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CIO班十周年】陈明奇:新一代IT技术对科研信息化的挑战及思考
【北大CIO班十周年】陈明奇:新一代IT技术对科研信息化的挑战及思考
2015-12-07 14:24:32 来源:CIO时代网抢沙发
2015-12-07 14:24:32 来源:CIO时代网
摘要:2015年11月28-29日,北大CIO班十周年年会暨首届中国行业互联网大会在北京大学与宽沟会议中心隆重举行。中国科学院信息处处长、第九届北大CIO班学员陈明奇就主题“新一代IT技术对科研信息化的挑战及思考”发表演讲。
关键词:
北大CIO班
这两天大家听到很多这个词,下一代信息技术到底是哪些?Gartner的权威报告认为有着十大科技趋势。很多地方也有类似的预测,比如说麦肯锡预测2025年的十二大颠覆技术,2020年之前信息技术的预测,包括我们中科院很多专家对这方面也有一定的研究分析。这些观点各异,我们汇总起来分享,包括企业,微软认为物联网、大数据、环境智能、客户移动及其云技术是热点。我们可以看到各家的观点在这方面的分析、异同在哪里。我们发现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信息化,还有网络安全,这六大类可以代表未来一段时间内核心技术的发展方向,至少这是大家有共识的几个方面,没有太多争议的几个方向。所以,对我们科研信息化的挑战在哪里呢?
第一个挑战,现在科研方式正在改变。包括我们的大学、研究机构都在受到这方面的冲击。美国和欧盟都出台了一些相应政策,现在互联网+时代,刚才也讲了,其实互联网+,只不过互联网+时代下的科研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但是我想我们现在打这个口号有点为时尚早,所以我们现在还是比较保守的。再说对我们的冲击很大。我们可以看到,以前大家传统印象里面,大学、研究所都身在象牙塔中,现在这个要求是不够的,必须在互联网上向公众开放,包括你的数据。举个例子,比如说欧盟现在有个Open,科研开放获取的基础数据必须要向公众开放,包括他现在要进一步的促进开放科学的共享空间,目的就是要促进科学资源。为什么?这都是纳税人的钱,你的这些资源必须向社会开放共享,包括数据、信息化基础设施。欧盟他有自己的高速科研网、超级计算机体系、数据体系,都要向社会公众开放,包括这里面的科学工具和知识都要全面的向社会开放。
当然现在互联网,大家知道众包众创众筹很多,互联网科研也在发生类似的变化,包括众包研究。我不知道大家对天文望远镜的印象是什么样?传统的天文望远镜都是看光屈,现在的望远镜背后全是数据(就跟大的CCD相机一样)全是电子化的数据,说白了天文台就是研究这些照片,但是这些照片很厉害,照的都是星系和天气。
这些数据分区之后,大家都可以在自己的集团做科研。其实国家天文台也有类似的例子,上面有个虚拟望远镜,大家可以上去登陆看,你可以下载你感兴趣的星空的数据,自己就可以。当然了,前提条件是你是一个天文爱好者。最近合肥好像有一个中学生他就是利用这个发现了几颗超行星。这个后来也被专业的天文家证实。经过几个阶段:第一个你注册之后可以对自己兴趣的区域下载数据以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提交,后台会有专业的天文学家进行进一步核实、一个同行的评类分析。后来核实,那小孩儿确实挺厉害的,发现了几颗超行星。包括众包、众筹,我们在科研领域里也有研究,我们中国科学院有个网络中心,他们最近做了一个地理数据。大家知道,地理数据的处理其实计算非常大而且专业要求很高,可能有的老师“虽然我是研究天文的,但是我对这个数据,这个技术也能用。”包括有些人也想参与这个工作,所以他们把工作量分成了十几份,大家半个月之内把它处理完。效果还是很不错的。所以说这些科研模式我们也都在中国探索。
科学大数据成为新的制高点。大家知道,现在大数据也很热,在科研方面也是一样的。这上面举的都是国外的例子,其实咱们国内也都在做。比如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据我所知,咱们国内也有类似的食品药品安全的大数据的平台,也都在做。刚才很多专家也都在讲,其他方面的大数据,科学方面的大数据,量非常大。比如说天文,研究真正的望远镜,现在专业的望远镜都是电子化的了,所以它的数据量非常大,一天产生的数据大概是10T左右。现在国家经济实力强了之后准备建一个世界上最大的,500米口径的一个大望远镜,在贵州。在是世界上建成一个规模最大的一个射电望远镜。
我不知道10年之前大家有没有印象,当时007的电影有一个黄金眼,那有一个国际天文望远镜,那是在中美洲的望远镜,他那个望远镜比我们小多了。当然我们10年之后要做的事情肯定要比他先进的多。那个大天文望远镜是用来寻找非常遥远的天系的演化和生命,它的背后全都需要大型的数据和计算。所以科学大数据是非常重要的。包括一些其他的领域,比如说高能领域,我们电子计算机产生的数据也是非常之大,这些高能物理学家全都在研究这些数据。
