一杯咖啡觉得很有享受感,但不能度量咖啡给我们带来的感受,只能度量这杯咖啡。再退而求其次,把买一杯咖啡的货币浓缩成为收入。费雪对这个收入概念一层层拨开,试图让我们理解人的活动。因为人的活动追求的目标,不完全是货币的,是没有办法才把货币做代表来度量。
人们追求的活动有大量非货币形态,这是真正可以解释人类行为,包括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创新行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切入口。
第二个概念—— “事件”,他也做了解释。事件是个跟人类有关的概念,自然界没有事件这一说。事件是外部发生的事情人作为主观的主体引起的感觉。
我们一讲到事件,一定跟人有关。经济学立志于解释人的行为,所以它要有自己一个聚焦的概念事件。
第三,什么叫一连串事件?因为当我们喝咖啡的时候产生愉悦感,但咖啡这个收入可不是你喝的那一瞬间才产生的,它前面发生了很多事件。
自然界怎么会发现咖啡是可以喝的?我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听说最早是牧羊的孩子发现的,他们发现羊吃了树丛上一些果子以后,很异常、很兴奋,又蹦又跳。
你想想看,从羊吃了会兴奋,最后变成我们喝到的一杯咖啡,中间发生多少事情?这些事情一连串要有人发现、有人肯定、有人迭代改善,中间要发明工具,要宣传营销。
这些事情其实都是income。
所以,费雪教授说,人类的行为追求的是最后那个享受的感觉,但要得到那个感觉,要经过一连串的事情。
我就借了费雪这个重要的命题,把创新替换为收入。因为创新是带来收入的一个事件,而创新本身也是一连串事件。
我们不能看到最后灯光照到这些创新者身上,在全世界耀眼的时候才认为这叫创新。创新的发展过程极其源远流长,可能从原来我们根本不认为跟创新有关的那些事件开始了。
我讲几个故事:
钟表匠与大航海
中国人的航海活动很早就开始了,秦始皇要去东海求长生不老药,这个念头驱动了很多当年的航海活动。
唐朝航海活动最长航路达到1.4万公里,最远可以经过中亚、东亚、西亚,到达红海,到达非洲。后来很可惜,明朝耀武扬威的郑和下西洋以后,航海活动反而收缩了。因为当年明朝的活动是炫耀性的,是去展示中国伟大昌盛,不是商业主导的。
所以,一次出去几万人耗资极其巨大,朝廷的财政情况不好以后,就走入了封闭,片帆不得下海。所以,后来的中国人对航海活动反而觉得蛮疏远。
荷兰这么一个弹丸之地,也就2个半北京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几百万人口,17世纪达到了辉煌的顶点。因为它吸收发扬了欧洲大航海的传统,曾经成为全世界3/4海上的运力。后来非常有名的东印度公司,其实最早是荷兰人创造的;巴西最早是荷兰商人去殖民开拓的;当年纽约也不叫纽约,叫新阿姆斯特丹。
把以上两张图对比,你会发现,中国1万4千公里的航海基本是沿着大陆贴边过去的,而欧洲的大航海运动是跨大洋的,这在技术层面有很大不同。
今天,全世界差不多有35万条船在几大洋航行,全球人民的生产、经济、交换、消费活动通过大船连成一体。整体来看,人类驾驭海洋的能力大幅度提高了,对我们今天各国人民的收入都有重要的影响。
我们追溯一下,这一连串事件可以追到哪?首先取决于一些关键技术难题能不能解决。如果没有中国古代发明的指南针,船离开大陆走不远。
马克思曾经说,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3大发明是: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
指南针打开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
印刷术变成新教的工具,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精神发展创造的最强大杠杆。
其中,关于指南针的这句话是不够准确的。跨洋的航运有很大的挑战性,因为指南针可以让你确定南北,进而确定纬度,但无法确定经度。具体在茫茫大海上走的时候,如何知道自己的具体位置,这个问题在很长时间内解决不了。因此死了很多人,撞了很多船。
所以,一些小册子、加上运气、很高的事故率,这是过去航海活动一个特征。
今天一辆船从上海港出发,几万个标箱的东西今天到哪里,明天到哪里,都能非常精准。这个把握哪里来的?是一连串事件。
最早是天体物理学家,觉得这个天空非常有规律,星球和星球之间有数学关系,发现出来以后可以进行一些准确的推断。
所以,开始一条思路是沿着希腊开始的天体物理学,如果我在船上读懂天上星和星的位置,就会知道船在什么位置。但很遗憾,一代代天文学家,包括望远镜观察手段的进步,一直没有找到非常准确的可以在海上定位的办法。
最后实际的定位,是被巨大的海难事件刺激,由欧洲当年走在航海前列的那些国家出面,英国女王、西班牙国王、葡萄牙王子,都设出了巨大的国家级奖项,最高的奖项是英国设的。
1707年,英国海军胜利打败法国海上舰队,但胜利回朝的时候遇上了连续12天的海上大雾,在非常靠近英国本土的地方,5艘船带着2000多个英国士兵全部沉没。
这场灾难让英国议会痛定思痛,设立了超级大奖,说谁能解决船在大海上的定位问题,就能拿到2万英镑大奖。
这刺激了英国伦敦一个没上过多少学的工匠。《经度》这本书里讲到这个故事,最后拿下这个题目的是一个叫哈里森的钟表匠,没有多少文化。那个时代的钟表技术,今天来看是很落后的,是很早期的事件。陆地上还行,一到海洋上,表都要用润滑剂加油,一潮湿,盐度一变大,润滑剂就出问题,表就不准。
当时形成怎么个思路?地球是转的,所以只要你知道出发地点那个时间,再知道现在船的时间,你就可以推算出你在经度的哪个位置上。我们的时差不就是这么来的嘛!
