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慧交通 > 正文

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利好,万亿级市场等待挖掘

2017-09-28 10:17:28  来源:亿欧网

摘要: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传统燃油车的退出时间表提上政策议程,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影响至关重要。随着一系列政策支持落地,新能源汽车发展有望再次提速。
关键词: 新能源汽车
\
  历经百年发展的燃油汽车行业正被颠覆。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近日出席活动时表示,“全球汽车产业正加速向智能化、电动化方向转变,为抢占新一轮制高点,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和机遇,中国已启动研究传统燃油车的退出时间表。双积分管理办法即将发布实施”。中国有望成为全球第7个宣布停售燃油车计划的国家。与此同时,奔驰、沃尔沃、大众、林肯等越来越多的汽车厂商加入电动汽车阵营,宣布全面停产停售传统燃油车型时间表。在政策和市场双轮驱动下,新能源汽车正加速驶上快车道。
 
  政策不断加码新能源汽车
 
  今年以来,国家从多个层面不断强化对新能源汽车的扶持力度。
 
  2017年4月,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及科技部联合下发的《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表示,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量与销量达到200万辆;到2025年,我国汽车生产将达到3000万辆左右,其中新能源汽车生产700万辆。
 
  今年6月,工信部起草了《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该意见稿明确要求年产量或进口量大于5万辆的传统乘用车企业需生产或进口一定比例的新能源乘用车。其中规定,2018年至2020年,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要求分别为8%、10%、12%。2020年以后的比例要求另行制定,这一规定适用于所有在华汽车制造商。辛国斌透露,这项新能源“双积分”管理办法近期即将发布实施。
 
  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传统燃油车的退出时间表提上政策议程,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影响至关重要。随着一系列政策支持落地,新能源汽车发展有望再次提速。
 
  新能源汽车替代燃油汽车大势所趋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履行《巴黎气候协定》,以及顺应人工智能浪潮发展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全球汽车行业的智能化、电动化成为大势所趋,新能源汽车站上新风口,百年汽车工业的产物燃油汽车正逐渐走向历史。
 
  截至目前,已有法国、荷兰、德国、挪威、英国、印度等国家宣布了停售燃油车的计划。在企业层面,梅赛德斯·奔驰日前宣布,将在2022年之前将旗下汽车产品线全部实现电动化,全面停产停售传统燃油车型。沃尔沃也承诺在2019年之前将产品线全部改造成电动化。最晚到2030年,大众汽车集团的整个车型阵容将实现电动化。
 
  近年来,为了切实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我国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发展,从2010年开始对新能源汽车实施财政补贴。在政策推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获得长足发展。中汽协统计信息网发布的数据显示,8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2万辆和6.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67.3%和76.3%。今年1至8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4.6万辆和32.0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33.5%和30.2%。
 
  业界分析认为,新能源汽车有望再造一个数万亿元的市场,产业链包括电池及上游材料、核心零部件、整车、充电桩、汽车运营等领域都将获得巨大的增长空间。
 
  新能源汽车落地千家万户尚需时日
 
  截至2016年底,我国汽车保有量接近2亿辆,轻型汽车年产量达到2500万辆。同年,新能源汽车销售50万辆,市场由导入期迈向快速成长期。在政府各部门支持下,新能源公交车在许多城市落地。尽管如此,新能源汽车大规模走向普通大众仍需要突破诸多障碍。
 
  美国权威消费者调查机构CR NRC的调研数据显示,高额的价格、充电基础设施不足和单次充电里程有限是影响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积极性的三大因素,比例分别达到了66%、60%和58%。
 
  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副司长宋秋玲认为,我国新能源车面临着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结构过剩等新旧问题,动力电池核心技术落后,充电设施建设不足等问题虽有很大改善,但仍未根本解决。“大量的低端产品充斥市场,在财政政策不断退坡直至退出的情况下,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还没有完全形成。”
 
  其中,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急剧扩张与充电基础设施的滞后形成强烈反差。目前,我国共建成公共充电桩约18万个,加上私人充电桩数量,总的车桩比约为4:1,这远远无法满足新能源汽车的正常充电需求。新能源汽车在大众消费市场获得规模化发展,最终需要全产业链的协同和政策层面的系统推进。

第三十四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yulina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