第三个挑战,移动和虚拟的互动应用正在改变科研和教育。尤其是移动的科研。现在手机相比几年之前,手机现在非常方便。我们也在想,科学家的时间非常宝贵,能不能利用这些来提高他的科研效率。因为现在很多科学家同时也都是教授、学者,他在搞科研的同时也都在带学生,我们科学院也在自己做,我们也有中科大、国科大,也是国内一流的高校也在做,当然很多老师也说,他也是因为尖端的,很好的研究者,所以也会做这方面的工作。移动科研,现在我们希望一些处理科研数据的App在手机上也能用。实际上现在这个是非常之普遍的,
我们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什么呢,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用过类似的产品没有,一个老总就找到我,他说你看我现在手机上都能看到你所有机器运行的状况。红点是有点问题,绿点是正常,包括现在计算的结果怎么样。大家可以想象,科学家的科研效率会大大提高。他简单的点一个键、提交一个数据,传上服务器,他就去讲课、旅行去了。一个小时以后回来看,初步的结果就出来了。所以这个可以帮助科学家提高工作效率。
挑战之四,我们现在科研性的IT架构需要重构。刚才各位都讲到云计算、大数据都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成熟的技术,我们科研底层依托的信息化系统也需要进一步整合、顺应新的变化。
所以第五个挑战,科研信息化必须重视IT服务业的业态规律。现在科研信息化是一个小众行业,它的特点就是各个科学家每个人特点不一样,天文的、高能领域的等等兴趣不一样,那我们如何借鉴现在IT服务业的规律来服务好这样的个性化,用这些规律来做好科研项目服务是非常重要的。大家知道现在很多流行的一些术语,比如“羊毛出在狗身上”,科研信息化,超级计算机,这些高性能运行的费用到底怎么样可持续发展,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探索。所以这个挑战对我们科学院来说,我们在搞科研的同时也需要内部的管理,要有自己的教育业务,所以挑战很大。我们也在想,怎么样做好十三五的信息化的工作。
总结了几个字,应用导向,我们要服务一线的科研服务,服务我们重点的领域行动,第三开发共享,我们科学院更要行动,包括要向社会开放共享、机制创新,要建立一个运行的体制机制。当然这个版本,可能后来没更新,其实我加了句,我们最后有一个科学院十三五的发展框架。我们打算干哪几件事呢?第一是要建设中国科技云。
我们现在云计算,大家知道,我们科学院在十二五期间建立了管理云、教育云和科研云,十三五期间我们把它合成一个规模更大的,现在已经逐步成熟。我们希望通过中国科技云能够把我们科学院的大装置、野外台站、仪器、文献资源都联通起来,我们希望,比如说像黄罡老师这样的老师,他如果有兴趣对我们科学院的大装置的数据或者是一些仪器,比如说有一个仪器可能需要花上千万去买,他可能现在就不用买了,他可以通过网上来用我们的大装置。因为现在测序仪发展非常快,现在已经第五代了。如果你要研究生物领域的话,基因测序仪是一个必须的数据,它对于一个样本进行测序,也是全是数据化的数据。我们希望科技云达到这个效果。包括联通我们的文献资源。第二,发展建设我们的智慧中科院。我们希望利用信息化的技术建设我们内部管理信息系统,希望把资源都能联通起来,希望实现一个集中化的数据中心。我们科学院有104个研究所遍布在全国各地,我们希望所有的这些所长,包括我们院领导,能够看到这104个所所有的科研项目的状态、资产的情况、完成的情况,这样的话能够更好的指导下一步科研的发展,包括科研人员能够更好的管理这些项目,因为对这些科研人员来说,时间是最宝贵的。我们希望从信息化时代减少掉这些繁琐,节省他的时间。刚才的一些例子我已经提到了。第三,发展科学大数据。现在国家大数据纲要里面提到要有科学大数据工程,希望我们在科学大数据方面进一步做些工作,不仅服务于科学院的科学研究也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的间这。比如说碳排放,大家对大气质量非常关注,我们科学院有一个专项,通过采集各个地方煤矿、各个地方的城市,我们用传感器监测PM2.5大气的情况,现在光知道是PM2.5,其实更小的颗粒污染情况怎么样,还不知道。
其实我们有专门的仪器去探测这样的数据,希望这样的数据汇聚起来以后向公众开放,更好的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和建设。第四,希望将来我们科研信息化应用水平可以更进一步的提升。刚才讲到,现在科研信息化应用水平,比如说以高性能计算为例,现在国外最先进的计算到了上百万赫,就是能利用上百万赫的计算来模拟尖端的科学问题,我们希望在方面能够有所提高,来带领中国科研水平稳步的提升。以上就是我简要的一个汇报,对于我们十三五来说,确实是个非常大的挑战,我们也希望在座的各位专家和学员,能够积极的为我们出谋划策,进一步做好我们的科研信息化。谢谢!
第三十五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陈明奇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