最后是哈里森先生成功地拿下了第一座精确的钟表叫“H1”,完全是靠他的工匠精神。
非常有意思,哈里森开始冲着2万英镑去的,做出第一个来以后,他追求的目标改变了,最不满意H1的是他自己,他觉得体型太大、不够美观、不够精准。皇家付给他一些很高的报酬,他衣食无忧,就不接市场上的生意了,自己带着儿子开始攻第二代。
这一攻第二代,从H1到H2,十几年时间,关键的技术问题来回解决。然后再解决H3,最后做出H4,H4的精度超过了皇家要求的标准。
这个故事是一个长长的链条。因为人要来往,就要移动。要移动,位置就特别重要,而人类并不是天生就知道他在哪里的,陆地当中移动那些挑战性的问题解决了,海上近海航行和远洋航行又有新难题。一个难题比一个难题厉害,这是一个链条极长的创新故事。
原子弹与科学革命
第二个故事,我们都知道原子弹结束了二战,让日本天皇宣布投降。
但是原子弹不是看到它厉害的那一瞬间发生的。万事万物当中有原子本来就是源远流长的认识过程,事物可以不断的分,分到最后叫什么名字?那是希腊时代的一个猜测。原子,说出这个概念的时候没法观察,没法验证,就是一个猜想。
至于原子里头含的能量如果引爆出来,能量的量级是所有分子里包含的能量完全不能比的,这也是科学家的一个认识。
最早是1939年德国化学家的一篇论文,说所有过去的能量都是分子间的能量,但是原子能量要把它激发出来,那个条件很难满足。
具备什么条件可以完成裂变?第二篇论文是荷兰人写的,认为激发条件当中非常重要的就是要利用铀。
人类写了这么多东西,有多少是经得起查的,查一查这是科学传统。但是当年是1939年,德国科学家写了论文,居里夫人他们要做反应,没有条件。英国要做实验,要抗战希特勒,也没有条件做。
最早做原子反应堆的是德国犹太科学家,因为被希特勒迫害而逃难到美国,联合爱因斯坦出面向美国总统说,美国应该上手做这个实验。然而,当时的总统罗斯福是一个政治家,根本不懂原子间的能量释放,怎么下这个决心?
最后是日本人在珍珠港袭击了美国的太平洋舰队基地,美国才开始废弃它自我中立的这种态度,确定设立曼哈顿计划,最后总投资是20亿美元,用了美国1/3电力,然后率先于德国法西斯研制成功3颗原子弹,结束二战。
这个事件从论文开始,由关键技术、关键设备、工艺,无数难关,要集合那么多科学家一起工作,发现哪是岔路,哪是正确的方向,谈何容易。
所以,还是借费雪的观念来看,创新是长长一连串事件。
这里有本书后面的附录,是600年来人类的重要的发明的年表,你一项一项去看,如果没这些东西,今天人类的享受是什么水平?
但是这些东西每一样都不是最后呈现出来的时候才叫创新的,它都经历过一个或长或短、或易或难的一连串事件,这是今天希望给各位分享的最主要一个思想线索。
创新的一连串事件
拆解为四组事件
我最近一两年喜欢一个东西追一追哪来的。任何改变人类命运、大幅度提高我们“收入”的最早事件是idea,是某些人头脑里冒出来的一个想法。
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最重要的就是有想法,是这个特征让人类在生物界成为万物之灵。但是,想法最后怎么变成解决问题的技术,中间有很多偶然性。很多事后看觉得这条路线很顺,中间看、还原回去看,不知道走丢多少人,多少人死在半道上。
所以,第一组事件是从想法到技术,也就是说创新最早的一环是怎么把想法变成一个可应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第二组事件,你有一个技术手段,它能商业化吗?不一定。从技术成熟变成商业上可以用,又需要一连串事件,无数尝试、无数努力。
如果没有向一切方向的尝试,创新怎么会进入人类生活,举手就得就可以来杯咖啡?我去年11月去访问过西雅图,看了STARBUCKS创业故事,美国人的咖啡水平在以前,那个难喝呀!通过一系列的努力,才能成功,中间要烧投资人的钱,要耗你的生命,你的团队可能瓦解。
第三组事件,不成功的商业化没关系,成功的商业化一定会惹上大麻烦,越成功麻烦越大,你真成功了就惹人家了,要混战一场。
第四组事件,就开始呼唤秩序、呼唤立法、呼唤新的规则,这个过程让创新平庸化,真正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然后人类再冒出另外一个想法来,这就是创新的过程。
这些事件之间,需要我们努力的方向,承担创新重任的那些人是有所不同的。
我下面分别把这四组事件简单做一些探讨。
第一组事件:从想法到技术
人类的人数现在存量是70亿,历史上有多多少百亿人口,每个人都有头脑,都有想法,但事后看能够影响人类的重大想法寥寥无几。而且很有意思,它的分布极其不平均,不是哪些地方都冒出过可以影响人类的想法,有些地方多少年一个也没有。
不相信在图上标,有些地方密密麻麻,有些地方就是一片空白,长期空白。这个事情就有意思了,什么条件刺激人类产生那些事后看有远大前途的想法?具备什么条件这些想法可以出来呢?
