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分享】中科院陈明奇:科研信息化实践与思考

2016-05-11 09:31:20  来源:CIO时代网

摘要:2016年5月6日,“2016北大CIO中国行--武汉站”活动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隆重举行,中科院条财局信息化工作处处长、北大CIO同学会教育科研分会会长陈明奇分享了题为《科研信息化实践与思考》的主题演讲。
关键词: 信息化 CIO 科研 大数据
  2016年5月6日,“2016北大CIO中国行--武汉站”活动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隆重举行,作为2016年中国行活动的第四站,本次活动以教育科研行业的信息化与大数据应用为背景,活动主题为:数据共享,合作共赢。本次活动由中国新一代IT产业推进联盟主办,CIO时代网与希嘉教育承办,北大信息化与信息管理研究中心协办,专业云计算服务商UCloud冠名。与此同时本次活动还得到了希嘉教育、英维克、亿方云、全时等合作伙伴的支持。中科院条财局信息化工作处处长、北大CIO同学会教育科研分会会长陈明奇分享了题为《科研信息化实践与思考》的主题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

\

  今天很高兴有这个机会跟大家交流一下我们做的“科研信息化实践与思考”这个报告。中科院要干科研,这几年我一直希望通过信息化手段把科研搞得更高效,更有质量。今天跟各位报告分享一下。
 
  科研信息化态势
 
  首先科研信息化是什么?最典型的例子是2013年的诺贝尔奖,他们最大的贡献是复杂化学多尺度模型,当时的诺贝尔颁奖词讲,对今天来说,计算机和试管已经变得同样重要。中科院过程所利用GPU机器,可以模拟出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他们现在可能是至少在国内肯定是最优秀的水平,大概1秒钟的反应,计算机可以1分钟算出来,这已经代表了一种化学研究的最新趋势和方向。所以,科研信息化到底是什么一种意义呢,它实际上意味一种科研模式的变革。科研信息化模式也有几个重大变革,从经验归纳,理论分析,实验观察,计算模拟,到信息化时代的科研信息化。
 
  回顾一下,科研信息化第一次正式是1999年英国科学技术办公室主任John Taylor首次提出E-Science。后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和能源部在计算机基础设施的名义下实施E-Science项目。2003年美国国家基金会的报告,说要抓住这个百年不遇的机遇,通过协调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化基础设施来领导这场科学与工程的革命。
 
  我们来看,国外的科研机构怎么搞科研信息化的。美国能源部有个ESnet,高速科研网,这个不是一般的商业网络,所有都是美国能源部全资投入的,只向大学和商业机构开放,这个网络还连接了很多超算中心,这些超级计算机都有特定的用途。这个Titan是中子反应堆、核科学和材料。大家可以看到这些领域都是涉及到国家重大产业,国家安全的。美国国家NIH的信息中心叫CIT,CIO同时兼任CIT的主任,保证战略与实施的一致性和执行力量。它的架构非常清晰,重点是计算生物学,里面就是专门为科研应用提供服务。德国马普学会分得更细致,各部门职责是非常明确的,基础前瞻性的领域是集中在基础设施和基础文献应用。最后再看美国NCSA,为了促进计算机学科应用,设立跨双学科的领导团队,六大方向都是一个双跨的模式的,确保科学家和IT专家的长效合作和应用成效。
 
  中科院科研信息化现状
 
  下面介绍一下科学院的情况。科学院信息化历史比较早,78年成立计算中心,80年第一封电子邮件,86年高能所与欧洲核子中心成立,94年开通NCFC,96年开通互联网。06年到10年“十一五”规划提出“建设数字化中国科学院”。十二五规划提出建设信息化中科院。科技云应该说已经初步建成了资源集成服务环境,两类平台,三类基础设施。一类是跨学科综合平台,针对共享性需求,提供公共资源和弓形软件工具等服务。另一类是学科领域专业平台,针对各领域的关键技术工具、数据,信息资源、协同工作需求等有针对性建设,形成领域云。三类基础设施,海量存储、高性能计算、高速网络。
 
  管理云,我们叫ARP(科研资源规划系统),已经到了130,核心用户超过4000人,活跃用户超过30000人,院长通过这个系统可以掌控研究所运行的态势。ARP的运行,积累了大量的科研管理数据、业务流程与规则、基础资料和应用经验,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面向辅助决策的全流程数据处理平台,提高管理决策能力。
 
  科技云中目前已经有240多个不同的科研信息化应用、工具等,实现在线集成与服务,包括团队文档、会议平台、科研主页等协同工作工具;各类数据资源、超算应用软件、以及第三方应用等。用户总数达到33万人,访问量超过一亿次。
 
  此外,中科院还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享服务平台,实现了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大型科研仪器共享平台近期完成新版本的升级,采用移动APP、刷卡服务等先进信息化技术,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最后三句话,也是最后一个总结。顶层设计、持续推进是发展科研信息化的引导力;机制措施和专业队伍是实施科研信息化的保障力;内在应用需求和复合型人才是深化科研信息化的推动力。
 
  我今天的报告就到这,谢谢大家。

第三十五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陈明奇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