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非常中肯的说出了一个事实,汽车行业,作为制造产业中最为复杂的一个行业,整体来说其实是非常保守的,保守得有些不思进取。如果不是有新兴行业挑战者的出现,即使已经发明了更进步的技术,能让人们享受更好的体验服务,他们也不太肯立刻拿出来推广使用。
特斯拉的出现,刺痛了传统汽车制造商的神经,以外来者的姿态挑衅了这个行业自私的集体默契。这件事不难总结,特斯拉2016年秋天更新了自动驾驶系统,宣布全部车型都将标配基本硬件,2017年,奥迪和通用就赶紧发布了L3和L2级别自动驾驶车型。
就像大家都说,是特斯拉推动了汽车电动化一样,但这只是一个角度,从另个角度看,就会问一句,早几十年就在研发电动汽车的通用,丰田,怎么就没有推动这一步?
当然了,不可能要求每个人,每个企业,在每个领域,都是挑战者。通用,丰田,对于更早的企业,更早的技术,也是以挑战者的姿态出现的。当占据行业内的有利位置后,习惯性的巩固已有利益并制造壁垒这是很难摆脱的人性,但优秀的厂商会着眼于社会和人类的未来,会不断突破边界。
从这个角度来说,人类需要更多愿意不断自我突破的优秀企业。汽车行业已经逐渐认识到自动驾驶汽车所带来的威胁和挑战了,然而现在仍然有几个关键因素阻碍着自动驾驶策略的制定和推进,并让人无法应对其后果。
阻碍自动驾驶汽车发展的五个关键因素:
1、时间:缺乏紧迫感
虽然在过去两年间,自动驾驶领域的激烈竞争已经促使很多业内人士开始充分重视这一技术,但他们中的大部分,仍然比较保守,他们希望通过二三十年的缓慢过渡来推广自动驾驶汽车。
但事实上,自动驾驶技术(L4及以上水平)将会快速在行业内普及开来,这个速度较之传统汽车行业里的新技术应用将会快得多,最主要的促进因素是,自动驾驶技术不仅让汽车变的更安全,也为人们节省出很多时间,同时能让一些企业和城市获得更好的竞争定位,在人工、燃料、保险和资本多个方面还能带来巨大的成本削减。
因此,想要生产出可靠的自动汽车,所剩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2、共享经济的迷茫前景带来的复杂影响
共享概念和共享经济的发展,使得汽车行业在探索具有深刻颠覆性的出行交通体系变得更加困难。
驾驶是否还有乐趣,对消费者来说汽车品牌是否还很重要,如何评估政策法律监管环境,消费者到底是倾向于使用共享自动驾驶出行服务还是其他的商业模式,行业观察者希望能够准确描绘出自动驾驶技术影响下的未来远景,而这个远景能够与当前的模式、经验和结构密切相关。
3、对自动驾驶汽车的商业模式缺乏理解
多年以来,汽车行业已经认识到共享出行服务的这一发展趋势,汽车生产商也都认识到自动驾驶汽车将会加快这一趋势。但是他们似乎没有花什么精力去思考市场的动态发展(这与过去通过中介进行的汽车共享是全然不同的事)。
比如,共享出行服务市场的运营和竞争方式将会发生改变,在监管环境下会出现车队垄断者,城际和长途共享出行的服务和成本结构会有所不同,以及这些出行业务的服务策略和混合经营的模式也会变化。
另外,除了汽车共享之外,还有一些不同的商业模式可能会为自动驾驶汽车技术带来发展机遇,这需要各路玩家花点时间来仔细思考和评估,做好优先级的判断。
4、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汽车之间的关系没有理清楚
与自动驾驶汽车现象同时出现的,是汽车行业被卷入了有不同发展模式的变革阶段。但自动驾驶汽车和可替代能源之间的关系却被广泛忽视了。
由于自动驾驶汽车将会改变出行模式(增加城际出行服务,改变长途旅行模式等),而且自动驾驶车辆能够自动补给能源(或近似自动的),因此采用可能替代能源的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电池里程将不再那么重要,用户将会根据他们习惯的出行模式来选择拥有最合适的里程数的车,而不是一味选择最大里程数的车型。当用户通过汽车实现更加充分的共享出行时,建设充足的充电设备就会变得更加容易和经济。
因此,自动驾驶汽车技术将会促进汽车的动力向电能和可替代能源转变。
5、害怕被淘汰/拒绝改变
任何一个组织,面临一个巨大变革,都必须考虑其对自身主要商业模式带来的颠覆性影响,并且一定会遇到来自内部的巨大的阻力。
那些看到不祥征兆的人,将会犹豫是否要成为这一(痛苦)改变的倡导者,因为内部的反对是激烈的,到处都是不确定性。结果是,职业生涯的高度不确定性。
认真研究那些不得不面对颠覆性变革的行业和企业的发展经历是非常有帮助的。柯达就是一个例子,70 年代他们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代数码相机,1995年发布了全世界第一款数码相机。
就好比汽车行业,其实在自动驾驶技术方面也已经有几十年的研发历史了。但是柯达对于使用新的商业模式过于犹豫不决,因为害怕自己最赚钱的胶片业务被淘汰。当他们的利润开始下降时,再开始推广数码相机业务却是为时已晚了。
汽车行业是犯不起同样的错误的。
第三十四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yulina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