这个问题就要去看欧洲,幅员面积跟中国差不多,人口差不多,文明历史差不多,两个古典时代都是辉煌的,希腊文明很辉煌,我们诸子百家也是很辉煌的。
但是往后捋,13世纪以后,明显有几件事情在中国历史上就没发生,启蒙运动没发生、科学革命没发生、文艺复兴没发生。1840年整个中国文明吃这么大的亏,留下来一个李约瑟之谜。(英国学者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提出,他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此问题,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为什么这一脚就跨不出去呢?李约瑟猜测的答案说,中国古代大一统的科举制度下,天下厉害的人都读四书五经,读皇上规定的经典,考上考不上都有标准答案的,最后皇帝还要殿试,按自己的偏好决定第一名。这一制度的代价是,人们冒出的很多千奇百怪的想法都自己消失了,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落后。
所以说,创新的第一组事件里,最重要的是好奇、敢想,百无禁忌想,要擅于提问题,最重要的就是任何想法都要接受检验。知识的重点不是记住很多东西,而是探索未知。如何从已知通往未知,才是学习的重点。
我以前去以色列访问,这样一个1948年才创立的国家, 800万人口中出了7000多个上市公司,很多硅谷的关键技术研发都是从特拉维夫出来的。
我问他们是如何做到的,他们的回答是重视教育。不过,与咱们意义上重视教育的方式不同的是,以色列的小孩从5岁开始读书,没有死记硬背,也没有老师一个人讲的宣教,而是被鼓励提问、进行讨论和探索未知,这种态度是他们的长项。
所以说,他们能成功创新的长项是从哪里来的?是激发出来的。不是靠一个天才坐在那里就会冒出来,也不是靠人数多、脑袋多,想法就一定多。有很多想法不碰撞,就出不来。
想法密集产生的地方,一定有个叫做氛围的东西,都有一些基本的教养,有一套探索的办法,有问题牵引着走。讨论、争论、争辩,这些都是这些事件当中极其重要的,才能把想法最后落成技术。
第二组事件:技术想法的商业化
第二组事件,有想法,有技术,能满足市场要求吗?这组事件至关紧要,它也不取决于个别企业家,我们事后看是天王巨星般的这些人厉害,但是非常重要的是整个社会对商业活动什么态度。
没有这个态度,就不可能有这个结果。“企业家”,这是个法文词,entrepreneur原意是事业家,来到世界上要成就一件事。千万别以为企业家是有钱人,企业家是缺钱的人,我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就是企业家有多少钱都不够,他要做事,做的事比他掌握的资源多,所以借多少钱也不够。想法大,这是企业家的特点。
然后,企业家很有意思,对潜在的机会敏感。科学家、发明家是对新的东西敏感,对企业家来说,新不新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满足潜在的市场机会。
第三组事件:混战一场
成功的企业家,麻烦就会来,因为你会动人奶酪,越成功越麻烦。
比如我研究过滴滴,非常喜欢它的故事。
最早他们的研发团队一家一家访问出租汽车公司,一百多家都拒绝合作,他们说再找一家不同意,那我们就不干了。结果下一家同意了。
出租汽车老总同意没有用,司机不同意。最后跑到北京西客站,一个门一个门去敲,动员司机装滴滴的APP。
创造一个市场,两边都要做工作。很快麻烦来了。所有人都要对准他,传统的出租汽车公司因为被你抢了生意,所以不高兴。没有补贴,消费者也不高兴。前一天你还是创业英雄,突然就变成全民公敌。
最后,怎么重建秩序?
政府要出场,人大要出场,制订新的游戏规则,新老利益之间怎么求得平衡,协调社会各种不同看法的能力就重要了。
所以,从想法开始到最后改变人类的生活,创新是一连串关口、一连串挑战、一连串难题。这里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持续攀登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完)
第三十四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content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